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腿功必須知道的事 耐心看一看有妙招!
2025-08-02 13:35:08
我們現在所說的腿法,畢竟是一項系統練習,在實際搏鬥中,腿擊法的優點很多,但要想練好它卻不是件容易事。拳諺中有「抬腿丟半個家」之說。因為兩腿在搏鬥中始終要支撐身體的移動,並要與身體配合協調,以保持平衡,此時,起腿進攻保持身體平衡困難是很大的。但通過控腿練習可改變此不利因素。
李小龍曾說過:「在搏鬥中如果無法在任何時刻保持平衡,則絕無效果可言。」因此,作為拳手應當具有在空間保持相對靜止的能力。而且人一般都是雙足著地,但當實戰中出腿之際,則常常單腿支撐,所以支撐的穩定性主要取決於腿腳的形態。
腿的訓練向來為習武者所重視,無論是現代的競技擂臺還是傳統武術。拳諺說「手似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拳打三分,腳踢七分」,可見腿的訓練在武術訓練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訓練時本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從人體生理角度上講,身體素質訓練包括柔韌、力量、速度、耐力四方面。如何才能提高腿的柔韌性呢?最實用最普遍的莫過於壓腿練習。
其作用有二:
一是拉伸腿部肌肉及韌帶;
二是活胯(拉伸髖部肌群,提高髖部的柔韌性)。
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壓腿而不壓胯。其實腰胯是力量傳送的樞紐,太極拳講究節節貫穿的勁,將人體分為三大節,節節相貫、節節相通。其中手肘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足腿為根節。力從根節起,通過中節,達於梢節,發出來的才是整體勁。若胯不活,中節即不通,力不能上傳,打出的拳就是飄的,猶如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所以說壓腿也是在壓胯,胯不活則腿不活。目的明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壓的問題。
壓腿也要得法。用人體生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壓腿就是將腿部、髖部及臀部的肌群靜力拉伸,從而發展肌肉的伸展性,增強肌肉的彈性勢能,使肌肉能有更強的收縮力和更快的收縮速度。常用的方法有正壓腿和側壓腿兩種。其動作雖看似簡單,但也需得法。應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原則,切忌蠻壓暴拉,造成不必要的肌肉和軟組織損傷。
以側(中位體)壓腿為例,身體側對支撐體(支撐體高度齊胸),被壓腿勾腳尖,兩腿自然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被壓腿一側壓振。其要領就是立腰、松髖、展胯,並且下壓至最大限度時停頓幾秒。然後做幾下深呼吸,如此交替練習。
易犯錯誤是胯部的肌肉緊張,胯沒打開,收著胯在壓,這樣壓的就僅僅是腿上的肌肉和韌帶,髖部的肌群和韌帶根本就沒得到發展,壓出來的腿,胯就是死的、僵硬的,發力也自然不會順暢。所以在壓腿時千萬注意不能收髖和縮胯,否則永遠不能把腿壓活。
壓腿後要甩腿和踢腿,民間稱「溜腿」。拳諺說「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壓腿只是將腿部肌肉靜力拉伸,目的在於提高肌纖維拉伸的長度,增長收縮距離,從而獲得更大的彈性勢能。而踢腿則是腿部肌肉的動力拉伸運動,目的是增強腿部肌肉的收縮速度及關節的靈活性。
我們都知道,當質量衡定的時候,速度越快,力量便越大,因此對腿的動力拉伸練習是不可少的。武術中常見的踢法有正踢腿、側踢腿、十字踢彈踢、抽踢,外擺腿、裡合腿等,其要領是支撐腿要挺直,踢腿宜直,蹋時要勾起敏落,務必踢得高,愈高則愈妙。
為何壓後必須要踢腿?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上分析,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等屬非完全性彈性體,如果靜力拉伸練習(如壓腿練習)過多可能會造成這些軟組織永久變形,尤其是肌纖維受長時間的被動牽拉,會發生結構改變,如細胞間質纖維化,使肌肉彈性喪失。
這樣練習得到的不是柔韌性的增強,面是肌肉的鬆弛,並且過多的靜力拉伸,還會造成供血不良,影響被牽拉組織的物質代謝,因此需要靜力性拉伸和動力性拉伸相結合。
再打個比方,壓腿和踢腿就如同拉弓和射箭一樣。壓腿就是拉弓階段,弓拉得越開,弦拉得越長,其彈性勢能就越強,射出的箭速度就越快,力量也越大。每條肌纖維就如同弓上之弦,被拉伸的長度越長,其蘊涵的張力就越大,收縮力量就越強。腿長期的壓而不踢,光做靜力性拉伸而不配合動力性拉伸練習,如同弓引而不發,久而久之,使弦長期處於一個被動拉長的狀態,作為物質本身,其彈性勢能必然會減弱,甚至消失。
肌纖維雖被拉長了,腿能夠輕鬆地搬過頭頂,但肌纖維的彈性大大減弱,收縮力也減小,出腿的速度慢,而且力量弱,毫無攻擊力可言。因此壓腿後務必要踢腿,所謂把腿練活,就是要勤踢腿,多踢腿。為啥武術運動員和散打運動員,腿部力量差這麼多。就是散打的韌帶是提出來,不是壓出來的。
腿的柔韌、力量、速度、耐力素質雖說是獨立的四個方面,但相互間卻又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和相互的影響,柔韌性如果發展好了,可以增強腿的力量,反之,也能削弱腿的力量。關鍵在於是否能掌握好:動靜相結合的練習尺度。
當前,武風盛行,習武之人眾多,但由於個體的差異和練習方法的不同,練到一定程度便會分化出三種類型。
第一類有靜無動型,即「弓引而不發者」。
其只午視壓腿等靜力性拉伸練習,忽視踢腿等動力性練習。練出的腿,肌肉鬆弛無力,雖說做一些劈叉、朝天蹬等靜力性動作很容易,但踢出的腿力量小,速度慢,沒有爆發力,缺少攻擊力。這一類型俗稱「花架子」「花摯繡腿」。
第二類有動無靜型。
其只注重腿的絕對力量訓練,忽略腿的柔韌練習。練出來的腿圍度粗大,絕對力量大,但相對力量小,看似強壯有力,但肌肉卻沒有彈性,所以出腿速度慢,缺乏爆發力,力量發不出來,也無打擊力。全身若練至如此,則身形笨拙,動作不靈活,俗語稱之為「死肌肉」,例如西方健美運動員的肌肉。你何時曾聽到過健美運動員在拳臺上拿過冠軍?儘管他們看上去很強壯有力,但都中看不中用。此類型的人因其不注重壓腿等發展肌肉柔韌性的訓練,所以無論是套路還是散手,都很難做出高水平、高難度動作。
第三類動靜兼備型。
即在練習過程中既注重了壓腿又注重踢腿練習,將動力、靜力拉伸練習搭配在了一起,使腿部肌肉得到了全面的鍛鍊和發展。單從其腿的外型上看,肌肉線條鮮明、勻稱,強壯且有彈性,腿的柔韌性不僅好,而且力量大,出腿速度快,有爆發力。這才是真正把腿練活了。
由此可見,我們應認識到壓腿和踢腿動靜結合的重要性。在練功時,若能根據自身條件把握好兩者的練習時間和尺度,將動力和靜力拉伸練習有機的結合,把腿練活也並非難事。
此外,若能再加做一些腿部的靜力練習,如各種樁功,站樁,活步樁練習,使肌肉中的慢肌(即紅肌)成分也能得到發展,則可增強腿部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從而發展腿部肌肉的耐力素質,這樣腿部肌肉的柔韌、速度、力量、耐力素質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控腿也是腿法樁功的一種,一腿站立,另一腿踢出(側踢),如此保持1分鐘,然後逐漸延長至10分鐘,此為第一步功成,此時兩腿之力,已決非常人所能及。
之後,可將5公斤重的磚塊掛於伸出腳的踝關節上,併到能堅持站10分鐘為止。此時,兩腿之自控能力,會如銅澆鐵鑄生根一般,雖有多人推挽,亦似蜻蜓之撼石柱。另外,引練習對於穩固腰馬,亦甚有用。
在通過實物擊打,活靶訓練。倘若再加以有計劃的持之以恆的練習,何愁練不出好的腿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