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為什麼要慢下來 看完你就懂了
2025-08-02 12:22:08
楊澄甫大師曾說: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太極拳術十要》)。練太極拳講究意、氣、身法結合,節奏重在一個「慢」字,那你知道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嗎?慢練是太極拳的特色,慢練才能運勁如抽絲、理順內在氣息,「表裡精微無不至",也就是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可見「慢」在學習太極的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從「慢」字入手。如果能在慢字上反覆琢磨,那麼慢中自有大味、大效。但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因素阻礙了慢練,不論你如何練也體驗不到慢的感覺,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效果也就不明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瑣事纏身。
太極講究的就是心無外物,寂然不動,在練習太極的過程中要拋開雜念屏息靜氣,切勿心浮氣躁,一旦心境有了波瀾,自然就不能真正的慢下來。
其二是集體練拳。集體練拳就必須要跟著團隊走,限制了個人的練習節奏,自己一個人練太極時隨心所欲,渾圓天成,與團隊一起就必須要跟上集體的節拍,亦然不能平心靜氣的「慢」下來。
想要克服這兩點小編建議大家儘量多抽出時間來單獨練習,探索慢的訣竅,進入太極拳微妙的境界。
以下是小編淺談一下慢練的體悟,其中自有大智慧的心法訣竅。
一、練習太極拳講究「深長細緩勻」在變幻虛實時,做到一定的身心放鬆,心靜,內觀身體的感覺。李亞軒先生在太極拳隨筆中說:練太極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著拳意就算人了門了,拳意如何找? 在鬆軟穩靜上去找,放清醒,放靈感,放舒適去找,穩穩的,靜靜的,日子久了,拳意自會到了手上,如滿身帶勁的去硬找,必致愈找離拳意愈遠,這句話很要緊,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這句話 ,那就練不好拳了。入門前,我覺得, 這「在鬆軟穩靜上去找,放清醒,放靈感,放舒適去找,穩穩的,靜靜的」得靠慢練。
二、以意導氣,以行應意。在精神聚斂後,要用一些意念觀注感覺體驗。比如,感覺頭懸頸豎,尾閭中正,手心發熱,全身似乎「拖泥帶水」,手心似乎託、攏、含、滾小氣球,周身似乎有一個大氣圈包裹,推球如球在,抱攏如氣柱,腳踢如踢球,腳踩如踩重,運手如摸風,抱球球自在,進七則阻三,退則有阻力,掤出如風行於水,捋則如箭穿蓮,擠則如錢投鼓,按時如掀箱蓋,採捌時如正反掏沙窩,肘時內勁集於肘尖,靠時內勁似乎在肩部散開,進時如推(或蹬)石磙,退時如隨海浪湧於岸,手上託如先太陽升高空後捧氣貫頂,腿下蹲如巨石沉海底,左轉身則意氣從右向左流通,右轉身則意氣由左向右流通,氣如環流有升有降、有旋有轉,如纏絲、如鼓浪,外旋拇指引領,內旋小指引領,帶動周身,一轉無不轉。
三、「慢」前需心靜體松,周身輕靈。練拳伊始,一切都放下、都捨去,進入清淨拳境,感覺似乎在豔陽下、乾坤間、花草裡,又似乎在海上,搖晃晃,恍惚惚。如此克服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心猿意馬,自然能「慢」下來。
四、慢中體會臍輪轉圈、丹田磨氣,循經合脈、氣運四梢、抻筋拔骨、腹內鼓蕩,這種體驗似真非真、似有似無,心儀太執著則不能持久,反易散亂,如無心意則易分心不能用意恰當,不能落實腰脊主宰與丹田核心。
慢練能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氣以靜養而有益。以平和之氣,養浩然正氣,以靈虛之心養剛中之氣,氣和而物壯,養身有所賴,氣盈而勁足,拳術有威力。
所以,練拳宜慢不宜快,順其自然是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