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和B肝有什麼區別?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025-07-22 15:45:12
在肝臟疾病中,人們常提到的兩個名詞B肝和肝炎,有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他們二者的區別,以為是不同類型的肝臟疾病。其實他們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B肝是肝炎的類型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兩個名詞。
肝炎和B肝有什麼區別
其實用區別這個詞來描述它們並不是很恰當,因為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區別,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B肝是肝炎類型之一。
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通常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症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由於引發肝炎的病因不同,雖然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是在病原學、血清學、損傷機制、臨床經過及預後、肝外損害、診斷及治療等方面往往有明顯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們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數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B肝是由B肝病毒引起,以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油、肝大及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病例有發熱和黃疸;少數病例病程遷延轉為慢性,或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進展迅猛可發展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則成為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
肝炎的常見類型以及病因
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化學毒物、藥物、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症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庚肝幾種分型,我們常見的是甲乙C肝。
A型肝炎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流行,特別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發達國家僅少數散發病例。農村高於城市,秋季發病率較高,年齡愈小隱性感染比例愈高,學齡前兒童發病率最高。多由於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B型肝炎分布於世界各地,一般呈散發性,無明顯季節性,發展中國家發病率較高農村高於城市,兒童和青少年高於成年人,其流行因素除血源性傳播外,母嬰傳播及醫源性傳播也是重要因素。HBV重疊感染HDV或HCV時臨床症狀加重。
C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除輸血輸血漿可造成C型肝炎傳播外,靜脈藥癮及性珍觸也是重要傳播途徑。
常見肝炎的早期症狀
A型肝炎是一種消化道傳播的肝炎,其特點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發熱、全身無力、消化道症狀明顯、食慾下降、噁心、膩油、可伴有腹瀉,繼之出現尿黃、皮膚鞏膜黃染、嘔吐、肝區疼痛、肝功能異常。常見症狀有肝細胞變性壞死、炎性細胞浸潤肝臟門管區可見炎性細胞浸潤、細胞增生。
B型肝炎患者感到體力不支,容易疲勞,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損,進食減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礙,營養物質攝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於炎症,消耗增加,已攝人的物質因肝功能受損,不能充分代謝,滿足機體的需要。第三個方面可能是B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影響休息和睡眠,失眠、多夢等都可能與此有關。
C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而引起,目前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多見,C型肝炎的潛伏期(輸血後)30—83天,平均52.1天。患者可無症狀地發展數年。慢性C肝患者常有輕重不一的乏力,有時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其次可表現為右上腹不適,患者常自訴右上腹有沉重感。其他一些症狀包括噁心和關節痛,黃疸很少發生。值得注意的是症狀的有無或其嚴重程度與肝臟病變的發展不成正比。
B肝患者的飲食原則及注意事項
一、飲食原則
1、B肝患者飲食原則之一就是保證患者的維生素補充。
2、B肝患者飲食還要注意不吃高熱量的食物。
3、B肝病人還應多食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
二、注意事項
1、飲食結構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有助於促進消化功能。
肝臟功能減退時常常影響脂肪代謝,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會合併有肝炎後脂肪肝。因此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蛋白質飲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如豆製品、牛肉、雞肉、魚肉等。挑食對肝病是不利的。
2、食量要恰當:肝病時消化功能減弱,食之過飽常導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臟負擔。所以有人提出吃飯八成飽最好。暴飲暴食對肝臟、對胃腸功能都不利。
3、忌油膩刺激性食物: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膩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4、合理應用中藥補藥:輕中型肝炎患者不提倡用人參等補藥,正常飲食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成分。重症肝病、肝硬化病人在服用補藥時,最好徵求中醫醫生的意見,辨證施治。盲目進食大量多種補藥,不一定有益。
5、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飲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蛋白質易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生氨氣,而氨是導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復期的病人要低糖飲食。否則易發生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