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腦垂體瘤的症狀 近視有可能沒有那麼簡單哦
2025-07-21 21:50:11
腦垂體瘤聽過的人不在少數,但是真正了解的卻不多,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腦垂體瘤的症狀、病因和治療方法。患腦垂體瘤的病人因為腫瘤的壓迫原因,視神經會受壓出現視力問題,內分泌及代謝出現障礙,對人體的傷害還是很嚴重的,不過並非所有的腫瘤都是致命的,一起來接著往下看。
腦垂體瘤的症狀
1、視神經受壓
由於腫瘤生長在蝶鞍內,向上發展則壓迫視交叉或視神經而造成視力、視野的改變,90%以上的病人都有視力減退,也可為單眼視力減退,甚至造成一目或雙目失明。
2、內分泌及代謝障礙
是典型的垂體瘤症狀。垂體腺內分泌功能很複雜,主要是在中樞神經的支配下,通過內分泌控制人體的生長、發育、物質代謝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動的調節。腫瘤向上可使丘腦下部,向後可使垂體後葉受累。垂體後葉含有抗利尿激素與催產素等,故垂體後葉受累可出現尿崩症。
3、垂體功能低下
垂體功能低下的程度與正常垂體腺細胞受壓的程度有關。由於垂體前葉機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內分泌腺萎縮,表現多方面的功能障礙:①性功能低下及第二性徵的改變;
②甲狀腺功能減退;
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4、垂體功能亢進
嗜酸性細胞能產生生長激素及催乳激素。嗜鹼性細胞產生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等。因此,這類腫瘤可造成垂體功能亢進,尤其是在早期。嗜酸性腺瘤雖可有生長激素分泌過多,但又可擠壓嗜鹼性細胞,造成其功能低下。
5、垂體後葉及丘腦下部受累
腫瘤影響垂體後葉或丘腦下部則可產生嗜唾、多飲、多尿、體溫低下以及水、電解質及脂肪代謝障礙等。
腦垂體瘤的病因
1、血管因素
垂體腺瘤內血管豐富,形成不規則血竇,血竇壁菲薄,腫瘤體積增大引起局部壓力增高導致血管破裂出血。現代血管造影技術已證實垂體腺瘤內血管比正常腺體的血管細小,直徑不一。在電鏡下觀察這些血管不完全成熟,其基底膜呈破裂或節段狀,血管周圍間隙被血漿蛋白和紅細胞壓縮,這些均是垂體腺瘤出血的基礎。
2、腫瘤類型
泌乳素腺瘤多見,這不僅因為它在垂體腺瘤中較多見,而且由於該瘤體積一般較大,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環和血供障礙。以往認為垂體卒中多見於體積較大的腺瘤,但目前認為小腺瘤亦可發生,許多微小腺瘤卒中後,臨床症狀不明顯,稱為亞臨床垂體卒中。
3、外部刺激誘發
外傷在患垂體腺瘤時,若頭部受到外力作用,由於頭顱與腦運動速度不一致,腫瘤與腦顱在運動的瞬間發生擠壓或牽拉,導致或促進供瘤血管出血,尤其是腫瘤病理血管。垂體腺瘤放射治療可以使得瘤體內血管增加,增加出血的機會。有實驗表明,雌激素能導致垂體充血,易出現垂體卒中。《》
腦垂體瘤能治好嗎
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意味著死亡,在腫瘤的種類中,只要腫瘤屬於良性腫瘤,那麼就沒有恐慌的必要,因為良性腫瘤是可以治癒的。
垂體瘤是腦瘤當中較少有惡性的良性腫瘤,對於腫瘤直徑大於1.0cm並且泌乳素值無明顯異常的垂體瘤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可以恢復健康;而對於泌乳素高的垂體瘤,則通過藥物如溴隱亭治療後,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對於泌乳素不高,腫瘤直徑小於1.0cm的垂體瘤,可以選擇伽馬刀治療。
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垂體瘤
適合於腫瘤較小,對視力視野未造成影響的病人,口服溴隱亭就可以抑制垂體瘤的生長,一般對泌乳素型垂體瘤效果較好,但不能根治腫瘤。(藥物治療僅對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療效。如溴隱亭治療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長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療GH腺瘤,賽庚啶,甲吡酮治療ACTH腺瘤,無功能腺瘤及垂體功能低下者,採用各種激素替代治療垂體瘤,均為姑息性治療,可不同程度緩解症狀,但不能根本治癒,停藥後症狀復發,瘤體繼續增大。)
2、手術治療垂體瘤
在治療此病的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效果最為明顯的。手術治療方法可分為開顱手術、經蝶竇方法。垂體瘤開顱手術風險較大,效果一般,復發率較高,單純切除者復發率可達60%,近年來臨床上已經較少使用。而經蝶竇方法又分為傳統經蝶入路與單鼻孔經蝶入路。效果最明顯、治療垂體瘤最安全的是單鼻孔經蝶入路法。
3、放射治療垂體瘤
垂體腫瘤採用常規放射治療,外照射如高能離子照射、直線加速器治療,在縮小腫瘤、減少激素分泌作用方面的療效不等,得了垂體瘤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對於需要迅速解除對鄰近組織結構的壓迫方面並不滿意。放療後隨著時間的遷延,腺垂體的功能減退在所難免(50%~70%),依次有GH、GN、ACTH、TSH缺乏。放療常作為手術治療的輔助,伽瑪刀治療垂體瘤的療效待定。副作用有腺垂體功能減退症(需要長期隨訪並予激素替代治療)、視神經炎和視力減退以及腦萎縮、認知減退。
總結:腦垂體瘤的危害大家也了解了,其實這樣的疾病在發病的早期就接受治療效果是最好的,不過患者也沒有必要對自己失去信心,接受正確的治療最後都是會康復的,不過生活中應該好好的保護自己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