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的製作方法
2024-03-25 17:57:05 1
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包括缸壁、活塞、固定塞、活塞杆和進氣孔,固定塞將氣缸隔成數個腔體,腔體內設有活塞,活塞固定連接在活塞杆上,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杆的內部設有通氣孔,通氣孔將活塞的左側的腔體部分相連通,在所述活塞杆上還設有活塞組,活塞組置於前端的相連腔體內,活塞組可以與活塞杆做左右方向的相對移動。所述活塞組包括兩個活塞與連接活塞的導向杆,其中兩個活塞設置於相連的腔體,導向杆穿過相連的腔體之間的固定塞並可以移動,導向杆的內部設有導氣孔,導氣孔用以連通相連腔體的左側腔體部分。簡化結構,降低製造成本;由活塞與導向杆組成活塞組,結構簡單,生產製造成本低。
【專利說明】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氣動元件,具體是一種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氣缸一般分為單倍力單行程、單倍力多行程、多倍力單行程與多倍力多行程。單倍力氣缸適用於有輕載長行程需求的機器,如果機器所需氣缸輸出力量較大,則可通過增加缸徑或選用多倍力氣缸。多倍力氣缸在採用多腔體串聯的原理等效地增大了缸徑,即在等氣壓的情況下增大了氣壓作用面積,也就增大了推力。但這也就犧牲了原本較長的氣缸有效行程。但在需要重載且對氣缸外徑尺寸有較嚴格要求的機器上,多倍力氣缸佔有絕對的優勢。單行程與多行程取決於內部結構,某些活塞在運動到某一位置時被限位塊限制停止運動,構成臨時的缸體壁,形成新的腔體,進而推動下一活塞運動。多行程主要用於將空行程與工作行程分離開來,理想狀態時空行程運動速度快,工作行程時切換為多倍力狀態,增強輸出推力或拉力。
[0003]圖1所示氣缸為傳統三倍力雙行程氣缸,總共有四個缸體,缸體111、缸體115、缸體118和缸體1110 ;有四個活塞,為活塞112、活塞116、活塞117和活塞1111,其中活塞112、活塞117和活塞1111與活塞杆固定連接,活塞116套在活塞杆上,與活塞杆可以左右方向的相對移動;114、1113為第一行程中的通氣孔,1114、1115、1116為第二行程中的通氣孔,113、119、1113為收縮行程中的通氣孔。
[0004]第一行程即空行程開始,通氣孔114、通氣孔1113連接相同氣源,同時進氣,1113連接的缸體1110內徑小於通氣孔114連接的缸體115,所以在同時進氣的情況下,缸體115內氣壓對於自由活塞116的左表面產生的壓力大於缸體1110內氣壓對活塞1111右表面產生的壓力,這樣既能夠保證所有固定塞(112、117、1111)與活塞杆一起向左做推進運動,又能保證當帽形固定塞117的最左端碰到被壓緊在缸體115右壁的自由活塞116時,所有活塞與活塞杆能夠停止運動。如此也就保證了第一行程的準確動作。
[0005]第二行程開始,通氣孔114和通氣孔1113停止進氣,通氣孔1116、通氣孔1115和通氣孔1114開始進氣,氣壓分別作用於活塞112、活塞117和活塞1111的左表面,產生的推力近似為單個活塞受到的推力的三倍,所以形成了三倍力行程。
[0006]收縮行程由通氣孔1113、通氣孔119、通氣孔113進氣,之前推進行程的通氣孔改為排氣,行成收縮行程。
[0007]結合上述介紹,傳統多倍力多行程氣缸缸體較多,結構較為複雜,且最大行程會受到單個缸的長度限制;為了實現雙行程功能,活塞117被製造成特殊的帽子形狀,用於與活塞116相配合起到限位效果,與普通圓柱形活塞相比具有較高加工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8]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了一種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外殼上減少了氣缸上的管路數量,減小了氣缸及其周邊配件所佔的空間,簡化了結構,降低了製造成本。
[0009]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0010]構建一種抽回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包括缸壁、活塞、固定塞、活塞杆和進氣孔,固定塞將氣缸隔成數個腔體,腔體內設有活塞,活塞固定連接在活塞杆上,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杆的內部設有通氣孔,通氣孔將活塞的左側的腔體部分相連通,在所述活塞杆上還設有活塞組,活塞組置於前端的相連腔體內,活塞組可以與活塞杆做左右方向的相對移動。
[0011]所述固定塞卡在兩個腔體之間,並不裸露在外面。
[0012]進一步的,所述活塞組包括兩個活塞與連接活塞的導向杆,其中兩個活塞設置於相連的腔體,導向杆穿過相連的腔體之間的固定塞並可以移動,導向杆的內部設有導氣孔,導氣孔用以連通相連腔體的左側腔體部分。
[0013]再進一步的,為一種抽回式三倍力雙行程氣缸,其中,所述固定塞為三個,將氣缸分隔成四個腔體,即第一腔體、第二腔體、第三腔體和第四腔體,所述活塞組的兩個活塞分別設置在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內部。所述第二腔體、第三腔體與第四腔體內部分別設置有一固定連接在活塞杆上的活塞。
[0014]所述第一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一進氣孔,所述第三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二進氣孔,所述第四腔體的右壁設有第三進氣孔,所述活塞杆的通氣孔連通第二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第三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和第四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
[001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其有益效果是:固定塞隱藏在缸體內部從而達到結構更加緊湊,外形更加美觀;外殼上孔數減少意味著接到氣缸上的管路數量減少,也就相當於減小了氣缸及其周邊配件所佔的空間,簡化了結構,降低了製造成本;由兩個活塞與兩個導向杆組成活塞組,這種結構比較簡單,生產製造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現在技術的三倍力雙行程氣缸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三倍力雙行程氣缸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19]參照圖2所不,本實施例為一種抽回式的三倍力雙行程氣缸,包括缸壁、活塞、固定塞、活塞杆和進氣孔,缸體被三個固定塞206、207、208分隔成四個腔體,即第一腔體215、第二腔體216、第三腔體218和第四腔體217 ;腔體內設有五個活塞,即第一活塞201、第二活塞202、第三活塞203、第四活塞204和第五活塞205,第一活塞201和第二活塞202為控制雙行程之用,通過兩個導向杆連接組成一活塞組,活塞組的第一活塞201設置在第一腔體內部,第二活塞202設置在第二腔體內部;第三活塞203、第四活塞204、第五活塞205為實現三倍力之用,三個活塞固定連接於同一活塞杆,共同運動,三個活塞分別置於第二腔體、第三腔體和第四腔體內,其中第三活塞與活塞組的第二活塞處於同一腔體內,在第一行程中此兩活塞緊貼對方,直到控制行程的第一活塞201碰到固定塞206停止運動,兩活塞脫離,隨即進入第二行程。[0020]第一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一進氣孔209,第三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二進氣孔210,第四腔體的右壁設有第三進氣孔211,活塞杆212的通氣孔214連通第二腔體內活塞的左側空間、第三腔體內活塞的左側空間和第四腔體內活塞的左側空間。
[0021]第一行程內為保證第三活塞202與活塞組能夠互相貼緊共同運動需要在運動正方向和反方向上同時通入氣壓,但仍然要保證活塞能夠正常向正方向推進。
[0022]第二行程中為了使得三活塞能夠推動活塞杆進入三倍力行程,進入缸體內的高氣壓需要同時進入三個腔體。以往的多倍力氣缸使用的方法是將氣壓通入三個氣缸缸臂上的小孔,從而進入三個腔體;本實施例涉及的進氣設計簡化了通氣的管路結構,避免在三缸體外接通氣管,避免在缸體上打洞再密封,轉而採用的是使用空心的活塞杆,在杆內打孔製作氣道,將第一腔體的高氣壓沿活塞杆傳遞進入第二腔體與第三腔體,即達到了使通入的高氣壓同時作用於三活塞表面的效果。
[0023]第三活塞203、第四活塞204、第五活塞205與活塞杆212固定在一起,第一活塞201和第二活塞202獨立為一個活塞組。氣缸初始狀態的時候第一活塞201緊貼第一腔體215的最右端內壁,第三活塞203、活塞第四活塞204、第五活塞205以及活塞杆212向左頂,即第二活塞2的右表面與第三活塞203的左表面相貼合,此時第四活塞204、第五活塞205均分別貼於固定塞210、固定塞208的右側內壁。
[0024]第一行程開始,第一進氣孔209、第三進氣孔211同時進氣,推動五個活塞一起向左運動。同時讓第一進氣孔209和第三進氣孔211進氣可使第二活塞202與第三活塞203在第一行程的整個過程中都緊密貼合,這樣在活塞201右表面接觸固定塞左面停止時第二活塞202與第三活塞203仍處於緊密貼合狀態,也就保證了第一行程結束位置的可控。如果不通第三進氣孔可能導致第二活塞202、第三活塞203之間留有未知大小的縫隙。第一行程中第一進氣孔209和第三進氣孔211進入的氣體壓強相等,第一活塞201、第二活塞202與導向杆整體受兩倍的向右的推力,第五活塞205收到單倍的向左的推力,故產生的合壓力方向向右,推動五個活塞向右運動。
[0025]第二行程開始,第一進氣孔209和第三進氣孔211保持通氣狀態,第二進氣孔210開始進氣,進入氣缸的氣體會沿活塞杆的通氣孔214進入第三腔體218,並沿通氣孔214進入第二腔體216、第四腔體217,此時通入的氣壓能夠同時作用於第三活塞203、第四活塞204和第五活塞205的左表面,表面積近似為單獨活塞的三倍,故產生的向右的推力近似為
單活塞的三倍,故第二行程為三倍力行程。
[0026]返回行程中各活塞返回至初始位置。第一進氣孔209和第三進氣孔211通氣,各缸內活塞左側空間內的氣體沿著通氣孔214、第二進氣孔210排出氣缸外。
[0027]以上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動,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包括缸壁、活塞、固定塞、活塞杆和進氣孔,固定塞將氣缸隔成數個腔體,腔體內設有活塞,活塞固定連接在活塞杆上,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杆的內部設有通氣孔,通氣孔將活塞的左側的腔體部分相連通,在所述活塞杆上還設有活塞組,活塞組置於前端的相連腔體內,活塞組可以與活塞杆做左右方向的相對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組包括兩個活塞與連接活塞的導向杆,其中兩個活塞設置於相連的腔體,導向杆穿過相連的腔體之間的固定塞並可以移動,導向杆的內部設有導氣孔,導氣孔用以連通相連腔體的左側腔體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塞為三個,將氣缸分隔成四個腔體,即第一腔體、第二腔體、第三腔體和第四腔體,所述活塞組的兩個活塞分別設置在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內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腔體、第三腔體與第四腔體內部分別設置有一固定連接在活塞杆上的活塞。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一進氣孔,所述第三腔體的左壁設有第二進氣孔,所述第四腔體的右壁設有第三進氣孔,所述活塞杆的通氣孔連通第二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第三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和第四腔體內活塞的左側腔體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抽回式多倍力多行程氣缸,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塞卡在兩個腔體之間,並不裸露在外面。
【文檔編號】F15B15/20GK203784008SQ201420029003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7日
【發明者】徐桂陽, 陳良軍, 韓振江 申請人:深圳市鴻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