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武當武術的歷史淵源

2025-08-08 06:17:08

武當武術的歷史淵源

 一般來說,今天的人們評說武當武術的歷史,往往會將它與元明時期的張三丰聯繫在一起,以為張三丰就是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其實,武當武術——包括張三丰所創興的太極拳,其淵源,都要追溯到元明張三丰之前的很久很久。因為張三丰的太極拳以及與此同時與之後的各種內家拳派的誕生,都不是忽然間的空穴來風,其理論精髓、技藝的基本框架,都是沿著前代道家、道門的傳統這條線索來的。證明這一客觀史實的不僅有許多的文獻資料,還有一些元明之前的道家武術門派傳承下來,還有一些門派的傳承口訣。如今天仍流傳於北京的武當太乙神代劍門(以已故的關亨九先生為代表),家承譜訣有「先有太和,後有武當。成於真武,傳於三豐。六合神拳,謂之內家」之記載。這個譜訣雖含有宗教色彩(如「成於真武」是把武當武術的創如歸於道教傳說的玄天上帝),但它不但因為帶有宗教色彩體現了它歷史傳承的真實可靠性(古代,從道教門派中流傳的武術,其言祖言師自然帶有宗教色彩),也說明了一些客觀真實的傳承史,即張三丰之前有很久的傳承。例如武當山,以前名叫太和山。傳說真武大帝坐鎮此山,因「非真武不足當之」而改名武當山。以道門傳說,真武大帝之名「真武」,可見他那時就武功蓋世,以後這武功就代代相傳了。當然這種宗教傳說是不足為憑的。但譜訣中有「六合神拳,謂之內家」,現在證實,唐末五代隱修武當山的陳承傳有「六合八法拳」,說明唐末五代武當道門就有武功傳承,並且已經有了「內家」的稱謂。

 

  無獨有偶,今姑武當趙堡太極門派所保存的太極拳經典要論中,有張三丰的一首五言傳承歌訣,其中有言:「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這段歌訣,不但記載著太極內丹功的源頭從伏羲開始,以後從堯舜傳到老子,從老子又傳到孔孟,以後一脈下來一直傳給張三丰。而張三丰所傳承的老師是麻衣先生,麻衣的教師是尹文始,文始的老師是老子。從老子下傳的一條主線是明確的。這首五言歌訣不但證實了老子一脈相傳的,以太極原理為指導的內丹動靜功法傳承的脈路,還揭示儒門與道門交叉的又一條傳承線,即老子傳孔子,孔子傳孟子,之後又傳到唐代道門中人許宣平。

 

  關於孔孟以上的傳承,推及老子、堯舜、伏羲等人,這些歷史已不可考,我們現在只能說,這些或許是可能的,或許是不可能的。但從現在可查的近代武家的著述,以及某些古老門派的出現,可以讓人了解到,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太極形態的拳功屢現於世,倒是有稽可考的。 例如有一種程氏太極拳,據傳為南北朝(公元502——557年)人韓拱月創。後此拳隱於民間500年之久,於宋高宗時傳至程泌,後改名「小九天」。今河北石家莊還有此拳流傳。又有一種名曰「三世七」的太極拳功,為唐代道人許宣平所傳,李白曾訪之不遇。此拳後隱民間數百年,於明朝前期傳與宗遠橋,已經歷十四代。今上海仍有傳人,並出版有專著。與唐朝許宣平同時,還有一種太極拳功流傳,傳人名李道子。拳名先天拳,亦叫長拳。此拳直到明朝仍在安徽民間傳承。還有一種太極拳功名曰後天法,為宋人胡鏡子所傳。還有以上已經說到的六合八法拳,為唐末五代武當高道陳摶所傳,今遼寧、安徽均有流傳。還有一種拳功為「穴道術三十六手」,為此宋之前的道家人物馮一元所傳,曾傳於北宋武當丹士張三峰。至於北宋時武當丹士張三峰創內家拳,則是人所共知,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撰《王徵南墓志銘》中,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的《寧波府志》中,《三豐金書》所收清王海洋的「拳技派」中,民國十七年(1928)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金一明所著《武當拳術秘訣》中、凌善清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中、民國二十二年(1933)華曹元所著《國術》一書「總論」中,都證實了北宋張三峰創武當內家拳的事實。北宋張三峰的內家拳,在後來的流傳中,有被擴充為形意拳,有被發展為太極拳。如明朝時期流傳盛行在江南一帶的張松溪太極拳(又稱南派太極拳),就是由北宋武當張三峰之後,百年左右傳至陝西王宗嶽,王宗嶽傳溫州陳州同,到明嘉清間張松溪得其傳,又將江南八家名拳融揉於內,形成「松溪派太極拳」。此拳今在四川南充、上海仍有傳人。但這些歷史,武術界很多人不去考證、研究,人云亦云,常將北宋的張三峰誤為元明之際的張三丰。

 

  自北宋之後到元明之際,武當山又出現一位名叫張三丰的太極丹法修煉大家,從姓名基本相同的現象分析,幾百年間出現一個這樣的偶然巧合併不足為奇。從歷史的考查我們可以推斷,元明張三丰並非要借北宋張三峰的大名,來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在「三豐」二字有特殊的修道寓意,是暗寓乾坤二卦以示所修之太極丹法。張三丰當年(1314年前後)曾隱居陝西寶雞山中,以門前三座山峰而自號「三峰居士」。但後來因知劉宋時有邪道中「三峰採戰之術」,遂棄此號不用。由此可知一斑。反之,正是因為元明張三丰在武當山修道期間,不僅繼承了許宣平、李道子、馮一元、華佗的一些道家功夫,可能還重點承習了北宋張三峰的內家武技,加之他之前又對少林功夫有所傳承與研究,故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遵循道家內丹修煉的基本原理之上,承前啟後創興起一個大的武術流派——武當派,並將太極拳作為該派的核心內容。正因為有了一個北宋張三峰在他前頭,這就使得張三丰「不敢為天下先」,不以自己為內家武技的開山祖師。洋洋大觀的《張三丰全集》隻字不言及武當拳法,而流傳於民間的太極拳譜訣又有「以上為張三丰老師所論,欲令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便說明了這一點。

 

  現在所知的武當丹派劍術、武當猶龍派太極拳、太乙五行拳、武當太和拳、武當三豐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張祖意合太極拳等,源頭都來自張三峰和張三丰這根主線。當今太極拳可歸納為四大派系,即南派太極拳、北派太極拳、本山派太極拳、散派太極拳。這四大派中,南派太極拳源自北宋張三峰,至明時又得張三丰點撥,並融匯江南八家名拳而自成一家。北派太極拳則由張三丰之徒傳入民間,首傳山西王宗嶽,王傳河南溫縣趙堡人蔣發,蔣發之後一直在趙堡傳到至今的有十三、四代,名曰趙堡太極拳。蔣發又傳陳溝人陳王廷,陳將家傳「炮捶」與太極豢嫁接,發展形成為陳式太極拳。陳氏後人陳長興盡得蔣發所傳太極真諦,因受本族限制將藝傳與河北永年人楊祿纏,楊氏父子又得道門高人點撥,形成楊式太極拳一派。河北永年又有武禹襄者,聞名尋陳長興學藝,奈陳長興年老臥病,又尋趙堡名師陳清萍授藝,得其真諦之後,經深研精練,又發展形成武式太極拳一派。後楊、武二派又生出一些支派。因這一大系是從北方流傳發展的,故稱為北派太極拳。本山派太極拳則是在歷史上,一直由武當道門代代相傳,或是由道門直接傳到民間而未生發支派者,如流傳的天津的猶龍派太極拳,流傳於武漢、山西的太和拳,流傳於河北邯鄲的張祖意合太極拳,流傳於浙江的太乙五行拳和一直在武當山傳承的張三丰太極拳、太和拳等。散派太極拳則是歷史上早於張三丰、張三峰的各家太極拳,或是由其他道教名山高真創傳的太極拳派,如許宣平「三世七」太極拳、李道子「後天法」,以及現在流傳的「軒轅黃帝太極拳」、「崑崙太極拳」、青城派太極拳等。

 

  根據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自1982年成立以來,二十多年對武當武術挖掘整理的基本情況來看,雖然太極拳是武當武術的一大內容,但武當武術體系非常龐大、內容異常豐富。除了太極之外,還有形意、八卦、太乙、兩儀、八寶、八極、八仙、乾坤、天罡、清虛、榔梅、奇門、天風、猶龍、閭山、龍門等眾多的派別,還有數不清的奇兵異械和藥功的傳承。總之,武當武術如今已成為家諭戶曉的武術門派,影響也已波及世界各地。

 

  武當道教功夫學院從1989年創辦,是武當功夫第一所武術院校,也是武當山道教協會下屬的唯一功夫院校,作為武當功夫的代表,二十多年來,培養了上萬名武當功夫人才。(中國太極拳網 )

同类文章

形意拳介紹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中國傳統武術,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之差別.形意拳之短打直進用於戰陣中最為適合,無花俏之招法,長勁亦是最快.兩軍交戰,千軍萬馬中,要能有閃轉騰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進,走亦打,打亦走.如黃河之決堤。

形意拳功夫實戰視頻演示

形意拳功夫實戰視頻演示

形意五行拳及五行連環拳

形意五行拳及五行連環拳講解

形意拳教學視頻

中國傳統武術經典系列片形意拳上形意拳教學視頻下

邸國勇形意拳教學八字功和實戰用法

邸國勇形意拳教學八字功講解和實戰用法八字功「八字功」之起收回轉:出勢用雞形,轉身皆虎託,收勢退步橫拳,回身雲者,勢盡而身回也;轉身雲者,至開勢處而身轉也,兩者式同而地異焉。「正門八字功」共有八字訣如下:展:展者,寬之意,即拓張手足也。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敵手也,此節最見身法。裹:裹者,圍裹也,裹敵

李德印形意拳教學-三體式

李德印形意拳教學-三體式三體式是形意拳最基本的樁功練習萬法起於三體式  保持心靜體松

許文慧形意拳教程

許文慧全國傳統武術金獎

武當純陽大功

武當純陽大功武當純陽大功是道家功法之精華,由全真教龍門派二十二代純陽門一代宗師劉理航所傳授,此功法是純陽門的護體防身必須修煉的功法。此功內外雙修,動靜結合,內練五臟六腑,外練筋骨皮,通過長期吸運、閉、噴氣,並配合身體外部、軀幹、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動作的鍛鍊和排打,達到卻邪扶正,治傷除病,外可抗擊承打之

形意拳械套路欣賞

形意拳器械套路表演

武當山幾景圖片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裡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