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介紹家鄉特產的作文
2024-11-11 21:28:11 2
【篇一】我的家鄉有許多特產,但我最愛家鄉的梨。
我的家鄉在山區,梨子是家鄉的特產。農曆二月下旬,梨樹開花了。雪白的梨花給我們家鄉送來了陣陣清香,把家鄉打扮得分外美麗。要是你在這時候來到我們家鄉,你可能會以為我們這裡下雪了呢。是啊,滿山遍野得梨樹,它們還沒長葉子就開花了,整個山頭、整個村子都掩映在白茫茫得梨花裡,使人流連忘返,就像到了人間仙境。
大約在農曆三月份,梨樹上慢慢長出了葉子,這時花兒謝了,結出了一個個綠珠般得果子。慢慢地,梨子越來越大了,先使像鳥蛋一樣大小,後來變得像雞蛋那麼大,再後來,長得比鵝蛋還要大,果皮的顏色也由原來的深綠變成淺綠。
梨子的成熟期大約在農曆六月底。成熟了的梨子個頭大,果皮青裡透黃,光滑得很,切開梨子一看,皮薄,果肉又白又嫩,籽兒黝黑髮光,看了叫人嘴饞。大熱天裡,隨手從樹上摘下一個梨子,咬上一口,清甜的梨汁滿口都是,給人帶來陣陣涼意。那味道肯定比新疆的香梨、山東的鴨梨好!
隨後,人們忙著摘梨子、裝梨子,再運到各地去賣,收入可真不少呢!大人們還常切上幾個梨子,醃下來,要知道,這可是治療腸胃疾病的良藥!
小朋友,快來我的家鄉嘗嘗吧!
【篇二】要說起徐州的特產,可真是數不勝數:又酥又脆的小兒酥糖;又圓又甜的紅富士蘋果;又香又大的新沂板慄……而沛縣黿汁狗肉也憑著它鮮亮的色澤,撲鼻的清香、柔韌的口感、原味的黿汁和酥而不膩的狗肉而「躋身」徐州特產之列。素而有一句詩:狗肉出鍋香滿城,劉邦不吃不開張。
沛縣狗肉可謂是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之久。要說它是如何的「出名」,就要歸功於漢初沛縣的兩位名人——劉邦和樊噲。劉邦是沛縣人,與樊噲是朋友,在未成事前劉邦是一個死乞白賴之人,常到樊噲的攤喝酒吃狗肉,但每次吃喝完畢,不付分文。時間一長,樊噲難免心痛,為了避開劉邦。他將狗肉烹好,四更即乘船渡河至對岸夏鎮去賣。劉邦追到河邊,卻無錢渡河。正在煩愁之際,恰巧從河中遊來一隻黿,那黿頗解人意,把劉邦送過了河。劉邦尋到樊噲的狗肉攤前,見狗肉尚無人問津,與樊噲寒喧了幾句,便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狗肉。樊噲搬到河東三天,因是新攤,狗肉賣不出去,劉邦這一吃,眾人都搶著買。三天積存的狗肉很快就賣完了。其後,劉邦常乘龜過河吃樊噲的狗肉。樊噲見躲不過劉邦,恨死了老黿,就把它偷偷殺了,與狗肉一起燒煮解恨。誰料這一合烹,頓覺狗肉的滋味不比尋常,發出陣陣異香,尤為鮮美。隨後樊噲總用這鍋黿汁烹狗肉,而且香味不減。不久,劉邦當了官,便藉口樊噲脾氣暴躁,把樊噲的切肉刀沒收了。沒有了刀,樊噲只好把狗肉燒得更爛,然後用手撕著賣給食客。誰知這酥爛的狗肉撕著吃更具風味。幾年後,劉邦當上皇帝,衣錦還鄉時想起家鄉的狗肉,便以狗肉下酒。從此「黿汁狗肉」就名揚四海,流傳至今。
傳說不可盡信,但沛縣黿汁狗肉自古聞名卻是事實。做黿汁狗肉的主料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沛縣的純黃狗,祖傳的黿汁,微山湖的野生甲魚,除了這三種主要的原料外,公丁香、草果、砂仁等20多種名貴佐料也起了不少作用。將狗肉入鍋後用慢火燜煨,然後再脫湯上色,才有了今天餐桌上香噴噴的狗肉。沛縣狗肉的味道鮮美除了用料講究外,關鍵還是湯的燉煮,據說,燉湯的時日越久,煮出來的狗肉越香。狗肉酥爛腴香,甲魚軟嫩鮮美,一切工序都是那麼恰到好處。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黿汁狗肉的包裝也十分有歷史意義,四個不規則的大字「黿汁狗肉」瀟灑的印在紅色的包裝袋上,下面是一幅古老的漢畫像石,上面刻畫著這樣一個情景: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劉邦當上皇帝,衣錦還鄉時,想起家鄉的狗肉,便召來父老鄉親,用大塊狗肉下酒。酒酣耳熱之時,躊躇滿志的劉邦乘興起舞,並高唱《大風歌》。
狗肉除了供人品嘗外,還是一個治病的良藥,出水痘的孩子吃了狗肉,病情一定會大有好轉。因為水痘是熱性的,而狗肉是涼性的,「水火不相容」,會促使病情得到好轉。
俗話說「狗肉上不了臺面」,可徐州的黿汁狗肉卻打破了這傳統的說法,這也使那些為了體面而無法品嘗這刁餚的人「大飽口福」。如果與徐州眾多的特產做比較,沛縣黿汁狗肉似乎並不那麼「出類拔萃」,但也頗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韻致。這似乎正是沛縣黿汁狗肉真正的「魅力」所在——不十分出眾,卻十分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