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電機及用於拆卸該輪轂電機的治具的製作方法
2024-03-10 05:00: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輪轂電機及用於拆卸該輪轂電機的治具。
背景技術:
輪轂電機又稱車輪內裝電機,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動力、傳動和制動裝置都整合到輪轂內,因此將電動車輛的機械部分大大簡化。
輪轂電機包括轉子軸和電機本體,轉子軸固定在轉子上,電機本體主要由輪轂機殼、磁鋼及端蓋構成,輪轂電機在拆卸時,因為,磁鋼具有很強的磁性,磁鋼吸附轉子使轉子和轉子軸難以從輪轂機殼中取出。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輪轂電機及用於拆卸該輪轂電機的治具,解決了輪轂電機不易拆卸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輪轂電機,包括轉子軸和電機本體,所述轉子軸從電機本體中伸出,所述轉子軸遠離電機本體的一端設為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的外壁上開設有平面,使該固定部分的橫截面呈D型,平面與固定部分相對電機本體的另一端的邊緣之間有1~5mm的距離,該段距離突出平面的部分形成卡塊。
一種用於拆卸輪轂電機的治具,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開設有供固定部分穿過的通槽,該通槽的寬度小於轉子軸的外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支架設置為口字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支架設置為拱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支架設置為U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還包括輔助支架,該輔助支架設置為U型,所述固定支架上位於通槽的兩端或兩側,均開設有供輔助支架的兩端穿過的開口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輔助支架的兩端固定有橡膠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子軸上的固定部分用於從通槽內穿過,使卡塊置於通槽的上方,電機本體置於通槽的下方,拆卸輪轂電機時,握住電機本體用力向下運動,卡塊卡接在通槽的邊緣,電機本體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下運動,達到分離轉子軸與電機本體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輪轂電機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治具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為輪轂電機與治具組合實施例的示意圖1;
圖4為輪轂電機與治具組合實施例的示意圖2;
圖5為輪轂電機與治具組合實施例的示意圖3。
圖中:1、轉子軸;11、固定部分;12、卡塊;2、電機本體;3、固定支架;31、通槽;32、開口槽;4、輔助支架;5、橡膠塊。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輪轂電機上的緊固裝置做進一步說明。
根據圖1所示,一種輪轂電機,包括轉子軸1和電機本體2,所述轉子軸1從電機本體2中伸出,所述轉子軸1遠離電機本體2的一端設為固定部分11,所述固定部分11的外壁上開設有平面,使該固定部分11的橫截面呈D型,平面與固定部分11相對電機本體2的另一端的邊緣之間有1~5mm的距離(優選2mm),該段距離突出平面的部分形成卡塊12。
根據圖2所示,一種用於拆卸輪轂電機的治具,包括固定支架3,所述固定支架3上開設有供固定部分11穿過的通槽31,該通槽31的寬度小於轉子軸1的外徑。
接續圖2所示,治具還包括輔助支架4,該輔助支架4設置為U型,所述固定支架3上位於通槽31的兩端或兩側,均開設有供輔助支架4的兩端穿過的開口槽32。
固定支架3設置為口字型、拱形或U形。
結合圖1-5所示,轉子軸1上的固定部分11用於從通槽31內穿過,使卡塊12置於通槽31的上方,電機本體2置於通槽31的下方,拆卸輪轂電機時,握住電機本體2用力向下運動,卡塊12卡接在通槽31的邊緣,電機本體2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下運動,達到分離轉子軸1與電機本體2的效果。另外,卡塊12卡接在通槽31邊緣位置後,輔助支架4的兩端從開口槽32穿過,之後,握住輔助支架4用力向下運動,輔助支架4的兩端與電機本體2相牴觸,促使轉子軸1與電機本體2快速分離。因此,該實用新型具有快速、省力、方便拆卸輪轂電機的特點。
固定支架3和輔助支架4具有5~10mm厚的鋼板製成,輔助支架4的兩端固定有橡膠塊5。橡膠塊5用於起到緩衝的作用,防止輔助支架4的兩端撞擊電機本體2時,損壞電機本體2。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