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流牽引裝置及內燃動車組的製作方法
2024-03-20 12:43:05 1
整流牽引裝置及內燃動車組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及內燃動車組,其中,整流牽引裝置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用於安裝在內燃動車組上;整流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所述整流模塊用於接收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並將所述交流電整流後輸出中間直流電;逆變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與所述整流模塊連接,所述逆變模塊用於將所述中間直流電逆變後得到驅動電源,以提供給驅動電機。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將發電機產生的交流電,整流和逆變處理後,生成內燃動車組驅動電機所需的驅動電源。可見,採用上述整流牽引裝置後,內燃動車組就能夠實現驅動,節省了構建接觸網的成本。
【專利說明】整流牽弓I裝置及內燃動車組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機械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及內燃動車組。
【背景技術】
[0002]動車組運行需要驅動電源。現有技術中,動車組的驅動電源從接觸網上直接獲取。從接觸網上獲取的直流電壓經過逆變後,變為電壓頻率可變的電源,提供給動車組的驅動電機。接觸網提供的直流電壓有DC750V制式和DC 1500V兩種制式
[0003]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接觸網只能在適合的場合構架,且構建成本高,在一些欠發達或是不具備構建接觸網的地區,一般不具備接觸網,動車組無法獲取驅動電源。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及內燃動車組,用於為內燃動車組提供驅動電源。
[0005]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其中,包括:
[0006]箱體,所述箱體用於安裝在內燃動車組上;
[0007]整流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所述整流模塊用於接收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並將所述交流電整流後輸出中間直流電;
[0008]逆變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與所述整流模塊連接,所述逆變模塊用於將所述中間直流電逆變後得到驅動電源,以提供給驅動電機。
[0009]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10]第一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用於與所述發電機連接。
[0011]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12]輸入接觸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源接線柱和所述整流模塊之間。
[0013]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14]輸入電抗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輸入接觸器和所述整流模塊之間。
[0015]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16]支撐電容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整流模塊和所述逆變模塊之間。
[0017]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18]第二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所述第二電源接線柱與所述逆變模塊和驅動電機連接,以將所述逆變模塊輸出的驅動電源提供給所述驅動電機。
[0019]如上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優選的是,還包括:
[0020]控制線連接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用於與內燃動車組的控制系統連接。
[0021]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內燃動車組,其中,所述內燃動車組上設置有本發明任一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
[0022]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適用於內燃動車組,或是其他具有柴油發動機的軌道車輛,整流牽引裝置將發電機產生的交流電,整流和逆變處理後,生成內燃動車組驅動電機所需的驅動電源。可見,採用上述整流牽引裝置後,內燃動車組就能夠實現驅動,節省了構建接觸網的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所示的整流牽引裝置箱體打開後的示意圖;
[0025]圖3為圖1的側視圖;
[0026]圖4為圖1的俯視圖;
[0027]圖5為圖1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整流牽引裝置箱體打開後的不意圖,圖3為圖1的側視圖,圖4為圖1的俯視圖,圖5為圖1的原理圖。
[0029]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其中,包括箱體1、整流模塊2和逆變模塊3。箱體I用於安裝在內燃動車組上;整流模塊2設置在所述箱體I內部,所述整流模塊2用於接收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並將所述交流電整流後輸出中間直流電;逆變模塊3設置在所述箱體I內部,且與所述整流模塊2連接,所述逆變模塊3用於將所述中間直流電逆變後得到驅動電源,以提供給驅動電機。
[0030]整流模塊和逆變模塊可以採用現有產品,箱體的形狀可以有多種,比如為立方體等。逆變模塊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本實施例中以設置兩個為例,兩個逆變模塊並聯,整流模塊整流後輸出的中間直流電輸入到兩個逆變模塊中,每個逆變模塊輸出一個驅動電源。
[0031]參見圖5,內燃動車組上設置有柴油機,柴油機用於為發電機提供動力,發電機產生的交流電被輸送至整流模塊2,經整流處理後生成中間直流電,該中間直流電為DC750V或DC1500V ;隨後,中間直流電被輸送至逆變模塊3,經逆變後得到驅動電源,該驅動電源被提供給內燃動車組的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驅動內燃動車組工作。圖5中,UCT、UVPT、WUPT和VWPT都是電流互感器。參見圖1,由於本實施例以設置了兩組逆變模塊為例,故可輸出兩個三相驅動電源,兩個驅動電源相同,在其中一個出現故障時,可以使用另一個。
[0032]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適用於內燃動車組,或是其他具有柴油發動機的軌道車輛,整流牽引裝置將發電機產生的交流電,整流和逆變處理後,生成內燃動車組驅動電機所需的驅動電源。可見,採用上述整流牽引裝置後,內燃動車組就能夠實現驅動,節省了構建接觸網的成本。
[0033]參見圖1,進一步地,整流牽弓I裝置還包括第一電源接線柱4,設置在所述箱體I外部,用於與所述發電機連接。第一電源接線柱4一端與設置在整流牽引裝置外部的發電機連接,另一端用於和設置在整流牽引裝置的其他部件連接,以將外部交流電傳輸到整流牽引裝置內部。
[0034]參見圖5,此處,具體地,整流牽引裝置還包括輸入接觸器5,設置在所述箱體I內部,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源接線柱4和所述整流模塊2之間。
[0035]參見圖5,整流牽引裝置還可包括輸入電抗器6,設置在所述箱體I內部,且連接在所述輸入接觸器5和所述整流模塊2之間。輸入電抗器6用於衰減系統中的高次諧波及畸變諧波。
[0036]參見圖2,優選地,整流牽引裝置還包括支撐電容器7,支撐電容器7設置在所述箱體I內部,且支撐電容器7連接在所述整流模塊2和所述逆變模塊3之間。支撐電容器7用於對整流模塊2輸出的電壓進行平滑濾波。
[0037]參見圖3,此處,整流牽引裝置還包括制動電阻箱10,制動電阻箱10和制動電阻連接,制動電阻箱10用於停車時消耗制動能量。
[0038]參見圖1,為便於將整流牽弓I裝置處理得到的驅動電源提供給驅動電機,整流牽弓I裝置還可包括第二電源接線柱8,設置在所述箱體I外部,所述第二電源接線柱8與所述逆變模塊3和驅動電機連接,以將所述逆變模塊3輸出的驅動電源提供給所述驅動電機。
[0039]參見圖1,整流牽引裝置還包括控制線連接器9,控制線連接器9設置在所述箱體I外部,控制線連接器9用於與內燃動車組的控制系統連接。設置控制線連接器9後,整流牽引裝置具有對外通訊功能,以實現通過控制線連接器9與外界控制信號交互。
[0040]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能將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處理成內燃動車組運行所需要的驅動電源,使得內燃動車組能適用於無接觸網的場合。
[0041]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內燃動車組,其中,所述內燃動車組上設置有本發明任意實施例提供的整流牽引裝置。
[0042]整流牽引裝置用於將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處理成內燃動車組運行所需要的驅動電源。
[0043]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內燃動車組,能夠適用於無接觸網的場合,應用範圍廣泛。
[0044]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箱體,所述箱體用於安裝在內燃動車組上; 整流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所述整流模塊用於接收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並將所述交流電整流後輸出中間直流電; 逆變模塊,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與所述整流模塊連接,所述逆變模塊用於將所述中間直流電逆變後得到驅動電源,以提供給驅動電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第一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用於與所述發電機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輸入接觸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源接線柱和所述整流模塊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輸入電抗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輸入接觸器和所述整流模塊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支撐電容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內部,且連接在所述整流模塊和所述逆變模塊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第二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所述第二電源接線柱與所述逆變模塊和驅動電機連接,以將所述逆變模塊輸出的驅動電源提供給所述驅動電機。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控制線連接器,設置在所述箱體外部,用於與內燃動車組的控制系統連接。
8.一種內燃動車組,其特徵在於,所述內燃動車組上設置有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整流牽引裝置。
【文檔編號】H02P27/06GK103840735SQ201210479323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2日
【發明者】孔東曉, 於躍, 李巖, 梁佳昱 申請人: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