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烏肯龍:南美大型恐龍(長15米/全身長鱗甲)
2024-06-11 17:45:08 1
內烏肯龍是一種泰坦巨龍類恐龍,誕生於71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體長普遍為10-15米左右,和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一樣,都擁有著較長的脖子和尾巴,全身遍布鱗甲,第一批化石出土於南美的阿根廷內烏肯河附近,所以因此而得名。
內烏肯龍的體型
內烏肯龍屬於巨龍類,所以也有著體型龐大的典型特徵,並且它和薩爾塔龍也有著非常近的親緣關係,所以體長最多可達15米,在目前已經發現的770多種恐龍中排到了89位,大小相當於現代的一隻藍鯨,與風神龍、亞特拉斯龍以及怪味龍等有著非常類似的體型。
內烏肯龍的化石發現
內烏肯龍最早的一批化石出土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位於內烏肯河附近,化石的完整度非常高,稱得上是蜥腳類恐龍中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不過並不是單單只有這一批化石,在05年的時候也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部分化石,其中甚至還包含了兩塊皮內成骨,就連關節都還是相連的。目前在拉布拉達博物館中還展示著一具內烏肯龍的骨架模型。
內烏肯龍的正模標本是由著名恐龍專家理察·萊德克在1893年發現的,當時根據埋藏的Anacleto地層可以看出這批化石生存於71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直到1992年的時候才由J.E.Powell為其進行了命名,最終將其種名確定為「南方內烏肯龍」,被認為是一種植食性恐龍。
泰坦巨龍類恐龍的典型特徵
泰坦巨龍類恐龍是蜥腳下目中的一個演化支,也是目前發現的陸地上最重的生物,它們的典型特點就是體長普遍超過10米,體重可達數十噸,化石大部分分布於南半球,誕生於白堊紀時代,長有非常細小且尖銳的牙齒,並且皮膚上長有小鱗甲,特別是薩爾塔龍長有類似甲龍類的堅硬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