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二十四式太極拳由柔入剛易還是由剛入柔易?
2025-08-02 08:07:08
我國傳統武術,雖然拳種繁多風格各異,但在練習方法上卻始終未能脫開「剛柔」二字。自些拳種練習時先從「求柔」入手,最後「由柔人剛」、「積柔成剛」,有些拳種練習時先從「求剛」人手,最後「由剛入柔」、「積剛成柔」。那麼,到底「由柔入剛」易呢還是「由剛人柔」易?以我個人對傳統武術多年精勤不倦的實踐感悟,我認為「由剛入柔」比「由柔入剛」在實際練習效果上要來得容易。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練習,便是典型的「由柔入剛」、「積柔成剛」的過程。一進太極門,就必須從「放鬆」和「求柔」方面去入手練拳,決不允許自任何使勁用力之處,否則便是「反其道而行」的錯誤練法,嚴重相餑太極拳理論的指導。但是在現實中,太極拳的練習者雖然是比任何其他拳種人數都多的一個群體,可大家見到幾位真正「由柔入剛」而「積柔成剛」的成功者?95%以上的太極大眾,習拳數年至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後仍然是那個鬆懈無力的柔軟架子,唯恐多用一分力便會把拳練僵。至於「由柔至剛」、「由松到緊」、「運柔成剛」的太極爆發勁,更是無人能做得出米。但這些「柔軟大眾」嘴上卻永遠不認輸,說他們的太極拳「外觀柔綿但內藏堅剛」,真正的。功夫」與「剛勁」是隱在身體內裡而不求外顯的「內勁」。可與之一試手,除了鬆軟無力或死板僵硬外,根本就體會不到什麼「棉裡裹鐵」、「柔內含剛」的「太極內勁」,反而被我等將其如皮球般揮手拋擲,任意跌打。
相反,同為大家所稱的另一「內家拳」形意拳,練拳之初,除了練「三體式」樁功(真傳的「三體式」樁功,在具體的練法卜並非周身毫不著力的「放鬆樁」或「養生樁」,而足有著嚴格要求的「鬆緊結合樁」)外,在「五行拳」等拳法的具體練習上,要求先練瞬間爆發的「明勁」。待多年苦練而將形意拳獨特的剛實「明勁」練上身後,便自然而然會步人「由剛入柔」、「剛極自柔」、「積剛成柔」的暗勁階段。此後,若能在明師的指導下勤練不輟,自然會步入無拘無束、一片神行的「化勁」空靈階段。此即前輩所謂形意拳之「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也。
又如人們以「外家拳」視之的八極拳,是典型的「剛多柔少」、「由剛入柔」的傳統名拳。練八極之初,只要在姿勢比較協調和順的情況下,老師便要求學生必須將勁力放完放透,有多大勁使多人勁,此即八極拳「一打拙力似瘋魔」之要求。另如翻子、戳腳、螳螂、炮捶等拳,練拳之初都是要使剛勁、用大力的。但到最後,它們都與形意拳一樣「由剛人柔」,步入「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並濟」的「陰陽相臺」境界。
事實上,我發現形意、八卦、劈掛、八極、翻子、通臂、戳腳、螳螂這些拳術練習有成者,他們的「柔勁」倒比太極練習者所求的「柔勁」要真實得多、靈活得多。也就是說,那些由「剛」起步,最後「從剛入柔」的拳種所獲得的「柔勁」,是拳術意義上的真止「柔勁」。而那些由「柔」起步,最後「從柔人剛」的太極拳類所獲得的「柔勁」,其實只是鬆懈軟塌的「軟力」,並非拳術所特有的真正「柔勁」。
這是為何呢?道理並不複雜。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除了襁褓中的嬰兒)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力,都是比較僵硬的後天拙力,對於用慣了後天拙力的人,一上手就讓其放鬆不拘地去求拳術中「返先天」的「鬆柔勁」,這無異於「趕鴨子上架」而強人所難。因為人們的阿常用力習慣,是很難讓其用完全相反的方法在短期內一下子改過來的,這就是太極拳「由柔入剮」而難獲成效的癥結所在。但對於用慣了日常拙力的人來說,讓他們練拳之初便用其自身慣用的後天拙力去用勁使力,他們會容易接受和理解,較人手便求松求柔要符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只是在傳授上一定要反覆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協調性及求勁、找勁、發勁的竅要與關鍵,讓他們在用後天拙力練拳的同時逐步體會到力量在自身的起始、傳導、聚合與發放以及打爆發勁時身體由松到緊、由束到展、由臺到開的瞬間微妙變化。如此,待他們將自身四分五散、呆滯僵硬的後天拙力打盡後,便是化僵去拙之後獲取的內外如一、整體鼓蕩、驟然爆發的拳術勁力。此勁一出,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鬆柔勁」便已包含其中了,稍加講解即可領悟。因為能打出整體如一,瞬間崩炸的剛實抖絕力,就說明練習者自身早已換去了生活巾所用的後天僵勁,「鬆柔」之勁早已練卜了身,否則便無法發放由松到緊、瞬松瞬緊的鼓蕩爆發力。也就是說,將明勁練至極處,暗勁自會生出,此即「由剛入柔」、「剛極自柔」之理。此後,稍加捶鍊,習者自身便具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中含柔、柔內藏剛、剛柔並濟、陰陽相合的真正拳勁,這才是傳統武功的最終勁道成就。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拳術亦然。只剛不柔或只柔不剛,皆為病拳,只有「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陰陽平衡、剛柔相濟之勁,才是拳術上乘之勁。此時,再去練太極拳,求其「鬆柔」之勁便會易如反掌,一學即會,決不會像無任何基礎時人手就求太極拳的「鬆柔」那樣費事了。
我在多年的傳拳授藝中也發現,傳統拳術的練習過程和步驟,「由剛入柔」的確比「由柔入剛」要來得快,這種練習步驟也普遍適合於投有任何武術基礎、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
上山的路有很多條,哪兒一條路更平坦、快捷一些,全在攀登者之自我選擇。習拳亦同此理,謹以此文與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