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奉獻為主題作文
2024-11-07 03:58:11
有一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他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知足的微笑;他掛在嘴邊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要感謝黨原的鄉親們,我要感謝涇川縣的領導,他們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沒有把我王富慶當外人,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關懷,黨原是我的第二故鄉!」
四十多年前,王富慶拖家帶口來到涇川,在黨原開始了他新的人生,雖然生活條件之艱苦超乎了他的想像,但是鄉親們卻用莊戶人最淳樸的親情接納了他。在偏僻的西北鄉村,他精神上最大的慰藉還在於有了「用武之地」。當他為許多生活困難的群眾解除了被疾病長期困擾的痛苦時,當他從鄉親們感激的眼神和話語裡得到真情回報時,誰又能說他不是幸福和快樂的呢?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富慶每次回到黨原鄉,都會被濃濃的親情感動著,他激動地說:「每逢集日我從街道走過,和我說話、打招呼、噓寒問暖的鄉親們特別多,有些人我都不記得了,但是人家知道我,知道我過去給他們看病的事兒,從街道的這頭走過那頭,往往要走好長時間!」他自稱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有這麼多的人喜歡他,認可他這個人,他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人生的快樂是奉獻!王富慶之所以是快樂的,就在於他在無私的奉獻中,也收穫了快樂和滿足,也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當我問及王富慶他的一生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小山溝裡度過的,他有沒有什麼遺憾時,王富慶告訴我他無怨無悔,他說淳樸的鄉親們沒有把他當成走資派批鬥,而且放放心心讓他看病,讓他的醫術派上了用場,他又有什麼遺憾的呢?他還說他的老母親在他們全家最初來黨原時說過這麼一句話「那兒黃土不埋人,只要有口飯吃,那裡都能生活。」正是老母親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影響了王富慶,也使他很快適應並融入了艱苦的生存環境,並安下心來生活工作。
在黨原工作的30多年裡,王富慶不僅僅為無數的病人看過病,更重要的是和許多的病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窮鄉僻壤的小山溝裡,王富慶生活得有滋有味,他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是這裡的鄉親們『成全』了我,使我成為一個『全科醫生』。」王富慶解釋說:「那時候鄉親們非常信任我,把身家性命交給我,什麼病都讓我看,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是啊,那時候的醫療條件有限,王富慶每每遇到疑難雜症,不是求教於書本,就是求教於同行,他笑著說每次回北京,見到大醫院的專家就急忙向人家請教,回來的時候帶的最多的是醫療書籍,這一切都是為了病人。
如今,退休之後的王富慶雖然在北京有舒適的家,但是住得久了他還是感覺心裡堵得慌,每年還要回到黨原轉一轉,在這裡,有他看過病的鄉親,有和他並肩戰鬥過的同事,還有關心過他幫助過他的故交、領導。
人生的快樂是奉獻!被黨原人親切地稱為「北京大夫」的王富慶之所以感到人生充滿了快樂,就是因為他在無私的奉獻過程中享受著生命的樂趣,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是什麼?今年的兩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嚴哲和張志洪給出的答案都是奉獻。
嚴哲是發電廠的一名司機。在廠裡別人不愛幹的活他幹,別人因事不能值班他替。參加工作以來,他義務加班時間加在一起已達5年。工作之外,嚴哲思考和踐行的仍然是奉獻。參加工作30年來,他除了累計捐款捐物價值十多萬元外,還無償獻血3萬多毫升,是丹東市捐獻遺體第一人。如今,嚴哲已是3個志願者捐獻群體的負責人。其中,「快樂奉獻義工站」為社會上的老弱病殘提供義務服務;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和血小板捐獻小組中,有千名志願者隨時可為需要者提供救助;捐獻眼角膜和遺體(器官)志願者捐贈俱樂部有100多人申請,包括嚴哲的父母和妻子。
應急搶險服務隊隊長張志對社會付出的愛遠大於對他的家庭。長期以來,他從沒有休過節假日,不顧患有高血壓病症,始終衝鋒在前。他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了覆蓋全部管區的24小時報修服務進社區和24小時受理全區住戶報修兩項服務制度,製作了1000多塊「溫馨提示」牌匾,服務隊報修電話被譽為「房產110」。服務隊每天出車為老百姓維修房屋,大多數是義務奉獻,而費用靠的是張志率領工人額外承攬工程掙的錢。熟悉他的人說,張洪不虧欠百姓的,他唯一虧欠的是家庭,因為他與妻子至今還住著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
從奉獻中獲得的快樂讓兩人欣慰。去年8月,鴨綠江遭遇大洪水,嚴哲負責將洩洪所用輔助物資運送至水庫。在碼頭,有漁民主動問他:「你是嚴哲吧?你是好人!我要向你學習!」
奉獻讓張志在50歲生日那天體會到無盡的快樂。當日,同事和居民自發為他舉辦了一次生日晚會,並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動。那是他酒喝得最多的一次,「能得到親人、朋友和同志的理解和支持,我知足了。」
[快樂是奉獻為主題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