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採用速冷結構的鋼帶淬火爐的製作方法
2024-03-30 07:44:0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良好冷卻效果的鋼帶淬火爐設備。
背景技術:
許多金屬工件在進行熱處理過程的後期需要進行淬火冷卻處理,以提高產品的硬度和表面效果等性能。傳統的淬火冷卻機構是利用冷卻塔(或水箱等)進行冷卻循環直接將冷卻水導入冷卻段的冷卻水套,從而達到淬火目的,然而這種方式的冷卻水水溫大約在38℃左右,較高的溫度致使熱處理工件的硬度不達標,影響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可達到速冷效果的採用速冷結構的鋼帶淬火爐。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採用速冷結構的鋼帶淬火爐,包括有作為主體部分的爐體,爐體上具有用於產品通過的爐芯保護區,爐芯保護區的後部設有至少一級冷卻段,冷卻段連接有冷卻水系統;在爐芯保護區的首端連接有進料段,尾端連接有出料段,其特徵在於:所述冷卻水系統包括有用於對冷卻水進行降溫至常溫以下的冷卻機和用於儲存常溫冷卻水的水箱,水箱通過水管與冷卻機連接,冷卻機通過速冷進水管連接其中一級冷卻段的進水口,該級冷卻段的出水口通過回流管接回水箱形成循環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冷卻段包括有三級,從首到尾依次為第一級速冷段、第二級冷卻段和第三級冷卻段,其中第三級冷卻段位於爐芯保護區的尾部,所述冷卻機通過速冷進水管連接第一級速冷段的進水口,而連接水箱的回流管與第一級速冷段的出水口相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級冷卻段的進水口接有進水管,而第二級冷卻段的出水口通過導管連接第三級冷卻段的進水口形成後面冷卻循環結構。
優選地,所述爐芯保護區為水平設置,而進料段為朝前向下彎折的傾斜結構,出料段則為朝後向下彎折的傾斜結構。這種將進料段和出料段均設置為傾斜結構的方式,可以使進料段與爐芯保護區之間及出料段與爐芯保護區之間形成擾流結構,使外面的氣流不易通過進料段和出料段進入爐芯保護區,防止保護氣體發生氫爆現象,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
常溫的冷卻水儲存在水箱中,設備開啟後,水箱中的冷卻水進入到冷卻機內,冷卻機將常溫的冷卻水降溫至7℃左右的速冷冷卻水,速冷冷卻水通過速冷進水管進入到第一級速冷段的冷卻水套中對淬火工件進行急速冷卻,然後升溫後的冷卻水通過回流管回到水箱循環利用。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水箱(或冷卻塔等)與鋼帶爐的第一段冷卻水套之間加裝冷卻機,使水溫控制在7℃左右,冷卻水流至冷卻水套中的水溫較低,能對淬火工件進行急速冷卻,從而達到熱處理工藝中所要求的硬度及均勻度指標,使熱處理工件的硬度標準大為提高,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爐體,2為爐芯保護區,3為進料段,4為出料段,5為第一級速冷段,6為第二級冷卻段,7為第三級冷卻段,8為水箱,9為冷卻機,10為速冷進水管,11為進水口,12為出水口,13為回流管。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所述採用速冷結構的鋼帶淬火爐,包括有作為主體部分的爐體1,爐體1上具有用於產品通過的爐芯保護區2,爐芯保護區2的後部設有至少一級冷卻段,冷卻段連接有冷卻水系統;在爐芯保護區2的首端連接有進料段3,尾端連接有出料段4;所述冷卻水系統包括有用於對冷卻水進行降溫至常溫以下的冷卻機9和用於儲存常溫冷卻水的水箱8,水箱8通過水管與冷卻機9連接,冷卻機9通過速冷進水管10連接其中一級冷卻段的進水口,該級冷卻段的出水口通過回流管13接回水箱8形成循環結構。
所述冷卻段包括有三級,從首到尾依次為第一級速冷段5、第二級冷卻段6和第三級冷卻段7,其中第三級冷卻段7位於爐芯保護區2的尾部,所述冷卻機9通過速冷進水管10連接第一級速冷段5的進水口11,而連接水箱8的回流管13與第一級速冷段5的出水口12相連接。
第二級冷卻段6的進水口接有進水管,而第二級冷卻段6的出水口通過導管連接第三級冷卻段7的進水口形成後面冷卻循環結構。
所述爐芯保護區2為水平設置,而進料段3為朝前向下彎折的傾斜結構,出料段4則為朝後向下彎折的傾斜結構。這種將進料段3和出料段4均設置為傾斜結構的方式,可以使進料段3與爐芯保護區2之間及出料段4與爐芯保護區2之間形成擾流結構,使外面的氣流不易通過進料段3和出料段4進入爐芯保護區2,防止保護氣體發生氫爆現象,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
常溫的冷卻水儲存在水箱8中,設備開啟後,水箱8中的冷卻水進入到冷卻機9內,冷卻機9將常溫的冷卻水降溫至7℃左右的速冷冷卻水,速冷冷卻水通過速冷進水管10進入到第一級速冷段5的冷卻水套中對淬火工件進行急速冷卻,然後升溫後的冷卻水通過回流管13回到水箱8循環利用。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範圍,即凡依本申請範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