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氣兩用枕墊的製作方法
2024-03-27 08:25:05
專利名稱:一種水氣兩用枕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水氣兩用枕墊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氣兩用枕墊。
背景技術:
[0002]現代人的工作生活離不開電腦,長時間對著電腦伏案工作帶來的不良後果是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頸椎疾病,頸椎疾病使得人們的頸部特別容易產生疲勞,進而導致失眠、神經性衰弱等症狀,最終還易引起脫髮、消化不良和便秘等諸多不適。[0003]高質量的睡眠和休息能夠對頸椎疲勞的恢復產生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傳統枕墊一般都是充滿固定填充物,無法根據不同人的頸部生理結構對枕墊的高度進行相應的調節,從而也無法做到對頸部全面舒適的支撐作用,因此,為適應現代人的睡眠休息要求,傳統的枕墊還有待於作出進一步的改進。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結構更為簡單且使用方便的水氣兩用枕墊。[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該枕套的一側設置有拉鏈口,其特徵在於:所述枕套內設置有隔層,所述隔層與枕套的上層薄片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所述隔層上開設有位於所述枕套之內的排注水氣口,該排注水口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並且,所述隔層外包覆有隔熱層。[0006]作為優選,所述隔熱層與所述枕套的下層薄片之間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置有第一填充物。[0007]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填充物可以為海綿或化纖或天然絨毛。[0008]為了減輕注水後的重量,方便移動和攜帶,作為優選,所述水氣兩用層的內腔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多條所述儲水細腔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0009]為了簡化工藝結構,同時達到減輕注水後重量的目的,作為另一優選,所述的水氣兩用層上形成有多條壓線,相鄰的壓線之間形成相互連通的水路通道。[0010]作為另一優選方案,該水氣兩用枕墊也可以採用如下結構:該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其特徵在於:所述枕套為封閉型結構,所述枕套內設置有隔層,所述隔層與枕套的上層薄片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所述枕套的上層薄片上開設有露於所述枕套之外的排注水氣口,該排注水氣口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並且,所述隔層外包覆有隔熱層。[0011]作為優選,所述隔熱層與所述枕套的下層薄片之間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置有第二填充物。[0012]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填充物可以為海綿或化纖或天然絨毛。[0013]作為優選,所述水氣兩用層的內腔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多條所述儲水細腔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0014]為了簡化工藝結構,同時達到減輕注水後重量的目的,作為另一優選,所述的水氣兩用層上形成有多條壓線,相鄰的壓線之間形成相互連通的水路通道。[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現有的枕套內設置有水氣兩用層,通過閥門能夠向該水氣兩用層內灌水或充氣,從而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而調節枕頭的高低,以在睡眠或休息時達到和人體頸椎生理弧度較好的配合,達到對頸部的全面支撐;為了防止因溫差原因而使得水氣兩用層表面形成水凝結,水氣兩用層的外表面兩側還分別設置有隔熱層,能有效避免水氣形成,防止枕套內發黴;並且,還可以在水氣兩用層的表面進行壓線,使得注水後的枕墊表面形成凹凸結構,能夠實現解暑降溫,同時增加枕墊的透氣性,提高使用舒適度。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整體結構示意圖。[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剖視圖。[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整體結構示意圖。[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0021]實施例一,如圖1、圖2所示:[0022]本實施例為一種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1,枕套有上下兩層薄片熔接製成,該薄片可以採用塑料、塑料與織造布疊置粘合或者塑料與植絨面料疊置粘合,其中,塑料是指PVC或TPU或PU或PE材料中的一種或任意組合,織造布或植絨面料是指化纖布或棉布或它們的任意組合。[0023]該枕套I的一側設置有拉鏈口 13,枕套I內設置有隔層2,隔層2與枕套I的上層薄片11之間熔接製成一體,並形成一個封閉的水氣兩用層3。[0024]其中,隔層2上開設有位於枕套I之內的排注水氣口 4,該排注水氣口 4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5,並且,隔層2外包覆有隔熱層6 ;隔熱層6與枕套I的下層薄片12之間形成空腔,空腔中容置有第一填充物7,該第一填充物7可以為海綿或化纖或天然絨毛等填充物。[0025]水氣兩用層3的內腔可以為全部連通,為了能夠減輕注水後的重量,水氣兩用層3的內腔還可以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31,多條儲水細腔31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31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32。[0026]還可以在水氣兩用層的表層直接壓制壓線,壓線可以呈相互平行的規律分布,也可以彎折分布,但所有被壓線分割的水路通道區域之間都是相互連通的;當注水或充氣後,水氣兩用層的表面會形成波浪狀起伏結構,特別適合長期臥床的病人使用,起到良好的透氣散熱效果。[0027]實施例二,如圖3、圖4所示:[0028]本實施例的水氣兩用枕墊同樣包括有中空的枕套1』,枕套I』有上下兩層薄片熔接製成,該薄片可以採用塑料、塑料與織造布疊置粘合或者塑料與植絨面料疊置粘合,其中,塑料是指PVC或TPU或PU或PE材料中的一種或任意組合,織造布或植絨面料是指化纖布或棉布或它們的任意組合。[0029]與實施例一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枕套I』為全封閉型結構,沒有拉鏈口,枕套I』內也設置有隔層2』,隔層2』與枕套I』的上層薄片11』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排注水氣口 3』開設於枕套I』的上層薄片11』上,能夠露於枕套I』之外,該排注水氣口 3』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4』,並且,隔層2』外也包覆有隔熱層5』。[0030]隔熱層5』與枕套I』的下層薄片12』之間形成有空腔,空腔中容置有第二填充物6』,該第二填充物6』可以為海綿或化纖或天然絨毛等填充物;[0031]當本實施例的枕墊當枕頭使用時,為了提高使用舒適度,枕套的中間位置還成型有下凹部73』,該下凹部73』能夠與使用者的頸部曲線相適配,當頭部靠在枕墊上時,頸部剛好落入在下凹部13』內;同樣地,為了減輕重量,水氣兩用層的內腔也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71』,多條儲水細腔71』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71』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72』 ;還可以在水氣兩用層的表層直接壓制壓線,相鄰壓線之間的水路通道全部連通。[0032]水氣兩用層的表層還可以在直接壓制壓線,壓線可以呈相互平行的規律分布,也可以彎折分布,但所有被壓線分割的水路通道區域之間都是相互連通的;當注水或充氣後,水氣兩用層的表面會形成波浪狀起伏結構,特別適合長期臥床的病人使用,起到良好的透氣散熱效果。[0033]上述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的水氣兩用枕墊不僅可以當做枕頭使用,還可以應用於各種產品中,如涼墊、靠墊、寵物墊、戶外充氣床墊、防褥用涼蓆及透氣功能集於一體的床墊坐坐寸寸ο
權利要求1.一種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該枕套的一側設置有拉鏈口,其特徵在於:所述枕套內設置有隔層,所述隔層與枕套的上層薄片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所述隔層上開設有位於所述枕套之內的排注水氣口,該排注水口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並且,所述隔層外包覆有隔熱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層與所述枕套的下層薄片之間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置有第一填充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填充物為海綿或化纖或天然絨毛。。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氣兩用層的內腔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多條所述儲水細腔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氣兩用層上形成有多條壓線,相鄰的壓線之間形成相互連通的水路通道。
6.一種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其特徵在於:所述枕套為封閉型結構,所述枕套內設置有隔層,所述隔層與枕套的上層薄片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所述枕套的上層薄片上開設有露於所述枕套之外的排注水氣口,該排注水氣口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並且,所述隔層外包覆有隔熱層。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層與所述枕套的下層薄片之間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置有第二填充物。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填充物為海綿或化纖。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氣兩用層的內腔分割成型有相互連通的多條儲水細腔,多條所述儲水細腔間隔布置且相鄰的儲水細腔之間形成有真空密封腔。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氣兩用枕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氣兩用層上形成有多條壓線,相鄰的壓線之間形成相互連通的水路通道。
專利摘要一種水氣兩用枕墊,包括有中空的枕套,該枕套的一側設置有拉鏈口,其特徵在於所述枕套內設置有隔層,所述隔層與枕套的上層薄片之間形成封閉的水氣兩用層,所述隔層上開設有位於所述枕套之內的排注水氣口,該排注水口上設置有排注水氣閥門,並且,所述隔層外包覆有隔熱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現有的枕套內設置有水氣兩用層,通過閥門能夠向該水氣兩用層內灌水或充氣,從而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而調節枕頭的高低,以在睡眠或休息時達到和人體頸椎生理弧度較好的配合,達到對頸部的全面支撐;能夠實現解暑降溫,同時增加枕墊的透氣性;並且,水氣兩用層的外表面兩側還分別設置有隔熱層,能有效避免水氣形成,防止枕套內發黴。
文檔編號A47G9/10GK203016464SQ20122072957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權寧洙 申請人:權寧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