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2024-04-05 02:02:05 1
專利名稱: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領域。
背景技術:
辣椒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隨著辣椒製品加工業的發展、農村耕作制度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辣椒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目前我國鮮椒和幹椒的年產量居世界首位。辣椒疫病是我國和全世界辣椒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田間一旦發病,數日內辣椒大片死亡,面積多達30%~50%,重病區高達80%~100%。由於目前尚無抗性穩定、品種優良的辣椒品種,農藥防治是辣椒生產上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辣椒疫病具有土傳病害和氣傳病害的特點,給病害防治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長期以來依賴單純的藥劑防治促使病菌產生抗藥性也是目前辣椒生產上疫病病害發生嚴重的重要因素。
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產上的重要病害,植株感染病害後葉片形成大面積枯斑壞死,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長而造成玉米減產。傳統的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與辣椒疫病相似,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種和化學農藥,目前上述兩種病害均出現明顯的抗藥性,使農藥防治的成本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和汙染環境與農產品。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防治方法來替代或彌補現有方法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現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既能防治辣椒疫病又能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以使辣椒和玉米生產能夠高產、優質、高效地順利發展。
本方法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辣椒育秧、辣椒和玉米大田栽培方式,辣椒與辣椒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與常規栽培方法相同,地塊開墒與常規相同,在同一田塊中加種玉米,墒面寬度2~5m,墒溝寬30~60cm、深15~30cm,墒面上種植5~10行辣椒,墒邊兩側上種植玉米,每側各種植1~2行,玉米與辣椒之間的行距為10~30cm。玉米播種期與辣椒大田移栽期可以相同或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15天播種,玉米和辣椒的株距可以為30~40cm、行距可以為40~50cm,玉米與辣椒可以對空錯位種植。玉米和辣椒的品種不限。
本方法是在對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發生發展及傳播危害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對多種防治方法進行比較的基礎上,發明了利用物種多樣性原理將辣椒與玉米進行間作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辣椒與玉米株高差異較大,兩者間作後形成立體的植株群落和不利於病害發生的環境,玉米不是辣椒疫病的寄主,玉米大斑病也不能侵染辣椒,從而可相互阻斷彼此病害的傳播途徑從而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時由於玉米的遮蔭,降低了夏季辣椒的「日灼病」;玉米自身由於種植密度的降低和受光條件得到改善,增強了對大斑病的抵抗能力,單株產量也得到提高。該方法的應用增強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了農作物的抗災能力,大幅度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時對恢復、保存和合理使用農作物品種資源,探索可持續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病害控制試驗,辣椒品種為邱北小椒、玉米品種為羅單5號,用C表示辣椒、M表示玉米,設8個處理;(1)5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5M1表示,墒寬2.2m;(2)6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6M1表示,墒寬2.6m;(3)7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7M1表示,墒寬3m;(4)8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8M1表示,墒寬3.4m;(5)9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9M1表示,墒寬3.8m;(6)10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10M1表示,墒寬4.2m;(7)10行辣椒單作,用C10表示,墒寬4m;(8)10行玉米單作,用M10表示,墒寬4m。每個處理的面積為80m2,墒溝寬60cm、深30cm。玉米播種期與辣椒移栽期相同,辣椒的株行距為40×50cm,玉米的株距為40cm,玉米和辣椒之間的行距為20cm。產量分析以幹辣椒和玉米籽粒計算,產值以幹椒6.00元/kg、玉米籽粒1.50元/kg計算。
隨後實例的分析方法同實例一。
表1辣椒玉米間作對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控制效果
表2辣椒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二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病害試驗,辣椒品種為昆椒2號、玉米品種為通單2號,設6個處理(1)5行辣椒兩側各間作2行玉米,用M2C5M2表示;(2)6行辣椒兩側各間作2行玉米,用M2C6M2表示;(3)8行辣椒兩側各間作2行玉米,用M2C8M2表示;(4)10行辣椒兩側各間作2行玉米,用M2C10M2表示;(5)12行辣椒單作,用C12表示;(6)12行玉米單作,用M12表示。墒溝寬30cm、深15cm,每個處理面積為200m2,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0天播種,玉米和辣椒的株行距均為40×40cm,玉米和辣椒之間的行距為10cm。
表3辣椒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4辣椒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三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為路單6號、辣椒品種為湘研九號,設3個處理,(1)6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6M1表示;(2)6行辣椒單作,用C6表示;(3)6行玉米單作,用M6表示。每個處理面積為200m2,辣椒的株行距均為30×40cm,墒溝寬30cm、深15cm。玉米和辣椒之間的行距為30cm。
表5辣椒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6辣椒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四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為興黃單892、辣椒品種為紅椒一號,設3個處理(1)5行辣椒兩側各間作2行玉米,用M2C5M2表示;(2)7行辣椒單作,用C7表示;(3)7行玉米單作,用M7表示。每個處理面積為200m2,墒溝寬40cm、深25cm。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5天播種,玉米和辣椒的株行距均為40×50cm,玉米和辣椒之間的行距為20cm。
表7辣椒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8辣椒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實施例五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為會單4號、辣椒品種為線椒8819,設3個處理(1)8行辣椒兩側各間作1行玉米,用M1C8M1表示;(2)8行辣椒單作,用C8表示;(3)8行玉米單作,用M8表示。每個處理面積為200m2,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0天播種,玉米和辣椒的株行距均為30×40cm,玉米和辣椒之間的行距為30cm。
表9辣椒玉米間作對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10辣椒玉米間作的產量和產值情況
上述結果表明,雖然玉米或辣椒品種不同,其相應病害發生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是一種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對辣椒疫病的控病效果隨辣椒行數的降低而防治增加,對玉米大斑病的控病效果隨辣椒行數的增加而防治增加。玉米大群體和辣椒小群體的組合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有利,但由於辣椒經濟價值高於玉米,為體現辣椒玉米多樣性種植的效益,應注意玉米辣椒配比適當。總之,該技術能夠減輕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危害、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有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保持目前辣椒育秧和大田栽培方式,辣椒與辣椒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與常規栽培方法相同,地塊開墒與常規相同,其特徵是在同一田塊中加種玉米,墒面寬度2~5m,墒溝寬30~60cm、深15~30cm,墒面上種植5~10行辣椒,墒邊兩側上種植玉米,每側各種植1~2行,玉米與辣椒之間的行距為10~30c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玉米播種期與辣椒大田移栽期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15天播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辣椒品種選擇邱北小椒、湘研九號、昆椒2號、紅椒一號、線椒8819或所有辣椒品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玉米品種選擇羅單5號、路單6號、通單2號、會單4號、興黃單892或所有玉米品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玉米與辣椒對空錯位種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墒邊兩側各種植1行玉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徵是墒邊兩側各種植2行玉米。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與辣椒多樣性種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領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辣椒育秧、辣椒和玉米的大田栽培方式,辣椒與辣椒之間,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株距、行距和密度與常規栽培方法相同。在同一塊田中以2~5m寬度開墒、深15~30cm,墒面上種植5~10行辣椒、墒邊兩側上各種植1~2行玉米,玉米與辣椒之間的行距為10~30cm,玉米播種期與辣椒的移栽期可以相同或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15天播種,玉米與辣椒可以對空錯位種植。本發明對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較好的控制效果,能夠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01G7/00GK1799309SQ20051004876
公開日2006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7日
發明者朱有勇, 孫雁, 王雲月, 李成雲, 楊靜, 何霞紅, 周江鴻, 周惠萍 申請人:雲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