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練習太極拳腿功必須知道的事 耐心看一看有妙招!

2025-08-02 13:35:08

我們現在所說的腿法,畢竟是一項系統練習,在實際搏鬥中,腿擊法的優點很多,但要想練好它卻不是件容易事。拳諺中有「抬腿丟半個家」之說。因為兩腿在搏鬥中始終要支撐身體的移動,並要與身體配合協調,以保持平衡,此時,起腿進攻保持身體平衡困難是很大的。但通過控腿練習可改變此不利因素。

李小龍曾說過:「在搏鬥中如果無法在任何時刻保持平衡,則絕無效果可言。」因此,作為拳手應當具有在空間保持相對靜止的能力。而且人一般都是雙足著地,但當實戰中出腿之際,則常常單腿支撐,所以支撐的穩定性主要取決於腿腳的形態。

腿的訓練向來為習武者所重視,無論是現代的競技擂臺還是傳統武術。拳諺說「手似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拳打三分,腳踢七分」,可見腿的訓練在武術訓練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訓練時本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從人體生理角度上講,身體素質訓練包括柔韌、力量、速度、耐力四方面。如何才能提高腿的柔韌性呢?最實用最普遍的莫過於壓腿練習。

其作用有二:

一是拉伸腿部肌肉及韌帶;

二是活胯(拉伸髖部肌群,提高髖部的柔韌性)。

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壓腿而不壓胯。其實腰胯是力量傳送的樞紐,太極拳講究節節貫穿的勁,將人體分為三大節,節節相貫、節節相通。其中手肘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足腿為根節。力從根節起,通過中節,達於梢節,發出來的才是整體勁。若胯不活,中節即不通,力不能上傳,打出的拳就是飄的,猶如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所以說壓腿也是在壓胯,胯不活則腿不活。目的明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壓的問題。

壓腿也要得法。用人體生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壓腿就是將腿部、髖部及臀部的肌群靜力拉伸,從而發展肌肉的伸展性,增強肌肉的彈性勢能,使肌肉能有更強的收縮力和更快的收縮速度。常用的方法有正壓腿和側壓腿兩種。其動作雖看似簡單,但也需得法。應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原則,切忌蠻壓暴拉,造成不必要的肌肉和軟組織損傷。

以側(中位體)壓腿為例,身體側對支撐體(支撐體高度齊胸),被壓腿勾腳尖,兩腿自然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被壓腿一側壓振。其要領就是立腰、松髖、展胯,並且下壓至最大限度時停頓幾秒。然後做幾下深呼吸,如此交替練習。

易犯錯誤是胯部的肌肉緊張,胯沒打開,收著胯在壓,這樣壓的就僅僅是腿上的肌肉和韌帶,髖部的肌群和韌帶根本就沒得到發展,壓出來的腿,胯就是死的、僵硬的,發力也自然不會順暢。所以在壓腿時千萬注意不能收髖和縮胯,否則永遠不能把腿壓活。

壓腿後要甩腿和踢腿,民間稱「溜腿」。拳諺說「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壓腿只是將腿部肌肉靜力拉伸,目的在於提高肌纖維拉伸的長度,增長收縮距離,從而獲得更大的彈性勢能。而踢腿則是腿部肌肉的動力拉伸運動,目的是增強腿部肌肉的收縮速度及關節的靈活性。

我們都知道,當質量衡定的時候,速度越快,力量便越大,因此對腿的動力拉伸練習是不可少的。武術中常見的踢法有正踢腿、側踢腿、十字踢彈踢、抽踢,外擺腿、裡合腿等,其要領是支撐腿要挺直,踢腿宜直,蹋時要勾起敏落,務必踢得高,愈高則愈妙。

為何壓後必須要踢腿?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上分析,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等屬非完全性彈性體,如果靜力拉伸練習(如壓腿練習)過多可能會造成這些軟組織永久變形,尤其是肌纖維受長時間的被動牽拉,會發生結構改變,如細胞間質纖維化,使肌肉彈性喪失。

這樣練習得到的不是柔韌性的增強,面是肌肉的鬆弛,並且過多的靜力拉伸,還會造成供血不良,影響被牽拉組織的物質代謝,因此需要靜力性拉伸和動力性拉伸相結合。

再打個比方,壓腿和踢腿就如同拉弓和射箭一樣。壓腿就是拉弓階段,弓拉得越開,弦拉得越長,其彈性勢能就越強,射出的箭速度就越快,力量也越大。每條肌纖維就如同弓上之弦,被拉伸的長度越長,其蘊涵的張力就越大,收縮力量就越強。腿長期的壓而不踢,光做靜力性拉伸而不配合動力性拉伸練習,如同弓引而不發,久而久之,使弦長期處於一個被動拉長的狀態,作為物質本身,其彈性勢能必然會減弱,甚至消失。

肌纖維雖被拉長了,腿能夠輕鬆地搬過頭頂,但肌纖維的彈性大大減弱,收縮力也減小,出腿的速度慢,而且力量弱,毫無攻擊力可言。因此壓腿後務必要踢腿,所謂把腿練活,就是要勤踢腿,多踢腿。為啥武術運動員和散打運動員,腿部力量差這麼多。就是散打的韌帶是提出來,不是壓出來的。

腿的柔韌、力量、速度、耐力素質雖說是獨立的四個方面,但相互間卻又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和相互的影響,柔韌性如果發展好了,可以增強腿的力量,反之,也能削弱腿的力量。關鍵在於是否能掌握好:動靜相結合的練習尺度。

當前,武風盛行,習武之人眾多,但由於個體的差異和練習方法的不同,練到一定程度便會分化出三種類型。

第一類有靜無動型,即「弓引而不發者」。

其只午視壓腿等靜力性拉伸練習,忽視踢腿等動力性練習。練出的腿,肌肉鬆弛無力,雖說做一些劈叉、朝天蹬等靜力性動作很容易,但踢出的腿力量小,速度慢,沒有爆發力,缺少攻擊力。這一類型俗稱「花架子」「花摯繡腿」。

第二類有動無靜型。

其只注重腿的絕對力量訓練,忽略腿的柔韌練習。練出來的腿圍度粗大,絕對力量大,但相對力量小,看似強壯有力,但肌肉卻沒有彈性,所以出腿速度慢,缺乏爆發力,力量發不出來,也無打擊力。全身若練至如此,則身形笨拙,動作不靈活,俗語稱之為「死肌肉」,例如西方健美運動員的肌肉。你何時曾聽到過健美運動員在拳臺上拿過冠軍?儘管他們看上去很強壯有力,但都中看不中用。此類型的人因其不注重壓腿等發展肌肉柔韌性的訓練,所以無論是套路還是散手,都很難做出高水平、高難度動作。

第三類動靜兼備型。

即在練習過程中既注重了壓腿又注重踢腿練習,將動力、靜力拉伸練習搭配在了一起,使腿部肌肉得到了全面的鍛鍊和發展。單從其腿的外型上看,肌肉線條鮮明、勻稱,強壯且有彈性,腿的柔韌性不僅好,而且力量大,出腿速度快,有爆發力。這才是真正把腿練活了。

由此可見,我們應認識到壓腿和踢腿動靜結合的重要性。在練功時,若能根據自身條件把握好兩者的練習時間和尺度,將動力和靜力拉伸練習有機的結合,把腿練活也並非難事。

此外,若能再加做一些腿部的靜力練習,如各種樁功,站樁,活步樁練習,使肌肉中的慢肌(即紅肌)成分也能得到發展,則可增強腿部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從而發展腿部肌肉的耐力素質,這樣腿部肌肉的柔韌、速度、力量、耐力素質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控腿也是腿法樁功的一種,一腿站立,另一腿踢出(側踢),如此保持1分鐘,然後逐漸延長至10分鐘,此為第一步功成,此時兩腿之力,已決非常人所能及。

之後,可將5公斤重的磚塊掛於伸出腳的踝關節上,併到能堅持站10分鐘為止。此時,兩腿之自控能力,會如銅澆鐵鑄生根一般,雖有多人推挽,亦似蜻蜓之撼石柱。另外,引練習對於穩固腰馬,亦甚有用。

在通過實物擊打,活靶訓練。倘若再加以有計劃的持之以恆的練習,何愁練不出好的腿功。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