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房顫的最好治療方法 小心心臟的突然停止
2025-07-23 06:22:09
老年人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在75歲的老年人裡,患病機率達到10%,患者會出現一些心臟方面負擔,造成房顫的原因一般都是因為疾病造成的,類似:高血壓病、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房顫的一些基本信息。
房顫的症狀
可有心悸、胸悶與驚慌。心室率接近正常且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可無明顯症狀。但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較差時,可使心搏量明顯降低、冠狀循環及腦部血供減少,導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絞痛發作。
風心病二尖瓣狹窄患者,大多在並發房撲或房顫後,勞動耐量明顯降低,並發生心力衰竭,嚴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腫。房撲或房顫發生後還易引起房內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脫落可引起體循環動脈栓塞,臨床上以腦栓塞較為常見,常導致死亡或病殘。
房顫是怎麼回事
1、心臟原因
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充血性心衰、心肌病及其他(竇結病、腫瘤、心包炎等)。
其中風溼性心臟病約佔心房顫動病因的33.7%,常見於年輕患者。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心房顫動的發生率為1.5%,由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心動房顫多見於40~45歲患者。
青年患者較少見,即使發生也多為陣發性。其他心臟病如肺源性心臟病、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臟病等。
2、非心臟原因
家族性房顫、預激症候群、心臟手術和外傷引起房顫、電解質紊亂以及其它疾病等,另外嗜酒、迷走神經刺激(飲食或鍛鍊後)也可引起房顫。預激並發房顫的發生率為11.5%~39%。
預激症候群並發心房顫動被認為情況嚴重,因為旁路沒有像房室結那樣生理性傳導延擱的保護作用,所以經旁道下傳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嚴重影響心臟的排血量。
除了上述介紹的原因外,引發房顫原的原因還有可能來自於某些疾病,如FK3、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白血病、澱粉樣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等。
房顫的最好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依然是治療房顫的重要方法,藥物能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
1、轉復竇性心律正常節律藥物
對於新發房顫因其在48小時內的自行復竇的比例很高24小時內約60%,可先觀察,也可採用普羅帕酮或氟卡胺頓服的方法。房顫已經持續大於48小時而小於7天者,能用靜脈藥物轉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羅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達50%。房顫發作持續時間超過一周持續性房顫藥物轉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證實有效的藥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2、控制心室率頻率控制的藥物
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證心臟基本功能,儘可能降低房顫引起的心臟功能紊亂。常用藥物包括下面幾種。
3、β受體阻滯劑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單獨應用的藥物;
4、鈣通道拮抗劑
如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卓也可有效用於房顫時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對於運動狀態下的心室率的控制優於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優於單獨使用。尤其多用於無器質性心臟病或左室收縮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5、洋地黃
在緊急情況下控制房顫心室率的一線用藥,目前臨床上多用於伴有左心衰時的心室率控制;
6、胺碘酮
可降低房顫時的心室率,不建議用於慢性房顫時的長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藥物控制無效或禁忌時、在房顫合併心力衰竭需緊急控制心室率時可首選胺碘酮與洋地黃合用。
二、非藥物治療
房顫的非藥物治療包括電轉復轉復竇性心律、射頻消融治療和外科迷宮手術治療徹底根治房顫。
1、電復律
是指用兩個電極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適當部位,通過除顫儀發放電流,重新恢復竇性心律的方法。電復律適用於緊急情況的房顫如心肌梗死、心率極快、低血壓、心絞痛、心衰等,房顫症狀嚴重,病人難以耐受,上次電復律成功,未用藥物維持而又復發的房顫。電復律不是根治房顫的方法,病人的房顫往往會復發,而且部分病人還需要繼續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竇性心律。
2、導管消融治療
適用於絕大多數房顫患者,創傷小,病人易於接受。
3、外科迷宮手術
目前主要用於因其他心臟疾病需要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房顫病人,手術效果好,但是創傷大。
4、抗凝治療
是預防房顫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可以使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療並不能消除房顫,不能改善病人的臨床症狀如心悸、乏力、心衰等。
總結: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升高,身體的機能會慢慢的變弱,心臟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房顫就是由於一系列的心臟疾病引發出來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所以我們生活中都要提高預防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