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溼氣重怎麼辦?教你8招幫你徹底去除
2025-07-22 07:11:09
現代人的體內多多少少都會有溼氣,只是有些人嚴重,有些人不明顯。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中醫認為溼氣是萬惡之邪,對人體有很大的傷害,若是溼氣嚴重,沒有及時取出就會變成慢性病,一時半會是治不好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去除溼氣的好辦法吧!
祛除溼氣的方法
1、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推薦跑步這種運動哦,每周三四次,一次半個小時。若能做到每天半小時最好。
2、拔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建議去有專業牌照的老師傅那拔罐。
3、吃藥
在脾胃虛弱大便溏稀時可同服附子理中丸與香砂養胃丸;大便基本正常或稍幹則可服小建中顆粒;喉嚨發炎或口腔感染時可口含錫類散,口腔感染時可服黃芪顆粒與VB族(特別是B2),早晚10粒2-3天。儘可能不用藥,但如用藥最好到當地找中醫辨證用藥。
4、艾葉泡澡除溼
艾葉泡腳具有驅寒的作用。艾屬於極陽的藥物,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地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疾病。對於身體寒溼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的,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溼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5、中藥祛溼氣
祛溼氣的中藥有: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川萆薢、茯苓、百合、蓮子、砂仁、法夏等等。一些愛好冬泳的人每天都會用芡實、薏苡仁、茯苓、百合、赤小豆打成粉後煮粥喝,這些中藥對祛除體內淤滯較多溼氣很有效果,同時又健脾養胃。
6、均衡飲食
平常少鹽,宜清淡,戒菸戒酒,忌生冷食物、冰飲或涼性蔬果,如生菜、西瓜、大白菜、苦瓜、螃蟹、茄子、蓮藕、黃瓜、柿子、菠蘿、梨等。每天做菜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多吃點熱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荔枝,橘子,姜,紅糖等等。
7、生活環境
春夏交替之季雨水多,溼氣較重,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對溼氣敏感的人,不能直接睡到地板上。空氣中水分會直接下降,地板上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沒幹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的水份,把頭髮吹乾,避免淋雨。
8、室內保持乾爽
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於外面。注意預防外面的溼氣趁機進入身體產生溼氣。體內的溼氣重除了自身習慣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面溼氣誘發內溼,忌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下生活。天氣好轉,溼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溼氣,使得室內空氣乾爽。
祛除溼氣的食譜
1、薏米蓮子湯
用料:薏米30克,蓮子30克。
做法:將用料全部放入沙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1小時即可。
功效:此湯是由健脾祛溼熱的薏米與補脾止瀉、養心安神的蓮子相配而成,具有健脾、祛溼、養心、清熱的功效。適用於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心悸、煩躁失眠、洩瀉等症。
2、節瓜薏米鱔魚湯
用料:黃鱔200克,節瓜250克,薏米60克,芡實30克,冬菇15克,生薑4片。
做法:黃鱔剖淨去內臟,洗淨切段,放入開水中飛水,過冷河;節瓜刮皮,洗淨切大塊;生薑、薏米、芡實分別洗淨,冬菇用水浸軟洗淨。將用料全部放入沙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1小時,調味食用。
功效:清熱祛溼、健脾開胃。用於溼熱下注筋骨所致的兩腳麻木、手足無力,也可用於小便短赤、風溼性關節炎、腳氣病等。薏米有健脾滲溼、除痺止瀉、清熱排膿的功能。芡實功能益腎固精,健脾除溼。
3、紅豆薏米山藥粥
原料:紅豆、薏仁、茯苓、山藥、紅米等。
做法:材料洗淨好後就開火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在煮好前20分鐘放入冰糖繼續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關火。
功效:清熱祛溼,對治療便秘、腹脹很有效果。
4、鮮土茯苓煲豬湯
原料:鮮土茯苓20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薑1~2片。
做法:鮮土茯苓洗淨,切片狀,豬(月展)肉洗淨,整塊不必刀切;然後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大火煲沸後,改為小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祛溼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總的來說,要注意飲食均衡,可適當多吃溫熱性的食物,少吃寒冷食物(特別是冷飲)。多用蔥、姜、蒜這幾種調味料做菜。
5、山藥芡實扁豆排骨湯
材料:可選用懷山藥15克,芡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12克,白朮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懷山藥,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淨血汙並斬件,芡實、北、白朮用清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去溼抗疲勞作用,對於脾虛溼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如何預防溼氣
1、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莧菜、薏仁茶、扁豆、冬瓜、薏仁、綠豆、西瓜翠衣等。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溼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
2、保持屋內空氣流通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溼氣。地板溼了,立即拖幹,免得溼氣滯留。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3、少食甜膩食物
在溼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溼」。
4、避開生冷食物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
5、洗頭時注意兩點
在外洗頭時,千萬不要用了洗髮精後溼頭髮按摩,這樣會使溼氣進入頭皮(要吹乾頭髮後再按摩)。洗完澡(頭)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
6、保持衣物乾爽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7、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
儘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氣重),熱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8、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溼氣包裹你的身體(淋雨後要及時換上乾衣服)。
9、少飲酒
酒助溼邪,酒精少碰為好。
總結:溼氣如果過重對人的身體真的有很大的壞處,尤其是對女性的傷害更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防護和調理。希望小編今天介紹的這些辦法能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