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極片送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08 20:57:05 2

本申請涉及一種使用於鋰電池製造過程中的送料裝置,尤其是一種對極片卷料進行送料的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鋰電池製造過程中,現有送料機構採用氣缸壓緊的對錕機構,其存在幾個問題:
1、對錕機構提供驅動時,因為上下接觸面積小(理論上是線接觸),沒有完全約束自由度,會產生很小一個誤差,從而驅動機構送料位置精度不理想;
2、對錕機構對加工、裝配的精度要求高,整體運行穩定性差,很難長時間保證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提供一種新型的鋰電池極片送料裝置。
本申請提供的送料裝置,包括:
上同步帶輪機構,其包括上主動輪、上從動輪以及設置在上主動輪與上從動輪之間的上同步帶,所述上同步帶包括一段水平設置的部分;
下同步帶輪機構,其包括下主動輪、下從動輪以及設置在下主動輪與下從動輪之間的下同步帶,所述下同步帶也包括一段水平設置的部分,所述上同步帶水平設置的部分與下同步帶水平設置的部分相互上下配合,進行送料;
以及驅動組件,所述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分別由各自的驅動組件驅動或者由同一驅動組件驅動,實現同步帶的同步移動。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從動輪為兩個,兩個上從動輪與上主動輪成三角形設置,且兩個上從動輪位於同一平面上;所述下從動輪為兩個,兩個下從動輪與下主動輪成三角形設置,且兩個下從動輪位於同一平面下。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由同一驅動電機進行驅動,所述驅動電機分別通過齒輪傳動帶動上主動輪和下主動輪轉動。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驅動電機到上主動輪和下主動輪的傳動比相同。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升降驅動機構,所述升降驅動機構驅動上同步帶輪機構和/或下同步帶輪機構上升和下降,打開和閉合上同步帶和下同步帶水平部分之間的空間。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升降驅動機構包括操作柄和凸輪,所述操作柄可帶動凸輪旋轉,所述凸輪的外緣抵接上同步帶輪機構或下同步帶輪機構。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操作柄和凸輪安裝在一底座上,所述上同步帶輪機構或下同步帶輪機構可升降移動的設置在底座上。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同步帶輪機構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上同步帶輪機構包括上安裝座,所述上安裝座可升降地安裝在底座上,所述上主動輪、上從動輪以及上同步帶一體連接在上安裝座上,所述上安裝座還設有凸出的圓形連接體,所述圓形連接體與凸輪外緣抵接。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微調機構,所述微調結構包括支座和螺紋件,所述支座與底座固定,所述螺紋件螺接在支座上,且所述螺紋件下端從支座穿出,向下抵緊上安裝座。
作為所述極片送料裝置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彈簧組件,所述彈簧組件設置在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之間,其回復力驅使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閉合。
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
本極片送料裝置包括上同步帶輪機構、下同步帶輪機構以及驅動組件,上同步帶輪機構中的上同步帶和下同步帶輪機構中的下同步帶均具有一段水平設置的部分,該兩個水平設置部分相互上下配合,同時在驅動組件的驅動下,實現同步帶的同步移動進行送料。該上下同步帶送料方式可加長與極片的接觸面積,使其充分接觸和壓緊,提高切片運行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極片送料裝置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後視圖;
圖3為土1所示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沿J-J線的剖視圖;
圖5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6為上同步帶輪機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申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實施例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提供以下具體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便於對本申請公開內容更清楚透徹的理解,其中下、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詞僅是針對所示結構在對應附圖中位置而言。
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能會意識到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的具體細節描述可以被省略,或者還可以採用其他的方法、組件或材料。在一些例子中,一些實施方式並沒有描述或沒有詳細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記載的技術特徵、技術方案還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以任意合適的方式組合。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易於理解與本文提供的實施例有關的方法的步驟或操作順序還可以改變。因此,附圖和實施例中的任何順序僅僅用於說明用途,並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除非明確說明要求按照某一順序。
本文中為部件所編序號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僅用於區分所描述的對象,不具有任何順序或技術含義。而本申請所說「連接」、「聯接」,如無特別說明,均包括直接和間接連接(聯接)。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一提供一種鋰電池極片送料裝置,其可用於極片卷料的送料。
該送料裝置包括上同步帶輪機構、下同步帶輪機構以及驅動組件。
請參考圖1至6,該上同步帶輪機構包括上主動輪110、上從動輪120以及設置在上主動輪110與上從動輪120之間的上同步帶130,上同步帶130包括一段水平設置的部分131。
下同步帶輪機構包括下主動輪210、下從動輪220以及設置在下主動輪210與下從動輪220之間的下同步帶230,下同步帶230也包括一段水平設置的部分231。上同步帶130水平設置的部分131與下同步帶230水平設置的部分231相互上下配合,進行送料。
其中,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分別由各自的驅動組件驅動或者 由同一驅動組件驅動,實現同步帶的同步移動。
該上下同步帶送料方式可加長與極片的接觸面積,使其充分接觸和壓緊,提高切片運行可靠性。
在上、下同步帶輪機構中,主動輪與從動輪的組合可以存在多種結構。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上從動輪120為兩個,兩個上從動輪120與上主動輪110成三角形設置,且兩個上從動輪120位於同一平面上;下從動輪220為兩個,兩個下從動輪220與下主動輪210成三角形設置,且兩個下從動輪220位於同一平面下。
上、下同步帶輪機構可以成基本對稱設置。
當然,在保證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配合併同步移動的前提下,仍可選擇其他結構來實現。
驅動組件需要驅動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同步運行,其可能是由一個統一的驅動組件來進行驅動,通過傳動機構來實現。也可能是分別由各自的驅動組件來實現。
本實施例中,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由同一驅動電機進行驅動,驅動電機分別通過齒輪傳動帶動上主動輪110和下主動輪210轉動。
具體地,請參考圖2,驅動電機為一伺服電機300,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由同一個伺服電機300驅動,通過各自的齒輪160、260傳遞到上主動輪110和下主動輪210上。驅動電機300到上主動輪110和下主動輪210的傳動比相同,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對卷料的作用力一樣,所以該送料裝置能夠實現平穩而精確輸送卷料。
請參考圖1、5、6,在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上還可設置張緊輥140、240對同步帶進行張緊作用。
進一步地,還包括升降驅動機構,該升降驅動機構驅動上同步帶輪機構和/或下同步帶輪機構上升和下降,打開和閉合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水平部分之間的空間。
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水平部分之間的空間打開一定距離後便於極片穿過,卷料調試好後,再通過升降驅動機構將上同步帶130和下同步帶230之間的空間閉合,以便進行送料。
本實施例所示的升降驅動機構包括操作柄和凸輪,該操作柄可帶動凸輪旋轉,凸輪的外緣抵接上同步帶輪機構或下同步帶輪機構。通過凸輪高低起伏的 外緣推動上同步帶輪機構或下同步帶輪機構升降。
請參考圖2至6,具體來說,操作柄410和凸輪420安裝在一底座430上,上同步帶輪機構可升降移動的設置在底座430上。在凸輪420作用下,使上同步帶輪機構相對底座430升降移動。請參考圖3,在底座430上設有導軌450,上同步帶輪機構可沿導軌450移動。
下同步帶輪機構與底座430固定連接,凸輪420與上同步帶輪機構之間的配合可以是:請參考圖3、4、6,上同步帶輪機構包括上安裝座150,上安裝座150可升降地安裝在底座430上,上主動輪110、上從動輪120以及上同步帶130一體連接在上安裝座150上。上安裝座150還設有凸出的圓形連接體170,圓形連接體170與凸輪420外緣抵接。
該凸輪420通過軸承440安裝在底座430上。該圓形連接體170可以是可轉動的,其也可能為帶有一定弧度的其他形狀。
當然,本實施例中給出的升降驅動機構是針對上同步帶輪機構所設計的結構,該升降驅動機構同樣也可運用到下同步帶輪機構。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和2,還可以包括微調機構。該微調結構包括螺紋件610和支座620,支座620與底座430固定,螺紋件610螺接在支座620上,且螺紋件610下端從支座620穿出,向下抵緊上安裝座150。螺紋件610在支座620上的位置時可調的。
進一步地,還可以包括彈簧組件,該彈簧組件設置在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之間,其回復力驅使上同步帶輪機構和下同步帶輪機構閉合。
請參考圖1、2、5,下同步帶輪機構具有一個下安裝座250,該下安裝座250可以是與底座430一體結構,或者也可能是兩個部件固定在一起。該下主動輪210、下從動輪220以及下同步帶230與該下安裝座250固定在一起。該彈簧組件500的一端固定在上安裝座150,另一端則固定在下安裝座250上。
本實施例提供的送料裝置加長與極片的接觸面積,使其充分接觸和壓緊,所以皮帶送料機構能夠實現平穩而精確輸送卷料。
而且對於現有採用氣缸壓緊的對錕機構來說,其壓力隨氣缸壓力變化,不容易穩定控制,在氣壓不足或者漏氣條件會產生較大的偏差。本實施例提供的送料裝置使用穩定的壓力源,可以消除壓力帶來幹擾。
以下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 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