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太極拳--顧新法
2025-08-02 06:56:08
目前值得我們考慮的是,雖然練習「太極拳」者眾多,但是真正了解「太極拳」,知其所以然者不多。
太極拳是一門極深奧的科學。因此,務必明確其內在的原理。有人講「拳打萬遍,拳理自通」,這是要有條件的,只有在明師的心傳口授指點下,真正明白了拳理,不斷地在練習中提高。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邊緣科學知識,預案掌握練功的體育衛生、環境要求、休息調整、飲食營養知識,才能秩序漸進,逐漸進入「太極」的境界,悟出「太極」的真諦。
「太極拳」匯集了佛學,道學,儒學,醫學,武學的精髓,將他們有機地運化於一體,是多代人鍥而不捨地鑽研、實踐的結晶。
對照佛學:聯繫「太極拳」要有超凡脫俗的心境,似老僧「入定」,無思無我,坐禪入靜,調身,調心,調息,靜極生動,體內自然產生規則有序的內氣沿任督二脈運行,氣通身健。
對照道學:道家講煉丹田氣,可運用「站樁」,養先天之氣,使內氣充盈,氣歸丹田,久而久之,內功加深。對照儒學:儒家倡導「中庸之道」,始終貫穿於行拳之中,要求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達到周身中,迴旋自如,才能氣順人和。對照醫學:「太極」與醫學原理同出一轍,通過練拳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自我按摩,從而達到活氣血,通經絡,調整神經系統,提高身體免疫力。練拳多受累,少受罪,達到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作用。
對照武學:「太極拳」在武術方面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但也遭到不少非議,有人講:「太極拳鍛鍊身體還可以,但是在博擊方面,恐怕就徒有虎名了。」在此,僅以親身經歷,闡述「太極拳」的功用。
前些年,我們五位太極拳愛好者,在某公園切磋拳藝。遇一武術教練,當他得知我們是練「太極拳」的,就一字一頓地講:「太極太極,練著好看,用著著急」。在其激將之下,我遂請他過招。當他打來,我則運用太極之術,將其來力化解,順勢將其發出。在他欲跌扑之際,一個縱躍,將其攬住,免其受傷,接著其餘四人遂一與他試手,都將其輕易放出。此人很感驚奇,這位武術教練取出自己的名牌,遞給我們,表示以拳交友。他講:「遇到你們,才體會到太極拳的奧妙」。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並非太極拳「天下第一」,無論哪門武術都有獨到之處,絕不能以拳種論高低。各門武術都是經過千錘百鍊流傳下來的。
「太極拳」包含了諸多科學
「太極拳」包含了哲學、心理學、力學、美學等諸多學科。
哲學:「太極拳」充滿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比如,一動即分陰陽,內外對應,左右相系,上下相隨,物極必反等現象。這正是對立統一的體現。
心理學:「太極拳」還可以達到身心的修練。練得心平氣和,榮辱不驚,從容鎮靜定,隨機應變,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力學原理:在此,僅將「太極拳」的力學原理作一下初步的分析,以說明「太極拳」的科學性。
在太極推手中,運用「沾粘連隨」技藝,不丟不頂,其中體現了摩擦力的存在與運用。
太極推手中的擒拿發放技巧,體現了槓桿原理。
太極推手中「螺旋纏繞」的運行,是利用多種矢向力,在運動中隨時變化,可達到「易化能攻」的效果。
太極的「四兩撥千斤」,體現了弧形運動中的「切向力」。抽象地講,當對方以水平力擊來,依據數學公式:水平力×COS90°=O,所以豎力破橫力,可以小力破大力,當然,這裡摩擦力忽略未計。
在實戰中,雙方力的角度隨時在變化,不可能用數學公式將運行全過程精確完整地表達出來。但是,可以用身心感受到,做出下意識的反應。「引進落空,合即出」是太極拳推手的特色之一。當對方用力打來,我粘住對方的來力,順勢讓空,此時,我力與彼力方向相同,速度一致。當對方感到要失去重心,欲調中正時,由於慣性的作用,無法驟然剎住或者馬上改變方向。此時,我則借力發力,對方必被我放出無疑。如果,當我化開對方發來之力,若對方欲調回身形,我可隨彼回勁的慣性,抖轉腰身,趁勢而發,二力相合,彼也可被放出。此乃「捨己從人」在力學上的體現。發放的內勁來源於丹田氣,在意識的指導下,瞬間意到、氣到、力到,在體內產生對掌的二爭力,使身向後坐,勁向前發的爆發力,體現在力學公式中為:P=l/2Mv(P表示能量,M表示人體質量,v表示速度),由此可見,加速度使力量倍增。發力還需要全身各部協調配合,這是經過長期訓練出來的。在此須指出,如盲目拙氣拙力地練習發力,易造成氣滯血淤而傷身。
以上僅是對太極拳力學作用的局部分析,而人的「意、氣、力」在運行中變化,無一固定模式,並且,力學在太極拳中的應用,不是刻意能做到的,因為功夫在身上,而不在手法上。
太極拳「頭頂陰陽,腳踩五行,懷抱八卦」,可謂千變萬化,僅可意會,無法表達全面。正如太極圖所示,太極拳如同無定形的渾圓,不可有一處凹凸,既松沉又輕靈,往復無窮地運行。
我們在太極推手中去感覺打拳的「勁」對與否,打拳與推手,相互為用。
在實際運用中,彼此一搭手,彼挨我皮毛,我已知其骨髓,我棚住其力,以虛待實,隨其力動而動,接重若輕,將彼勁化向拳背勢,「以柔克剛」,運行中隨彼變而變,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無固定模式,又不脫離太極之規矩。彼微動,我即知其勁路所在,彼發勁,我即有相應變化動作,絲毫不差。即所謂「後發先至,以慢制快」,並可「柔極生剛」,將勁力發放到彼失重的力點之上,我必所向披靡。
「太極推手」的功夫,來源於站樁、盤架等基本功,而「太極推手」又是打拳的檢驗標準,相互為用。打拳的功底深了,在推手、實戰時就運用自如了。
「打拳如有人,有人如無人」,一招一式,恰到好處,練去身上的自然犟力,練就「內外相合,周身一家」。
在練拳中,意識得到升華,練去爭強鬥勝之心,練出圓活之趣、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胸懷寬廣、內氣浩然,行飄逸如流水,寓遒勁於婀娜,遊刃有餘,如痴如醉,「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出真意」。
練太極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當練到與大自然融會為一體時,恬靜、泰然的感覺則油然而生,太極的意境就會悄然向我們走來。
作者簡介:顧新法先生是杭州市人,自1966年開始習武,其父親傳口授,嚴格要求,在少年時期打下了武術基礎。幾十年來,顧新法先生勤學苦練,認真研究武術古譜,得到不少感悟,並虛心向武術界高手請教學習切磋拳藝。現已寫下五六十本實戰筆記,並將這些經驗傳授給廣大武術愛好者。顧新法先生常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現在被天津市公安局特聘為教官,現為國家武術六段。在《橄欖林》、《武魂》、《搏擊》、《精武》、《武當》等刊物上發表過多篇專業性文章,並帶領學員及徒弟在比賽中多次獲得獎項。《今晚報》、《天津政法報》、《天津電視臺》等媒體都做過詳細報導。並在天津衛視、天津公共、體育頻道等電視節目中進行了播放。同年,美國波士頓太極武術養生館發來邀請函,請他赴美講學。顧新法先生願意將中華國粹留給祖國,然後再走向世界。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