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救生浮標的製作方法
2024-01-18 05:56:15 3
專利名稱:一種救生浮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上救生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救生浮標。
背景技術:
目前的救生裝備在實施救助時,各有使用範圍和局限,特別是救助的實時性,大多都有時間延遲,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被救助人員擺脫困境。中國專利申請CN201427656Y,
公開日2010年3月M日,實用新型的名稱為救生浮標。該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救生浮標,它包括扣帶、傳感器和報警器,其特徵是,所述扣帶包括有上扣帶和下扣帶,上扣帶上固定有傳感器,下扣帶系有紙帶,所述紙帶一端還固定報警器,所述報警器與上扣帶用線繩連接。但是關於帶有配重的救生浮標,目前還未見報導。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救生浮標。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救生浮標,包括配重和浮標,所述的配重由錨和配重浮體組成,錨和配重浮體之間用鐵鏈連接。所述的浮標由浮標底座和浮標浮體組成,浮標底座焊接於浮標浮體上。所述的浮標底座與配重之間用鐵鏈連接。所述的浮標浮體上焊接有支架,支架頂部設有浮標燈。所述的浮標浮體上設有手臂墊塊、靠腿杆和腳踏板。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配重浮體通過整個救生浮標的重量配置,保證了救生浮標的穩定性和隨波性;2、本實用新型設有浮標燈,可以準確顯示落水人員的位置,提高救援效率;3、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救生裝備在實施救助時的局限性,能及時有效地幫助被困人員擺脫困境,尤其在海濱等場所遭遇鯊魚襲擊或颶風時能夠起到臨時救助避難的效
^ ο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救生浮標側面結構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救生浮標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1.配重11.錨[0020]12.配重浮體21.浮標底座221.手臂墊塊223.腳踏板
2.浮標
22.浮標浮體 222.靠腿杆
23.支架24.浮標燈請參照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救生浮標側面結構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救生浮標包括配重1和浮標2,配重1由錨11和配重浮體12組成,錨11和配重浮體12之間用鐵鏈連接。請參照圖2,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救生浮標立體結構示意圖,浮標2由浮標底座21和浮標浮體22組成,浮標底座21焊接於浮標浮體22上,浮標底座21和配重1之間用鐵鏈連接。浮標浮體22上焊接有支架23,支架23頂部設有浮標燈M,浮標浮體22上還設有手臂墊塊221、靠腿杆222和腳踏板223。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的配重浮體12以及鐵鏈和錨11的重量,通過整個救生浮標的重量配置,可以保證整個救生浮標的穩定性和隨波性,尤其在海濱等場所遭遇鯊魚襲擊或颶風時能夠起到臨時救助避難的效果;浮標底座21和支架23焊接在浮標浮體22上,浮標浮體22上裝配著手臂墊塊221、靠腿杆222以及腳踏板223,腳踏板223設於浮標底座21 與浮標浮體22連接處,靠腿杆222設於腳踏板以上20-30釐米,手臂墊塊221設於浮標浮體22與支架23焊接處,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可以增加被救助人員的舒適度;支架23頂部設有浮標燈對,可以準確顯示落水人員的位置,提高救援效率。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落水人員雙腳踩在浮標2上的腳踏板223上,小腿靠於靠腿杆222上,可以增加使用舒適度,兩隻手分別放在浮標2上的手臂墊塊221上,可以很好的控制救生浮標。救生浮標的浮標2頂部設有浮標燈M,可以準確顯示落水人員的位置,方便救援。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救生浮標,包括配重和浮標,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配重由錨和配重浮體組成,錨和配重浮體之間用鐵鏈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浮標,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標由浮標底座和浮標浮體組成,浮標底座焊接於浮標浮體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浮標,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標底座與配重之間用鐵鏈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浮標,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標浮體上焊接有支架,支架頂部設有浮標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浮標,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標浮體上設有手臂墊塊、靠腿杆和腳踏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救生浮標,包括配重和浮標,所述的配重由錨和配重浮體組成,錨和配重浮體之間用鐵鏈連接,浮標由浮標底座和浮標浮體組成,浮標底座焊接於浮標浮體上。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配重浮體通過整個救生浮標的重量配置,保證了救生浮標的穩定性和隨波性;本實用新型設有浮標燈,可以準確顯示落水人員的位置,提高救援效率;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救生裝備在實施救助時的局限性,能及時有效地幫助被困人員擺脫困境,尤其在海濱等場所遭遇鯊魚襲擊或颶風時能夠起到臨時救助避難的效果。
文檔編號B63B22/00GK201961517SQ201120044980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23日
發明者毛黎雯, 王燦, 陳洪武 申請人: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