冬季養生:冬季保暖常見誤區
2025-07-21 12:23:08
為什麼戴口罩還感冒?穿得越多身體的「火氣」越小越怕冷!這些其實都是冬季養生的常見誤區,冷天裡,氣溫變化比較大,人體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就要採取一定的防禦和保護措施,做好養生工作。一些人也會進入養生誤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誤區一:戴口罩防感冒
後果:更易感冒
寒冬時節,有些人外出常常戴著口罩,以為這樣可以防寒防感冒。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因為人的鼻腔及整個呼吸道均覆蓋有許多黏膜,黏膜下又有微血管。當鼻子吸進冷空氣,經過彎彎曲曲的管道,進入肺部時,已接近體溫。
人體的這種生理功能能通過鍛鍊得到增強,從而提高耐寒能力。要是整天戴口罩,鼻腔及整個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鍛鍊,稍微受寒就更容易感冒。
誤區二:喝酒禦寒
後果:酒後會更冷
喝完酒的確會覺得熱乎乎的,但這種溫暖只是暫時的。這是因為產生溫暖的感覺並非是酒產生了熱量。相反,喝酒後體內的熱量被快速帶到身體表面並散發出去。當熱量產生速度不及散失的速度時,人就會感覺冷起來。這也是酒後更冷的原因。如果此時再喝酒禦寒,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誤區三:皮膚瘙癢用手抓
後果:引發感染
天冷時,因空氣乾燥和洗浴次數少等原因,人們常常感到渾身發癢。此時,切不可用手抓搔,否則易抓破皮膚引起繼發感染。
一般防治皮膚瘙癢的方法是多飲水,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少飲烈性酒,還要勤洗澡,勤換內衣。瘙癢嚴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撲爾敏、非那根等藥物,也可塗些爐甘石洗劑或塗搽祛癢軟膏治療。
誤區四:舔嘴唇可保溼
後果:適得其反
寒冷時空氣乾燥,人的嘴唇容易出現乾裂,引起不舒適、疼痛和出血。不少人喜歡用舌頭舔嘴唇,以為這樣可以溼潤和舒服一些,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裡面含有澱粉酶等物質,比較黏稠,舔在嘴唇上,就好像抹了一層漿糊。水分蒸發完了,嘴唇會更乾燥,更容易起皮。如果嘴唇乾燥不舒服,可以適當塗些不含色素及香味的潤唇膏。
誤區五:穿衣越多越暖和
後果:增加了散熱
寒冷時節,穿得越多越暖和。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係,當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後,空氣層厚度隨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隨之增大。但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從生理角度說,人如果穿衣過多過厚,會因熱量大,致使皮膚血管擴張,從而增加了散熱,反而降低了機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誤區六:受凍後先暖手腳
後果:日後易生凍瘡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從寒風呼嘯的室外進入室內,當時最想做的是將凍僵的手腳放到取暖器邊烤。這樣做雖然暫時感到舒服,但這一變化過程對手腳非常不利,日後很容易生凍瘡。正確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遠的地方,將裸露的手腳互相摩擦,使手腳的溫度自然回升,待皮膚表面變紅時,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熱水中取暖。
誤區七:蒙頭睡覺最舒服
後果:供氧不足
蒙頭睡的時候,除了因氧氣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難、頭昏腦漲外,從嘴裡呼出的大量水汽也使被窩內的溼度急劇加大,全身肌膚都會變得不舒服。
專家研究發現,最舒適的被窩要求有每秒0.2米的「微氣流」。一般來說,只要睡眠時被子沒有裹成「筒狀」,被子與身體間有一定的空間,並且在肩以下墊被與蓋被間留1~2處小小的縫隙,基本上就能達到令人體舒適的「微氣流」標準。
誤區八:吃火鍋保暖
後果:三類疾病「結伴而來」
冬令時節,很多人都喜歡吃熱氣騰騰的火鍋。但專家認為,陽盛、體質強壯的人並不適宜吃火鍋;氣陰兩虛者,應少食或不食;而四肢怕冷、畏寒的陽虛者則比較適宜吃火鍋。此外,火鍋往往與三類疾病「結伴而來」。一是食物溫度太高容易導致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等;二是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三是火鍋中的高嘌呤容易引起痛風。
誤區九:取暖貼貼一天
後果:低溫燙傷
儘管取暖貼的溫度看上去不算高,但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物體還是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對於低溫燙傷人體一般不會有太過明顯的疼痛,但皮膚會慢慢出現紅腫、水泡、脫皮的現象,處理不及時還可能發生潰爛。專家提醒,貼取暖貼一定要注意定時「挪位」。因為長時間處於一個位置,即使沒造成低溫燙傷,也會使該部位的皮膚過於乾燥,容易發生過敏、瘙癢等皮膚問題。所以,皮膚熱敏感度低的人群,如老人、糖尿病患者等不宜使用取暖貼。而兒童、孕婦以及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好也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