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員艙內吸音層及具有該吸音層的汽車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21:20:26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結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乘員艙內吸音層及具有該吸音層的汽車。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經越來越普及於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在使用汽車的同時對汽車駕駛的舒適性能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汽車在駕駛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噪音,如何降低噪音成了各大汽車生產廠商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降低噪音,除了在汽車的發動機艙以及底盤等易於產生噪音的位置增加消音裝置外,在乘員艙的底板以及前圍板上,一般會各鋪設一層吸音層來對噪聲做進一步的吸收,在乘員艙的底板上一般會鋪設有一層地毯以對噪音進行吸收,在汽車的前圍板上,一般會設置一層前圍吸音層以對噪音進行吸收。由於布設的需要,地毯以及前圍吸音層需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就需要對二者的連接過渡處進行處理,以增加吸音性能以及美觀性能。
圖1為現有技術中乘員艙內吸音層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現有技術中,為了使地毯1111與前圍吸音層1112之間具有較好的過渡,地毯1111朝向前圍吸音層1112的一端會形成有延伸層1113,延伸層1113的厚度小於地毯1111本體的厚度,在安裝時,延伸層1113搭設於前圍吸音層1112上,然而此種安裝方式使地毯1111與前圍吸音層1112之間具有較大的工藝間隙1114,在工藝間隙1114處僅有一層較薄的延伸層1113,因此噪音能夠從工藝間隙1114處穿入乘員艙內,影響駕駛的舒適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乘員艙內吸音層及具有該吸音層的汽車,該吸音層能夠減小工藝間隙帶來的影響,改善吸音效果,提高駕駛的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乘員艙內吸音層,包括地毯及前圍吸音層,所述地毯在靠近所述前圍吸音層的一端上,從遠離所述前圍吸音層方向至靠近所述前圍吸音層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連接段及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的厚度大於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厚度,所述前圍吸音層靠近所述地毯的一端,從遠離所述地毯方向至靠近所述地毯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三連接段及第四連接段,所述第三連接段的厚度大於所述第四連接段的厚度,所述地毯上的所述第二連接段覆蓋於所述前圍吸音層的第四連接段上。
進一步地,所述地毯上在所述第二連接段遠離所述第一連接段的一端還設置有第五連接段,所述第五連接段的厚度小於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厚度,所述第五連接段覆蓋於所述第三連接段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五連接段與所述第三連接段的厚度之和不小於所述地毯的所述第一連接段的厚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連接段與所述第四連接段的厚度之和不小於所述地毯的所述第一連接段。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連接段與所述第四連接段的厚度之和,以及所述第五連接段與所述第三連接段的厚度之和均與所述地毯的所述第一連接段的厚度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地毯包括表皮層及第一棉墊層,所述表皮層位於地毯遠離所述前圍吸音層的一側的表面上,所述第一棉墊層與所述前圍吸音層接觸。
進一步地,從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二連接段至所述第五連接段,所述表皮層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棉墊層的厚度逐漸減小。
進一步地,所述前圍吸音層包括第二棉墊層及發泡層,所述發泡層位於所述前圍吸音層遠離所述地毯的一側,所述第二棉墊層與所述地毯的第一棉墊層接觸。
進一步地,從所述第三連接段至所述第四連接段,所述第二棉墊層的厚度相同,所述發泡層的厚度逐漸減小。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員艙內吸音層。
綜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地毯及前圍吸音層相應的第一至第四連接段的設置,使得地毯與前圍吸音層之間的間隙形成於厚度較厚的第二連接段上,增大了間隙處地毯的厚度,減小工藝間隙帶來的影響,改善了地毯與前圍吸音層接觸處的吸音性能,提高了駕駛的舒適度。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乘員艙內吸音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員艙內吸音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III-III處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乘員艙內吸音層及具有該吸音層的汽車,該吸音層能夠減小工藝間隙帶來的影響,改善吸音效果,提高駕駛的舒適性。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員艙內吸音層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III-III處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如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員艙內吸音層包括地毯10及前圍吸音層20,地毯10靠近前圍吸音層20的一端從遠離前圍吸音層20方向至靠近前圍吸音層20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連接段11及第二連接段12,第一連接段11的厚度大於第二連接段12的厚度;前圍吸音層20靠近地毯10的一端從遠離地毯10方向至靠近地毯10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三連接段21及第四連接段22,第四連接段22的厚度小於第三連接段21的厚度地毯10上的第二連接段12覆蓋於前圍吸音層20上的第四連接段22上,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之間的間隙30的位置與第二連接段12的位置相對應,即第二連接段12覆蓋於間隙30上。
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地毯10及前圍吸音層20相應的第一至第四連接段11,12,21,22的設置,使得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之間的間隙30形成於厚度較厚的第二連接段12上,增大了間隙30處地毯10的厚度,減小工藝間隙30帶來的影響,改善了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接觸處的吸音性能,提高了駕駛的舒適度。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增加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接觸處的隔音效果,第二連接段12與第四連接段22的厚度之和應不小於地毯10的第一連接段11的厚度。
在本實施例中,地毯10上在第二連接段12遠離第一連接段11的一端還設有第五連接段13,第五連接段13的厚度小於第二連接段12的厚度,當地毯10的端部覆蓋於前圍吸音層20的端部時,第五連接段13覆蓋於第三連接段21上。同樣地,第五連接段13與第三連接段21的厚度之和應不小於地毯10的第一連接段11的厚度。優選地,第五連接段13與第三連接段21的厚度之和,以及第二連接段12與第四連接段22的厚度之和均與地毯10的第一連接段11的厚度相等。
進一步地,地毯10包括表皮層16及第一棉墊層17,表皮層16位於地毯10遠離前圍吸音層20一側的表面上,第一棉墊層17與前圍吸音層20接觸,從第一連接段11、第二連接段12至第五連接段13,表皮層16的厚度相同,第一棉墊層17的厚度依次減小,即在第二連接段12及第五連接段13上壓縮了第一棉墊層17的厚度。
進一步地,前圍吸音層20包括第二棉墊層25及發泡層26,發泡層26位於前圍吸音層20遠離地毯10的一側,第二棉墊層25與地毯10的第一棉墊層17接觸。從第三連接段21至第四連接段22,第二棉墊層25的厚度相同,發泡層26的厚度依次減小。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棉墊層17及第二棉墊層25均由無規則排列的短纖維組成,發泡層26由聚氨酯材料製成。第一棉墊層17、第二棉墊層25及發泡層26可以將經過其的噪音轉換成熱能散發掉,以達到吸音效果。
綜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地毯10及前圍吸音層20相應的第一至第四連接段11,12,21,22的設置,使得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之間的間隙30形成於厚度較厚的第二連接段12上,增大了間隙30處地毯10的厚度,減小工藝間隙30帶來的影響,改善了地毯10與前圍吸音層20接觸處的吸音性能,提高了駕駛的舒適度。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員艙內吸音層,關於該汽車的其他技術特徵,請參見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