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楊氏太極拳虛實轉換 這些基本規律你都懂嗎?
2025-08-02 02:56:09
大家應該都知道學習楊氏太極拳我們應該從他的特點入手,掌握楊氏太極拳所蘊含的規律和關係,而楊氏太極拳虛實轉換的規律是最為常用的,對於剛學楊氏太極拳的人來說,必須要掌握的,你知道楊氏太極拳的虛實如何轉換嗎?今天太極拳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虛實轉換有哪些規律,我們如何可以掌握。
楊氏太極拳虛實如何轉換
一、行拳走架首先要虛領頂頸,頂頭懸空
頭為至高清虛之地、一身之主,神凝在兩目,神聚以眉心印堂上領至頭頂百會穴,神不可過於專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意要下沉腹部內視丹田,意不可過重,似有似無,凝神定意。
實現楊式太極拳的虛實轉換,需要我們運用好自己的意念。
以神意統領全身,將頭頂、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命門保持重心自然垂直一線貫穿,上虛下實、沖天接地,使全身上下、左右、前後、內外氣脈相連貫通,形成對拔對拉,伸縮彈性張力,行運收放自如,彰顯神韻虛靜邁氣勢。
二、虛無靜空乃太極功夫的至高境界
在楊式太極拳學習中,顱腔、胸腔、腹腔、腋下、襠部、手心、腳心均要虛空若谷。所有骨關節都要鬆散通透。
尤其是胸、腹部的五臟六腑要虛空懸浮,仿佛蕩然無存,特別是腹部的虛空松靜可使氣脈沉厚滕然、升降滾動、遍布周身,如同充滿氣的渾圓氣球,有壓縮收蓄、柔韌伸張、無點不懈、無點不彈、一觸即發之態勢。
所以說,楊式太極拳是注重全身各部位的放鬆,使之達到協調。
三、太極處處有虛實,虛實無處不轉換
太極拳虛中有實、實中含虛有形為實、無形為虛,外形為實、內隱為虛,虛可藏實、實可掩虛,開口乎為實、合吸為虛,虛靈實沉,虛蓄實發。當虛則虛、當實則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虛極生實、實極生虛,忽隱忽現、互變互換。
虛偽詐誘,變化莫測。相反相承、物極必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虛非全身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實不可僵、虛不可軟。窶中存柔、虛中寓剛。交迭相推,貫通互變。
如雲手走勢,兩腿、兩足、雙臂、雙手均要分虛實輕重,像壓蹺蹺板一樣,虛實轉換、同步變化,上下左右,此起彼伏,浮沉杳冥、機樞互變。如鐘擺蕩動,靠腳底重力逆向反彈慣性行進。
太極虛實轉換,流變無定,渾身應持空靈狀態,恰似練雜技柔術、踩鋼絲,虛實變幻、惟妙惟肖、了無痕跡,高度警覺,如臨深淵,須凝神定意屏息,不可有絲毫的疏忽懈怠,隨機轉換調整身體,穩住重心,保持高度的動態協調平衡。
太極拳虛實轉換的基本規律
太極拳的練習中,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運動的。
因而,身軀和四肢各相應部位的虛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相互轉化的。在拳勢練習中,虛實的轉變有下列基本規律:
一、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相互轉變
太極拳的各個拳式,從起勢到定勢,身體兩側對稱部位(如左右手、左右足、左右腰眼等)的虛實,都要相互轉變一次或數次。
對於這一點,大家要牢牢謹記。
一般說,兩足承擔體重的多少要相互轉變,兩手著力的大小要相互轉變,外形的開合、意念的傾注也要相互轉變。簡單的拳式(如「初收」),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轉變一次,複雜的拳式(如「閃通背」),轉變兩次或三次。
二、身體同側手足的虛實上下相隨
陳鑫在「人身纏絲精圖」的注釋中說:「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陳氏太極拳圖說》1986年影印本第75頁)。
就是說,身體同側的手足,如左手和左腳(或右手和右腳),要麼都是虛,要麼都是實。這是由於在拳勢運行中,身體同側手足的屈伸和內氣的收放常常一致的緣故;是以同側的手足而論,不是與異側的手足相比。
同時,也體現出了太極拳上下相隨的要點。
比如:由「倒卷腦」式轉「白鵝亮翅」式,當左掌從胸前下按,左腳退步後坐時,右側的手足,上則屈肘收掌,下則屈膝提足,右手和右腳都是由實變虛。及至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右掌向右額前方伸展時,右手和右腳又都是由虛變實。
還應指出,以勁力的傳遞方式說,身體異側的手足是相互聯繫的。就是左足(腿)和右手(臂)相互聯繫,右足(腿)和左手(臂)相互聯繫。
如「單鞭」式,上面左手(臂)向左前推擊為實,右手(臂)在右後防護為虛;下面左足(腿)前弓,左胯根和左膝窩圓撐,用力較小為虛,右足(腿)伸展蹬地,通過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到左手,用力較大為實。所以有的拳家又提出:「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
三、前手和後腳常實,後手和前腳常虛
這是就技擊發放時兩手和兩足著力的大小而論的。就是說,拳勢向外發放時,位處前方的某隻手和位處後方的某隻腳用力常大,位處較後的某隻手和位處較前的某隻腳用力常小。
這裡,兩腳的虛實,不是以承擔體重的多少做區分的標準,而是同兩手一樣都是以用力的大小做區分的標準。
即使如「野馬分鬃」式,在成勢發放時,前腿屈弓承擔體重較多,後腿蹬伸承擔體重較少,但是,後腿(後腳)的用力,卻比前腿(前腳)較大。所以此時的後腿(後腳)也可不稱之為虛,而稱之為實。
四、虛實轉變在太極圈中
太極拳的手足運動和內氣運轉均走圓圈。每轉一圈,虛實就相互轉變一次。半圈由虛轉變為實,半圈由實轉變為虛。
一般說,手足屈縮和內氣向丹田回收的半圓,手足是由實到虛;手足伸展和內氣從丹田外發的半圈,手足是由虛到實。
五、呼吸與虛實協調一致
練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呼吸與功作不可能完全協調。隨著功夫的長進,呼吸與拳勢的開合虛實,就會逐漸協調起來。
一般情況是:手足屈縮,內氣向丹田回收,拳勢由實變虛時,為吸氣;手足伸展,內氣由丹田外發,拳勢由虛變實時,為呼氣。拳論說的:「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就是指此。
還須說明,太極拳行功時,有時為了突出身體某一部分的特殊作用,常常略而不提該部位的虛實變化,僅僅同身體另一部位的或虛或實並列對比,甚至只強調該部位「宜虛」或者「宜實」。
比如:項勁虛,足底實;胸虛,腹實;心虛,丹田實;手虛,足實等等。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上虛下實」。又說:手心宜虛,手指和掌根宜實;足心宜虛,足趾,足掌和足踵宜實。
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中間虛,前後實」。還有一些部位,如襠部(兩大腿根之間)和腋部,只講「宜虛」,從不講實。不過,總的說來,太極拳行功時,虛實的相互轉變是絕對的,是貫串始終的一對基本矛盾。
如果我們能把區分虛實的方法弄清楚,了解虛實轉變的基本規律,一般說,就懂得了太極拳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