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夾緊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29 10:30:0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加工夾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
無論是傳統機械製造業,還是現代機械製造業,夾具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夾具的核心,則是夾緊裝置。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夾緊裝置一般都採用液壓或氣動傳動,採用液壓傳動方式需要液壓泵提供既有壓強的液壓油,採用氣動傳動方式需要氣泵提供壓縮空氣。然而用泵進行能量轉換時會存在能量損耗、噪音大、製造和使用成本高、使用場合受泵站位置的影響等不足之處,採用液壓傳動還存在對環境汙染、佔空間大等缺點。因此,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的夾緊裝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現有技術中,如專利號為201320378707.7,申請日為2012.09.04《夾緊裝置》,該實用新型使用方便、能提高產品加工質量。但是該實用新型結構複雜,製造麻煩且成本高,自動化程度較低,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製造方便且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夾持效率好、實用性強的夾緊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夾緊裝置,包括底座、電機、接線盒、變速箱、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傳動組件和夾緊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有變速箱和電機,所述電機的轉軸與變速箱的輸入端相連,所述變速箱上的輸出軸上套設有第一齒輪;所述傳動組件包括擺動軸、固定座、軸套和移動柱,所述擺動軸的一端外側套設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相互嚙合傳動;所述擺動軸的中部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擺杆;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分別開設有第一沉孔和第二沉孔,所述第一沉孔和第二沉孔中均嵌入有一個軸套,所述軸套的內部設置有移動柱,所述移動柱的側面開設有矩形沉孔,所述軸套的上方開設有矩形孔,所述兩個擺杆分別穿過軸套上的矩形孔,進而插入到移動柱上的矩形沉孔中。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均開設有一個拉手槽。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組件包括第一槓桿條、第二槓桿條、壓緊軸、支撐塊、第一銷釘、第二銷釘、螺杆、墊片、螺母和壓緊座,所述壓緊座固定在固定座的上方,所述壓緊座的兩側分別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耳,所述兩個凸耳之間置入有第一槓桿條,所述第一銷釘穿過第一槓桿條上的第一通孔,進而固定在兩個凸耳上,從而將第一槓桿條連接在壓緊座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槓桿條的上端開設有腰型孔,所述第二銷釘穿過第一槓桿條上的腰型孔,進而連接在壓緊軸的一端。
進一步地,所述壓緊座的上平面上還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塊,所述凸塊的中心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中插入並穿過有壓緊軸,所述壓緊軸的另一端成型有斜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槓桿條的下端開設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中插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兩端均套設有墊片並擰上有螺母。
進一步地,所述壓緊座的上平面中心開設有T字型槽,所述支撐塊的下方兩側成型有翻邊,所述翻邊插入到T字型槽中,從而將支撐塊固定在壓緊座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製造方便且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夾持效率好,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一種夾緊裝置,包括底座1、電機2、接線盒3、變速箱4、第一齒輪5、第二齒輪6、傳動組件和夾緊組件;底座1的上方固定有變速箱4和電機2,電機2的轉軸與變速箱4的輸入端相連,變速箱4上的輸出軸41上套設有第一齒輪5;傳動組件包括擺動軸7、固定座8、軸套9和移動柱10,擺動軸7的一端外側套設有第二齒輪6,第二齒輪6與第一齒輪5相互嚙合傳動;擺動軸7的中部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擺杆71;固定座8的兩側均開設有一個拉手槽81;固定座8的內部中心還開設有型腔83,型腔83中容納有兩個擺杆71;固定座8的兩側分別開設有第一沉孔82和第二沉孔84,第一沉孔82和第二沉孔84中均嵌入有一個軸套9,軸套9的內部設置有移動柱10,移動柱10的側面開設有矩形沉孔101,移動柱10可以在軸套9內部來回移動,軸套9的上方開設有矩形孔91,兩個擺杆71分別穿過軸套9上的矩形孔91,進而插入到移動柱10上的矩形沉孔101中,當擺動軸7轉動時,兩個擺杆7均帶動一個移動柱10移動;夾緊組件包括第一槓桿條12、第二槓桿條18、壓緊軸13、支撐塊17、第一銷釘16、第二銷釘15、螺杆11、墊片19、螺母20和壓緊座14,壓緊座14固定在固定座8的上方,壓緊座14的兩側分別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耳144,兩個凸耳144之間置入有第一槓桿條12,第一銷釘16穿過第一槓桿條12上的第一通孔122,進而固定在兩個凸耳144上,從而將第一槓桿條12連接在壓緊座14上,同理,第二槓桿條18也按此方法連接;第一槓桿條12的上端開設有腰型孔123,第二銷釘15穿過第一槓桿條12上的腰型孔123,進而連接在壓緊軸13的一端,使得第一槓桿條12與壓緊軸13連接在一起並能實現相對轉動和移動;壓緊座14的上平面上還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凸塊141,凸塊141的中心開設有第二通孔142,第二通孔142中插入並穿過有壓緊軸13,壓緊軸13的另一端成型有斜面131;第一槓桿條12的下端開設有第三通孔121,第三通孔121中插入有螺杆11,螺杆11的兩端均套設有墊片19並擰上有螺母20,同理,第二槓桿條18的下端也按此方法連接;壓緊座14的上平面中心開設有T字型槽143,支撐塊17的上方開設有V字型槽171,V字型槽171的底部開設有矩形槽172,支撐塊17的下方兩側成型有翻邊173,翻邊173插入到T字型槽143中,從而將支撐塊17固定在壓緊座14上;使用時,將軸類工件放置在支撐塊17上的V字型槽171中,電機2經過變速箱4的減速後,驅動第一齒輪5轉動一定角度,經過第二齒輪6的傳動,使得擺動軸7旋轉,進而推動兩個移動柱10向外移動,接著分別推動第一槓桿條12和第二槓桿條18下端的螺杆11向外轉動,使得第一槓桿條12和第二槓桿條18轉動,最終推動兩個壓緊軸13向內移動,從而夾緊軸類工件;鬆開時,只需反向旋轉電機2一定角度,即可達到。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製造方便且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夾持效率好,實用性強。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