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天然氣加氣站及電液控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3-02 10:03:15

本實用新型涉及加氣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天然氣加氣站及電液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天然氣加氣站在結構上存在結構複雜、布局不合理,影響加氣站的結構穩定性,容易出現安全隱患。
同時,天然氣加壓裝置的控制系統,是壓縮天然氣及天然氣的傳輸(分配)控制系統,現有的控制系統採用的壓力控制換向方式,容易出現卡閥及換向不可靠等現象,影響工作效率,同時不能確保工作可靠、安全。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改進型的天然氣加氣站及電液控制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布局合理的天然氣加氣站。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工作可靠、安全的電液控制系統。
為了達到上述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天然氣加氣站,包括油箱、控制閥組、電機泵組、底座和油箱面板總成,所述油箱通過支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控制閥組設於油箱的一側,所述電機泵組對稱的分布在油箱下部的兩側,所述油箱面板總成設於油箱的頂部,所述油箱面板總成包括吸油口堵漏器、回油過濾器、洩油迴路總成、磁性過濾裝置、空氣濾清器和液位液溫控制器;所述電機泵組包括電機以及與電機相連的恆功率變量泵。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回油區域與吸油區域交界處的插式過濾板檢修蓋。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上還設有若干個集油槽。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泵組的下端與底座之間還設有防震墊。
為了達到上述第二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於天然氣加氣站的電液控制系統,包括單向閥、電液換向閥和電磁溢流閥,所述恆功率變量油泵通過單向閥與電液換向閥相連,所述恆功率變量油泵與電磁溢流閥相連,在壓縮缸內還設有位置傳感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
1、本實用新型採用上下兩層結構,集中布局,整個加氣站的體積小,結構穩定且安全隱患小。
2、本實用新型的電液控制系統中電液換向閥和電磁溢流閥均採用防爆式控制,確保在有易燃易爆氣體的環境中使用時安全可靠。
3、電液換向閥的換向是由設置在壓縮缸裡的位置傳感器來控制的,這樣壓縮機能做到可靠換向,從而保證工作高效。
4、根據壓縮缸的實際到位情況來換向,從而避免了原來由於卡閥或壓力值假象,出現不工作的狀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天然氣加氣站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天然氣加氣站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於天然氣加氣站的電液控制系統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徵能更易於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天然氣加氣站,包括油箱1、控制閥組2、電機泵組3、底座4和油箱面板總成,所述油箱1通過支架固定在底座4上,所述控制閥組2設於油箱1的一側,所述電機泵組3對稱的分布在油箱1下部的兩側,所述油箱面板總成設於油箱1的頂部,所述油箱面板總成包括吸油口堵漏器5、回油過濾器6、洩油迴路總成7、磁性過濾裝置8、空氣濾清器10和液位液溫控制器11。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設置在回油區域與吸油區域交界處的插式過濾板檢修蓋9。
本實用新型採用上下兩層結構,集中布局,整個加氣站的體積小,結構穩定且安全隱患小。
下面為本實用新型的天然氣加氣站中各部件的具體介紹。
一、上部結構:
1、油箱1用來儲存保證液壓系統工作所需的油液的容器。採用上置式結構,油箱上集成了清洗檢修孔,液位計等;根據液壓系統採用的油泵電機參數,再結合實際工況,所計算出油箱所需的容積大小(0.5m3-2.5m3)。
(例如:2臺125ml/r油泵,2臺37KW4級電機,油箱大小為1.4m3)。
2、控制閥組2採用上部前置集成式。通過控制調節液壓系統中油液的流向、壓力和流量,使執行器及其驅動的工作機構獲得所需的運動方向、推力(轉矩)及運動速度(轉速)等。天然氣加氣站中,所採用的帶電磁的控制閥組,均為防爆閥。
3、油箱面板總成:(1)、吸油口堵漏器5主要用於在維護、更換吸油管時,可將吸油口堵住,防止油液外漏。(2)、回油過濾器6主要用於避免各類液壓元件在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磨粒等各種汙物重新進入油箱油泵中,造成液壓元件的損壞。(3)、洩油迴路總成7放置在回油區域,集成了控制閥組及油泵的洩油口,使其直接回油箱。(4)、磁性過濾裝置8放置在回油區域,主要用於過濾油液中可被磁性吸附的雜質。(5)、插式過濾板檢修蓋9放置在回油區域與吸油區域交界處,主要是防止回油區域中的雜質混入吸油區域,使油泵吸入雜質,造成損壞。(6)、空氣濾清器10內置濾網,可作為油箱的注油口,又可淨化吸入的空氣,維持油箱內壓力與大氣壓力平衡。(7)、液位液溫控制器11採用的是隔爆型液位液溫控制器,可實時檢測油液的溫度及油箱內油液的位置高度。
二、下部結構:
1、電機泵組3對稱的分布在油箱下部的兩側(如圖1)。通過從油箱底部吸油的方式,降低油泵的工作負荷,同時減少空氣進入系統的風險;電機的底部增加了防震墊,減少電機工作時所產生的震動,對稱分布也使液壓站整體處於平穩的狀態。其中,電機採用的是防爆電機。
2、底座4的設置保證了整個液壓站處於一個水平平穩的狀態,底座上設有若干個集油槽(圖未標),便於在裝配、調試、維護時濺漏出的液壓油,可以先集中收集在集油槽內,再進行其他轉移處理,以免油液汙染周圍環境。
結合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用於天然氣加氣站的電液控制系統,所述電機泵組3包括電機1.1、1.2,與電機1.1、1.2相連的恆功率變量油泵2.1、2.2,恆功率變量油泵2.1、2.2分別通過單向閥13.1、13.2與電液換向閥15.1、15.2相連;所述恆功率變量油泵2.1、2.2與電磁溢流閥14相連。
該電液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如下:
油泵電機空載啟動:
電磁溢流閥14通電---電磁溢流閥14處於卸荷狀態---電機1.1和1.2合閘啟動,系統處於卸荷無壓狀態。
系統加載工作:
電磁溢流閥14斷電,電磁溢流閥14關閉系統帶壓,系統液壓油經恆功率變量油泵2.1、2.2加壓分別經單向閥13.3、13.4通向電液換向閥15.1、15.2,換向閥動作由位置傳感器S1、S2、S3、S4的信號來控制,當位置傳感器S1檢測到位置信號時,傳送到YV1得電,一級缸活塞上行,上腔對氣體進行壓縮,下腔吸氣;當上行到位置時,位置傳感器S2得到位置信號,傳送到YV2得電,一級缸活塞下行,下腔對氣體進行壓縮,上腔吸氣;當下行到位時,位置傳感器S1得到信號則重複第二個循環。
當位置傳感器S3檢測到位置信號時,傳送到YV3得電,二級缸活塞上行,上腔對氣體進行壓縮,同時下腔吸氣;當活塞上行到位置時,位置傳感器S4得到位置信號,傳送到YV4得電,二級缸活塞下行,下腔對氣體進行壓縮,同時上腔吸氣;當活塞下行到位時,位置傳感器S3得到信號則重複第二個循環。
本系統在設計時,為了保證系統的油溫在正常工作範圍,在回油路上配置了高效風冷式冷卻器3.1,同時為了保證油液的清潔度,在回油路上設置了並聯雙過濾器(磁性過濾裝置8),可以在不停機的情況下更換濾網。
此外,本系統在各種工作狀態下的壓力、溫度及油箱液位均設有傳感器採集信號,並通過計算機進行監測和控制。
雖然結合附圖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但是專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權利要求的範圍之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只要不超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描述的保護範圍,都應當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