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路窄?Surface Pen對抗Apple Pencil
2025-01-13 19:21:13
雖然Windows與iOS分屬不同作業系統陣營,但近2年來的新版本細節上多有互相借鑑、致敬的意味。而隨電子產品大尺寸屏幕、更輕更薄的設計風格愈演愈烈的現狀下,配件觸控筆的添加越來越有必要。於是乎就有了今天這個選題,但算不算冤家路窄還得看官說了算。
說到觸控筆這個配件,微軟相對蘋果更有發言權,之前Surface Pro一代就有所配備,雖然當時的Surface Pen顯得不夠專業、宣傳力度也只是草草,但之後的每代產品都有觸控筆配件,也就讓用戶習慣了Surface+觸控筆這種組合使用方式。
對於蘋果而言,由於Mac系列產品短期內不會出現觸控機型,因此在2015年推出的全新12.9 英寸iPad Pro的創新點,就定格在這個選配件Apple Pencil上,算是為如此大尺寸的Retina屏找到更多利用項。不過由於是第一次嘗試觸控筆產品,用戶的反饋更多的是新鮮。
既然是對比,我們就來逐步對比下這兩款產品的差異與共性:
一、各自廠商如何宣傳自家觸控筆
1、Surface Pen
今天體驗的Surface Pen已經是第三代產品,外觀與功能上沒有太大出入,只是在細節上更趨於適合Surface產品。從微軟給出的「為專業人士而設計的觸控筆」定位,也能看出它絕非只是個簡單娛樂工具。
從更詳細的產品介紹文字來看,將書寫與繪畫內容數位化、文本化共享是Surface Pen最主要的存在理由,而與OneNote的搭配使用是微軟最推薦的方式。可見微軟的產品思路,還是要將用戶聚合在微軟自家應用的使用場景下。
2、Apple Pencil
與微軟Surface Pen兼容支持Surface 3及後續產品的不同,這款Apple Pencil專為iPad Pro打造,不兼容之前iPad機型。
在產品定義上,Apple Pencil也與Surface Pen不同,「一筆在手,事事都順手」,雖然廣告詞有些通俗,但表達的意思很清晰就是有了Apple Pencil可讓你更加自由的繪畫,無論是塗鴉、寫生、製圖都不在話下。
小結:一個偏專業一個偏娛樂,一個注重用戶群的積累一個注重全繪畫場景的包容。
二、兩款筆的簡單參數與規格對比
上述參數對比圖,其實只是簡單的匯總了兩支筆的規格,並不能代表真正性能差別,畢竟Surface Pen已經是第三代,在迎合消費者需求上是有優勢的。其他數據不想多數,只是想說充電方式上還是Surface Pen更符合大眾的使用習慣;而價格上,蘋果配件都是這樣的水準,因此也無可厚非。
小結:一個依靠經驗,一個憑藉自信。
三、兩款筆的應用軟體現狀
其實說到兩款觸控筆的對抗,不如說是兩大操控系統下應用的對決,說到這裡iOS用戶就會露出笑臉。沒錯,對於觸控輸入體驗的應用,蘋果從數量到質量都要甩微軟好幾條街。
1、蘋果App Store
如圖,在打開iPad Pro上的App Store後,會發現有專供App推薦,而且還有針對Apple Pencil優化的應用顯示,不過這些應用多是收費項,至少40元起,感覺還是有些小貴;但比起Windows系統下正版PS軟體來講,還是便宜不少。
經常在iOS系統下繪畫的朋友說,免費的Paper 53這款軟體不錯,於是我們下載下來試用,有點像微軟自帶的「畫筆」工具,但筆類型的提供與功能的預設都更專業,最關鍵的是更適合觸控筆的繪畫實際需求。
2、微軟應用商店
不得不承認,微軟應用商店的數量與質量還是與iOS端有所差距,用Surface Pro 4打開微軟應用商店並不會看到針對產品優化的應用推薦。不過沒關係,就使用習慣而言專業繪畫者會在Windows系統下使用PS軟體來創作,而且手繪後用PS來繼續後期處理更方便。
你看,無論是用Windows自帶的「畫圖」工具,還是下載「Fresh Paint」軟體上使用,都可自由創作,所以想要繪製一幅美圖,除了筆、軟體外,繪畫實力更佔據主要因素。
小結:一個雖然觸控輸入應用軟體少,但有PS就夠了。一個具有豐富觸控輸入應用軟體上的優勢,但缺少iOS完整版PS也是遺憾的。
四、兩款筆的實際體驗感
看到此相信各位也是累了,究竟這兩款觸控筆在實際繪畫的時候表現如何?有無令人討厭的延遲感?靈敏度又如何?還有之前Surface Pen宣傳的專業1024級壓力感應是否能一舉勝出呢?接下來,我們請來兩位具有一定繪畫功底的志願者來為大家展示:
第一位志願者是位自學成才的繪畫才子,現如今仍在刻苦鑽研繪畫、雕刻上的學問。他坦言觸控筆也是接觸過的,目前使用的就是與Paper 53軟體配合相當流暢的觸控筆。
在初使用體驗Surface Pen的時候,他坦言和之前用的專業級觸控筆流暢度、靈敏度很接近,在PS軟體上繪畫一會兒後,他說除了偶爾會誤觸機身面板造成系統將畫布進行放大、移動操作外,其他的體驗都很滿意。
在初使用體驗Apple Pencil的時候,他提出一般專業級觸控筆的筆尖都是軟的,是有一定壓力感應的,而Apple Pencil卻是硬的,更像一支真的鉛筆的接觸感。不過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他說在流暢度上Apple Pencil更小幅勝出,不過這種優勢並未給專業繪畫者造成繪畫上的幫助。
第一位志願者小點評:對於有些專業作畫需求的用戶來講,當然是選擇Surface Pen,畢竟更專業的壓力感應以及筆尖的軟度處理都是很重要的。而Apple Pencil更適合盡享體驗繪畫樂趣的用戶選擇,更流暢的操控感讓人們更樂於在平板電腦上自由作畫。
第二位志願者是公司設計部的小美女,很多精美海報、精彩專題以及文章焦點圖都是出自她手。她說日常很多需要手繪的內容都是通過數位板輸入的,如果能有附帶專業觸控筆的筆記本好產品,她是會考慮換掉辦公桌上的這臺老臺式機的。
在初使用體驗Surface Pen的時候,她驚呼原來觸控筆可以這麼流暢、這麼自由、靈敏度這麼高,已經達到她心理預期的使用體驗。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她認為Surface Pen替換掉數位板是沒問題的。
在初使用體驗Apple Pencil的時候,她表示比Surface Pen更流暢更順滑,而且蘋果產品是她的最愛,雖然壓力感應只有4級,但在使用鋼筆工具繪畫的時候,線條的粗細感還是很靈敏的。
第二位志願者小點評:其實就手繪圖畫的非常好的應用軟體來講,PS還是很專業的,再加之Surface Pen的流暢度、靈敏度都不錯,最是亮點的就是筆另一端可實現橡皮擦功能;所以還是推薦專業繪畫者選擇。Apple Pencil的手感也不錯,但或許是筆身的材質原因,有些過於順滑,長時間使用後一旦手出汗就不容易握持。但因為她是半個果粉,因此要是讓她選還是選Apple Pencil。
上述兩支觸控筆的體驗結果僅限二位志願者的描述,當然有關流暢度、防誤觸體驗、握持舒適度都是因人而異的,或許親們實際上手體驗後的感受與這兩位志願者完全不一樣,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上述表格僅供參考。
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就是雖然Surface Pen有著專業級1024級壓感,但依舊沒有憑藉此參數而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特別在非專業繪畫從業人員的實際體驗感受上。
小編的實際體驗經驗也要與大家分享下:
1、在日常有輸入字符的應用下(如在新建文本裡輸入字符,再或者更改文件名稱),Surface Pen就是一支觸控筆,可採用手寫板的輸入方式進行操作。但同樣的功能在Apple Pencil上並未發現。
2、Apple Pencil的筆尖在傾斜的時候,可實現猶如真實鉛筆的塗抹功能。
3、雖然微軟的OneNote已經進入App Store,但並不支持Apple Pencil觸控筆的輸入。
五、用戶詬病問題匯總
1、Surface Pen觸控筆的一點小問題
喜歡用精確定位點來畫圖的朋友反應,使用Surface Pen的時候,光標點與實際筆尖點有位移現象,而且使用筆的角度越傾斜,位移越明顯。(上圖第二張,當筆與平板筆記本成垂直角度的時候,位移幾乎消失。)
這一點,微軟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看來想要光標點與實際筆尖的重合體驗,只能依靠將筆豎直使用的方式來改善了。
2、在無網絡的情況下,Apple Pencil所繪製圖片如何導出?
這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雖然一線城市的無線網絡已經覆蓋很廣泛,但對於自身沒有USB接口的iPad Pro來講如何能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將繪製圖片導出呢?
哪位高手來解答一下?!
3、充電方式
先不說將Apple Pencil插入iPad Pro充電口的奇怪充電方式,就算將其與USB充電線連接的充電方式也亦如一款蘋果設備了。請想像下每天我們需要充電的設備已經很多了,手機、手錶、平板、筆記本電腦,還要加上一支筆,是不是顯得累贅很多。更關鍵的是這支筆充滿電只能支撐12小時的使用,續航能力還是顯得短了。
4、防誤觸體驗
在這點上,Apple Pencil還是要好過Surface Pen的,因為在微軟自帶軟體OneNote應用下,當系統認為平板表面有兩個獨立點在分別移動時,會理解為用戶要實現畫板的放大縮小再或是移動訴求。由此帶來的誤觸機率就會增加。但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Apple Pencil還是Surface Pen 都是無需懸腕繪畫的,整個手掌覆蓋在平板表面是不會誘發誤觸的。
全文總結:
看過上述對比評測,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兩款觸控筆的感受如何,簡單來講就是專業級用戶推薦使用Surface Pen,而一般用戶嘗鮮的話推薦Apple Pencil。但科技類產品有個不成文的理論,就是新鮮事物最好買第二代,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代Apple Pencil。
看過兩位志願者的試用視頻,再綜合下公司同事們的體驗感言,從日常繪畫需求上看,Apple Pencil的擁躉更多,這與AppStore中海量的優質應用分不開,可見兩支筆的比拼最後演變為兩大系統應用的比拼,可見Surface Pen與Apple Pencil這對冤家的路並不窄,而是在兩個不同世界中的王者相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