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太極文化之感悟
2025-08-02 16:50:08
太極拳與太極文化之感悟 四川太極拳推手研究會周鳴鴿 本人潛心習練太極拳近十年,深感太極拳內涵的寬廣與高深。在感嘆我們中華民族先輩經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智慧瑰寶,不被多數現代人們所認識而鬱悶時,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韓國,在首爾大學講話中,談到了中國的太極文化,這個中國古老的哲理。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第二次在外交場所提到「太極」這一中華民簇自己的哲學文化。第一次是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接待日本議員代表團時,談到中國的太極,並提筆書寫了「太極拳好」四個字送給日本議員代表團。 談到太極拳與太極文化,這是一個大的題目,不是三天兩夜能夠談清楚的,本人只能在這一個題目之間,談一點自己在習練太極拳期間的一些星星點點的感悟。 太極拳的確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表面上看它是一個拳種,是一項體育鍛鍊項目,但是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衍生出了太極文化,太極文化融合了儒、釋、道、武、醫各家之道義,更加深化了太極拳之內涵,使其更加的有血、有肉、有靈魂。這是其它任何體育項目及外家拳種所不可及的。有人說太極拳是武拳文練,有的說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棉拳、是水性太極拳,這些稱謂都體現出了太極拳的「鬆柔」的特徵。就太極拳和太極文化這二者的關係上來說,本人認為太極拳是太極文化的載體,太極文化通過太極拳這樣一種形式來展現其深厚的內涵。太極拳為陽,太極文化為陰,陰陽互生,陰陽互孕。預示著太極拳必然的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大多數習練傳統太極拳者都知道,要想功夫上身,在練太極拳時就要做到身體大松大軟,思想上要心靜無雜念。要做到這兩點,是很不容易的。這也是太極拳與外家拳和其它體育競技項目最大的區別所在。要說做到這兩點不容易,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做事用「力」,遇事用「腦」的習慣。而要真正的靜下心來習練太極拳,不能用「力」,思想要「靜」無雜念,這還真不習慣。從習練太極拳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個「練功夫」的過程。從太極文化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捨得」的過程。就是先要舍掉你身上固有的「僵力、拙力」,舍掉你腦子裡的那些「世俗、世故」的東西。從而使自身的機體有空可鑽,真氣「內力」才能夠進來,太極功夫才能夠上身,才會有所「得」。所以,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捨得」。 經過第一個階段的「捨得」,功夫上身了。但是山外有山的古訓,我們應該是知道的。我們不能因此而得意洋洋,彰顯無度。有多少英雄好漢因此竟折腰。我們說,身上有了內氣,這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一定要儘量的把它儲存起來,人活一口氣嘛,內氣越足越好,儲存起來慢慢用。比如改革開放後,賺到了一點錢,不能因此而得意洋洋,八方顯擺,這樣是要跌筋鬥的。同樣的道理,我們有了一點功夫,不能得意忘形,見人就出手,這是不行的。我們要虛懷若谷,戒驕戒躁,不斷努力,更上一層樓。從太極拳的角度來說,就是要追求「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的境界。從太極文化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進入第二個「捨得」的階段,貫徹「捨己從人、不卑不亢」的修行。所以我認為,習練太極拳,就是一個不斷的「舍」的過程。這是太極文化的「大智慧」。 從一般人的理解,練太極拳是指太極拳的拳架,這應該是太極拳的俠義的理解。從廣義的太極拳來說,太極拳應包括太極拳拳架、太極拳推手、太極拳散手、太極拳內功、太極文化(太極道)。 太極拳推手,是兩個太極拳習練者,按照「沾連粘隨、隨曲就伸」的原則進行對練一種練習方式,目的是相互檢驗太極拳拳架和太極拳內功的習練程度。在相互的推手練習中,雙方更能夠品味出太極文化的味道。 首先,太極拳推手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論體質強弱,不論功力深淺,都可以相互之間進行,達到了參與者的廣泛性。這是因為太極拳推手的檢驗標準,不是力大吃力小,不是用蠻力,而要展現太極拳特有的輕柔靈活,剛柔並濟,四兩撥千斤之力。是要使太極拳推手的每一個參與者的內心感到輕鬆、舒服,要達到既鍛鍊了筋骨,又洗滌了心靈的雙贏目的。這也是太極文化中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陰陽互孕的哲理。。 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以「綿裡藏針、柔中有剛、以柔克剛」而著稱的,更有「極慢到極快,極柔到極剛、遇柔即柔、遇剛則剛」之百變特性。在太極拳推手的檢驗中,可以展示出「推不倒、拉不動、抱不起、壓不垮」內功能力。舉例來講,甲乙兩個太極拳習練者相互推手練習,甲方的力量侵入乙方,乙方以局部之柔,化解甲方之力;此時甲方應適可而止,不可過之;而在甲方回收力量之時,乙方隨之而進,伺機發放。這就是太極拳推手的「不丟不頂『沾連粘隨、隨曲就伸」遊戲原則。再者,太極拳的內功展現,即體內的內氣充足,能聚能散,意到氣到勁到。對方力量進來,我可以聚之以抗,對方奈我不何,也可以分散我的內力,無論對方再大的力進來,卻找不到我的著力點,猶如用力於水中之球,有力使不上。但是在對方將力量收回之時,我隨之聚力將對方彈出。這是太極功夫。其實,精通我國史論的毛澤東主席,當年制定的「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的遊擊戰術,與此太極拳理是何等相似。「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即「不丟不頂、沾連粘隨、隨曲就伸、伺機發放」。「誘敵深入」即「引進落空」。總之,雙方拼的不是力量,而是智慧、是「道」。 此外,太極拳理是陰陽互孕、陰陽互生、剛柔相濟、相互包容,而不是以大欺小、倚強凌弱、弱肉強食。沒有侵入,即沒有「引進落空」,沒有「千斤」之力,即沒有「四兩」之撥。這是「太極功夫」。這有應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沒有壓迫,就沒有反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小小太極拳,孕藏著中國古老的哲理,可運用於做人、理家、管理企業、以及安邦治國。 二零一四年七月於峨眉山麻子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