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4-03-26 18:56:05 1
本發明屬於薄膜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塑料廣泛應用於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生活中的購物袋、垃圾袋、塑料杯、一次性餐盒,生產中的農膜等。然而由於塑料難以降解,是「白色汙染」的來源,給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隨著汙染的嚴重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作為替代品的生物降解塑料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成為解決塑料廢棄物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來,蛋白質膜由於其具有生物降解性、營養特性以及某些良好的性能,已漸漸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之一。
大豆分離蛋白膜具有良好的阻氣性及一定的阻溼性和機械強度。大豆分離蛋白膜作為一種新型無汙染的環保型材料,具有可與被包裝食品直接接觸,無環境汙染;具有優良的阻氧性能,提高食品質量等優點。但是單一組分的大豆分離蛋白膜,存在強度低、抗菌效果差等缺點,達不到理想的應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的大豆分離蛋白膜強度低、抗菌效果差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
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分別稱取相應重量份的各原料,然後將大豆分離蛋白、玉米澱粉和柿子粉進行加熱糊化,加熱溫度為77℃,糊化時間為18min,得a混合物;
(2)向步驟(1)的a混合物中添加納米氧化鋅和茶多酚,磁力攪拌25min,得b混合物;繼續向b混合物中添加增強劑和增塑劑,攪拌13min,得c混合物;
(3)調節c混合物的ph為9,然後在60℃溫度下恆溫水浴加熱20min,冷卻,超聲去泡,得成膜液;
(4)將成膜液流延到有機玻璃基板上,熟化乾燥,然後在調溫調溼箱中均溼回軟15min,揭膜,得到大豆分離蛋白薄膜。
優化的,增強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或瓊脂。
優化的,增塑劑為甘油、乙二醇、山梨醇或丙二醇中的一種。
優化的,熟化乾燥的溫度為60℃。
優化的,調溫調溼箱的工作條件為:相對溼度為87%,溫度為3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以完全可生物降解的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並配伍以玉米澱粉和柿子粉,提高了大豆分離蛋白膜的機械強度;添加物中的納米氧化鋅能夠對紫外光起到屏蔽作用,添加的茶多酚具有抗菌和抗輻射作用。本發明的大豆蛋白包裝薄膜不僅具有較好的強度,且具有抗菌和抗輻射的優點,安全無毒,易降解,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一種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大豆分離蛋白粉45份、玉米澱粉13份、柿子粉8份、納米氧化鋅4份、茶多酚5份、增強劑3份、增塑劑5份;其中增強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增塑劑為甘油。
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分別稱取相應重量份的各原料,然後將大豆分離蛋白、玉米澱粉和柿子粉進行加熱糊化,加熱溫度為77℃,糊化時間為18min,得a混合物;
(2)向步驟(1)的a混合物中添加納米氧化鋅和茶多酚,磁力攪拌25min,得b混合物;繼續向b混合物中添加增強劑和增塑劑,攪拌13min,得c混合物;
(3)調節c混合物的ph為9,然後在60℃溫度下恆溫水浴加熱20min,冷卻,超聲去泡,得成膜液;
(4)將成膜液流延到有機玻璃基板上,在60℃的條件下熟化乾燥,然後在調溫調溼箱中均溼回軟15min,揭膜,得到大豆分離蛋白薄膜,其中調溫調溼箱的工作條件為:相對溼度為87%,溫度為30℃。
優化的,增強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或瓊脂。
優化的,增塑劑為甘油、乙二醇、山梨醇或丙二醇中的一種。
優化的,熟化乾燥的溫度為60℃。
優化的,調溫調溼箱的工作條件為:相對溼度為87%,溫度為3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食用大豆分離蛋白包裝薄膜的製備方法,包括:稱取相應重量份的各原料,將大豆分離蛋白、玉米澱粉和柿子粉進行加熱糊化得A混合物;向A混合物中添加納米氧化鋅和茶多酚,得B混合物;繼續向B混合物中添加增強劑和增塑劑,得C混合物;調節C混合物的pH為9,然後在60℃溫度下恆溫水浴加熱20min,冷卻,超聲去泡,得成膜液;將成膜液流延到有機玻璃基板上,熟化乾燥,然後在調溫調溼箱中均溼回軟15min,揭膜,得到大豆分離蛋白薄膜。本發明的大豆蛋白包裝薄膜不僅具有較好的強度,且具有抗菌和抗輻射的優點,安全無毒,易降解,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技術研發人員:閆博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閆博
技術研發日:2017.07.13
技術公布日: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