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陳根生《家鄉的橋》
2025-01-24 02:02:09
蘇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養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橋,橋是水鄉的天使。可不,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哪一刻離得開橋?別看這麼個小縣城,有名有姓的橋就有五十六座!家鄉流傳著一副對聯,至今銘記不忘。上聯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豐樂;下聯是:白衣奶奶拜觀音,萬佛願修。這上聯指:冒家橋,姐姐橋,迎春橋,一(益)人橋,豐樂橋。這下聯指:白衣庵、奶奶庵、觀音堂、萬佛庵、願修庵。二十二個字便巧妙地聯結了古城裡五座橋、五所廟,而且刻畫得有姿有態、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絕。這副趣聯是哪位文人學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裡行間所傾注的家鄉人民對橋的感情,比橋下的水都深都長!
家鄉的橋,每一座都塗抹出一片風景。無論是古樸的磚木橋,還是厚重的石板橋,都是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畫框裡出色的一筆。橋洞裡的水總是緩緩地、靜靜地,跨著輕盈的碎步,踏著舒徐的旋律;流著銀杏的壯偉、刺槐的蓬勃;淌著楝樹的秀麗、楊柳的婀娜。於是水也嫵媚了,橋也風姿了。一位攝影家曾來拍過照,水上橋拱是個圓,水下倒影是半個圓,合起來似一輪滿月,作品題名「圓洞替月」。現在想起來其實並不貼切,因為水呀,橋呀,全都影影綽綽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氳中,改題為「月朦朧橋朦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朦朧詩麼?
家鄉的橋,人們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煙塵茫茫的歷史裡,走過橋便翻閱了一份輝煌的履歷。南門紅橋得名於一支太平軍曾經風凜凜地經過橋上;北門奉安橋得名於人民群眾自發悼念中山先生呀;東門集賢橋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橋,它可是因宋代城裡連續出了王維熙、王觀、王覿、王俊、王鹹、王正綱祖孫叔侄五代狀元、進士而建造,每一塊石板、石條都曾煊赫一時!西門的雁橋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橋,它可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條河來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橋表示兄弟友愛如雁,清康熙狀元胡任輿寫過一篇《雁橋記》,至今讀起來每個字都滴著濃濃的兄弟情。
家鄉的橋呀,橋石上蹣跚過我童年的稚嫩,橋欄上偎依過我青年的幻想,我的往昔的歲月像落葉似的一片片飄落在橋面凹凹縫縫罅罅裡……上小學、中學我都走的是迎春橋,上大學後在外面轉悠了幾年,回來依舊走迎春橋。迎春橋是座十六七米長,六七米寬的古老石橋,東橋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廟,小時候我們小孩子有個頭疼發熱什麼的,母親總是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悄悄地到土地廟裡燒炷香,然後一路低聲喊著「娃兒哎——回來喲!」「娃兒哎——跟媽回家喲!」喊進了巷子,喊進了家門,一直喊到娃兒的床頭,我還要從被窩裡抬起昏沉沉的頭答應一聲「噢——到家了!」才算靈驗。是母親愛心感動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倆口發慈悲,還是小孩子本來有耐受性,休息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癒?總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書包跨過迎春橋上學去了。家鄉的橋閱讀答案
我走在迎春橋上每每怦然心動,更主要的是因為橋兩邊欄杆上嵌著兩塊條石,一塊刻著六個字:「願天常生好人」,另一塊還是刻著六個字:「願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風吹雨打下來,至今仍然清晰可見。我每行至此,觸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種人生的教誨,仿佛聽到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站在路邊用蒼涼而懇切的語調殷殷叮囑後輩。當然這「二願」並不是那位捐銀造橋的明朝知縣的創作。宋朝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說,豫章的一家旅館的牆壁上有人題了十二個字:「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後來他的一個叫彭執中的長輩,又受到此語的啟示,自己立下一條生活準則:「住世一日,則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則做一日好事。」……其實,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當人們急匆匆地趕到岸邊,這橋就挺身而出,把兩岸連接起來,替人們排憂解難,靜靜地,默默地,不要誰道聲謝,不望誰報個恩。
我深愛著家鄉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