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型卸油箱的製作方法
2024-03-07 16:54:1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卸油箱,尤其涉及一種防水型卸油箱。
背景技術:
卸油箱在加油站等處使用較多,對閥門結構起到保護作用,現有的卸油箱存在諸多不足,例如防水效果不佳,安裝後拆除不夠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於拆裝的防水型卸油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防水型卸油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具有側圍,所述側圍具有上側開口與下側開口,所述側圍由前圍,後圍,左圍及右圍構成,所述側圍頂部設置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由設置在後圍頂部的後側凸條、設置在左圍頂部的左側凸條及設置在右圍頂部的右側凸條構成,所述左側凸條前端延伸至左圍前側壁形成左側防水條,所述右側凸條前端延伸至右圍前側壁形成右側防水條,所述上側開口處設置門結構,所述左圍外側及右圍外側均設置安裝機構,所述安裝機構包括下側為開口的筒體,所述筒體內側底部設置導向柱,所述導向柱上套設彈簧,所述彈簧一端與筒體連接,另一端與固定柱連接,所述彈簧壓縮後固定柱收納進筒體,且在第一固定點處由緊固銷緊固,所述彈簧展開後固定柱彈出並進入對應的安裝孔,且在第二固定點處由緊固銷緊固。
進一步,所述筒體截面呈矩形。
進一步,所述緊固銷包括銷部,所述銷部一端設置尖端,另一端設置由橡膠製成的錐頭,所述錐頭端部設置球頭,緊固銷緊固後錐頭抵緊筒體。
進一步,所述門結構前側設置把手,所述前圍上部設置第一L型結構片,所述門結構並位於把手處設置第二L型結構片,所述第一L型結構片與第二L型結構片配合形成鎖緊結構,所述鎖緊結構上設置鎖孔,所述鎖孔處設置鎖具。
進一步,所述左圍與右圍上均設置通風孔。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防水型卸油箱使用過程中防水效果較好,避免順著門結構邊緣流出的液體進入箱體內部,同時拆裝比較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防水型卸油箱結構圖,該圖為門結構閉合狀態。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防水型卸油箱結構圖,圖中省略了門結構等結構。
圖3為安裝機構結構圖,該圖為彈簧壓縮狀態。
圖4為安裝機構結構圖,該圖為彈簧展開狀態。
圖5為圖3中S2處放大圖。
圖6為圖1中S1處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11左圍,12前圍,13右圍,14後圍,21左側凸條,22後側凸條,23右側凸條,21a左側防水條,23a右側防水條,31把手,32第二L型結構片,33第一L型結構片,34鎖孔,41筒體,42導向柱,43彈簧,44固定柱,L1第一固定點,L2第二固定點,51銷部,52錐頭,53球頭,6門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到圖6,一種防水型卸油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具有側圍,所述側圍具有上側開口與下側開口,所述側圍由前圍,後圍,左圍及右圍構成,所述側圍頂部設置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由設置在後圍頂部的後側凸條、設置在左圍頂部的左側凸條及設置在右圍頂部的右側凸條構成,所述左側凸條前端延伸至左圍前側壁形成左側防水條,所述右側凸條前端延伸至右圍前側壁形成右側防水條,所述上側開口處設置門結構,所述左圍外側及右圍外側均設置安裝機構,所述安裝機構包括下側為開口的筒體,所述筒體內側底部設置導向柱,所述導向柱上套設彈簧,所述彈簧一端與筒體連接,另一端與固定柱連接,所述彈簧壓縮後固定柱收納進筒體,且在第一固定點處由緊固銷緊固,所述彈簧展開後固定柱彈出並進入對應的安裝孔,且在第二固定點處由緊固銷緊固。
防水結構可防止從門結構邊緣滲入的液體進入箱體內部,防水效果較好,安裝時在安裝處兩端分別設置一個安裝孔,卸油箱安裝到位,位於左側及右側的安裝機構的固定柱與對應的安裝孔對應,鬆開緊固銷後固定柱進入對應的安裝孔,即可防止卸油箱安裝後前後移動,安裝後在第二固定點處用緊固銷對固定柱進行固定。
實施例中,所述筒體截面呈矩形。
實施例中,所述緊固銷包括銷部,所述銷部一端設置尖端,另一端設置由橡膠製成的錐頭,所述錐頭端部設置球頭,緊固銷緊固後錐頭抵緊筒體。便於安裝及拆卸,同時可防止液體滲入內部。
實施例中,所述門結構前側設置把手,所述前圍上部設置第一L型結構片,所述門結構並位於把手處設置第二L型結構片,所述第一L型結構片與第二L型結構片配合形成鎖緊結構,所述鎖緊結構上設置鎖孔,所述鎖孔處設置鎖具。
實施例中,所述左圍與右圍上均設置通風孔。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