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的製作方法
2024-03-21 10:17:05 1
專利名稱: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般車輛,尤其為一種發動機後置後驅動的微型三輪或四輪機動車。
目前,社會上使用的三輪或四輪微型機動車,其發動機是中置後驅動,即把發動機設置在座位下面,採用鏈條或傳動軸的傳動形式把發動機的動力傳至後面的整體式後橋。一般微型機動車設有車架,車身和車架連成一體,這種機動車工作時的不足之處一是車內噪音較大,二是,雖然車架和後橋之間採用鋼板彈簧連接,但一般道路上行駛時,車跳動、振動仍較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避免以上已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車內噪音小,行駛中振動小的微型三輪或四輪機動車。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完成的設置了「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駕駛室和車身上的脊椎梁(處)連在一起,貨箱和車身後部直接連在一起。採用發動機後置後驅動的布置方式,即發動機和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連成一體,橫置在車身後部。後橋採用斜置單臂式獨立懸架(前懸掛裝置),還設置了「單位質量儲能大、材料利用係數高,隔音性能好的橡膠彈簧作為非線性懸架(後懸掛裝置)。連接車身與後輪的是擺叉裝置。這種微型機動車若製成三輪式的採用單臂轉向和前輪軸連接,控制轉向(機構)可為方向把式,亦可為方向盤式;若製成四輪式的,則轉向控制(機構)為方向盤式的。
本實用新型將結合附圖中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圖1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把式)微型三輪機動車主視圖,圖2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把式)微型三輪機動車俯視圖,圖3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三輪機動車主視圖,圖4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三輪機動車俯視圖,圖5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四輪機動車主視圖,圖6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四輪機動車俯視圖,圖7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轎車式四輪機動車主視圖,圖8為發動機後置後驅動(方向盤式)微型轎車式四輪機動車俯視圖,圖9為該機動車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的主視圖,
圖10為該機動車身的A-A剖面圖,
圖11為
圖10所示機動車車身(總成)的俯視圖,
圖12為該機動車的斜置單臂式獨立懸架(前懸掛裝置)主視圖,
圖13為12的左視圖,
圖14為
圖13的A-A剖面圖,
圖15為該機動車的擺叉(裝置)與車身、後輪連接的主視圖,
圖16為
圖15的俯視圖,
圖17為該機動車橡膠彈簧的安裝位置圖,
圖18為
圖17的A向視圖,附圖中零部件序號1、前輪,2、前懸架,3、前裝飾板,4、車身(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擔載車身--總成),5、儀錶盤,6、方向把(盤),7、換擋杆,8、坐椅,9、貨箱,10、尾燈,11、橡膠彈簧,12、後輪,13、操縱踏板,14、半軸總成,15、擺叉(裝置),16、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總成,17、後減振器,18、後減振器上支座,19、後減振器下支座,20、螺母,21、彈簧墊圈,22、螺栓,23、螺母,24、彈簧墊圈,25、前懸掛套管,26、立柱,27、縱梁,28、貨箱後支架,29、貨箱前支承板,30、前輪罩,31、前橫架、32、左門框,33、左底板,34、擺叉前支架,35、擺叉後支架,36、後圍底板,37、右底板,38、右門框,39、後輪擋板,40、螺栓,41、螺母,42、彈簧墊圈,43、擺叉外臂,44、擺叉內臂,45、螺栓,46、螺母,47、彈簧墊圈,48、螺母,49、彈簧墊圈,50、平墊圈,51、橡膠圈,52、減振器座,53、彈簧,54、減振器,55、彈簧底託,56、螺母,57、墊圈,58、後輪軸,59、減振器接頭,60、前擋,61、擋蓋,62、密封墊,63、滾針軸承、64、橡膠墊,65、接頭,66、軸,67、轉向柱。
這種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主要由車身、貨算、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總成、前懸架、前後輪、方向把(盤)、駕駛室、座椅構成,其特徵在於該機上設置有(1)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總成)4,該車身由駕駛室總成和底梁總成兩大部分焊合而成,其中底梁總成由前橫架31,前懸掛套管25,立柱26、縱梁27、擺叉前支架34、擺叉後支架35、貨箱後支架28焊接為一體,而駕駛室總成通過左底板33、右底板37、後圍底板36、前輪罩30、左門框32、右門框38與底梁總成焊接成整體,貨箱9與貨箱前支承板29、貨箱後支架28通過螺栓、熱圈、螺母聯接在一起,(2)斜置單臂獨立式懸架(前懸掛裝置),該裝置由減振器54、彈簧53、減振器座52、轉向柱67等件構成,減振器座52鋃鑄在轉向柱67上,彈簧53套在減振器54上,下端由彈簧底託55定位,上端卡入減振器座52內,減振器54上端通過彈簧48、墊圈49、平墊圈50、橡膠圈51與減振器座52聯接,下端通過減振器接頭54、後輪軸58、螺母56、墊圈57與前擋60聯接,減振器接頭59與減振器54焊接在一起,轉向柱67通過接頭65、軸66、滾針軸承63、橡膠墊64、擋蓋61與前擋60鉸接式聯接在一起,(3)後懸掛裝置,該裝置主要由橡膠彈黃11、後減振器17、後減振器上支座18、下支座19構成,橡膠彈簧11分別與擺叉(裝置)15、貨箱9聯接,(4)連接本身4、後輪12的是擺叉(裝置)15,該裝置由擺叉外臂43、擺叉內臂44焊接而成,外臂43和擺叉前支架34通過螺栓、螺母、墊卷45、46、47連接在一起,內臂44和擺叉後支架35通過螺栓、螺母、墊圈45、46、47連接在一起,擺叉(裝置)15和後輪擋盤39之間通過螺栓、墊圈、螺母40、41、42聯接在一起,(5)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16成為一個整體橫置在車身4的後部,(6)三輪車的前懸架2為一單轉向臂直接和前輪1相連。
上述,所說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4後端部分的橫截面為一(立體)矩形;所說微型機動車的行走輪可制為三輪式的,其轉向控制可採用方向把式的,可採用方向盤式的;亦可制為四輪式的,其轉向控制採用方向盤式;駕駛室外罩(箱)和車箱9可為兩體成式的,亦可為一體(整體)式的。
該機動車的發動機可為8-30馬力的汽油或柴油發動機。
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的三輪機動車,外形結構尺寸長×寬×高(mm)3100×1480×1640,空車結構重量550Kg,裝載量為750g,輪距1300mm,離地間隙195mm。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1、採用「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總成)」,有利於車身承受扭矩,提高車身使用壽命。
2、發動機後置,能降低車箱內噪音,亦能提高機車的減振性能;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連成一個整體置於車身後部,顯得機車結構緊湊、簡單,相應降低了機車成本。還能獲得良好的前後軸荷分配,機車爬坡能力強,傳動效率高。
3、採用斜置單臂獨立懸架(前懸掛裝置),利於機車行駛平穩性。
4、採用橡膠彈簧作非線性懸架,(後懸掛裝置),機車行駛時,利於提高機車的減振性能和行駛平穩性。
5、該機動車外形,美觀大方。
權利要求1.一種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主要由車身、貨箱、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總成、前懸架、前後輪、方向把(盤)、駕駛室、座椅構成,其特徵在於該機上設置有(1)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總成)4,該車身由駕駛室總成和底梁總成兩大部分焊合而成,其中底梁總成由前橫架31、前懸掛套管25、立柱26、縱梁27、擺叉前支架34、擺叉後支架35、貨箱後支架28焊接為一體,而駕駛室總成通過左底板33、右底板37、後圍底板36、前輪罩30、左門框32、右門框38與底梁總成焊接成整體,貨箱9與貨箱前支承板29、貨箱後支架28通過螺栓、墊圈、螺母聯接在一起,(2)、斜置單臂獨立式懸架(前懸掛裝置),該裝置由減振器54、彈簧53、減振器座52、轉向柱67等件構成,減振器座52鋃鑄在轉向柱67上,彈簧53套在減振器54上,下端由彈簧底託55定位,上端卡入減振器座52內,減振器54上端通過彈簧48、墊圈49、平墊圈50、橡膠圈51與減振器座52聯接,下端通過減振器接頭54、後輪軸58、螺母56、墊圈57與前擋60聯接,減振器接頭59與減振器54焊接在一起,轉向柱67通過接頭65、軸66、滾針軸承63、橡膠墊64、擋蓋61與前擋60鉸接式聯接在一起,(3)後懸掛裝置,該裝置主要由橡膠彈簧11、後減振器17、後減振器上支座18、下支座19構成,橡膠彈簧11分別與擺叉(裝置)15、貨箱9聯結,(4)連接車身4、後輪12的是擺叉(裝置)15,該裝置由擺叉外臂43、擺叉內臂44焊接而成,外臂43和擺叉前支架34,通過螺栓、螺母、墊圈45、46、47連接在一起,內臂44和擺差後支架35通過螺栓、螺母、墊圈45、46、47連接在一起,擺叉(裝置)15和後輪擋盤39之間通過螺栓、螺母、墊圈40、41、42,聯接在一起,(5)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16成為一個整體橫置在車身4的後部,(6)三輪車的前懸架2為一單轉向臂直接和前輪1相連接。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其特徵在於所說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4後端部分的橫截面為(立式)矩形。
3.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其特徵在於該機動車可制為三輪式的,其轉向控制可採用方向把式的,可採用方向盤式的;亦可制為四輪式的,其轉內控制採用方向盤式;駕駛室外罩(箱)和車箱9可為兩體式的,亦可為一體(整體)式的。
4.據權利要求1、2、3所述的發動機後置後驅動微型機動車,其特徵在於該機動車的發動機可為8-30馬力的汽油或柴油發動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般車輛,尤其為一種發動機後置後驅動的微型三輪或四輪、汽油(或柴油)機動車。該車上設置有中央脊椎梁式整體承載車身、斜置單臂,獨立式懸架、橡膠彈簧作非線性懸架等結構,並且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成為一體設置在車身後部,顯得結構緊湊、簡單。該機動車車箱內噪音小、減振性好、行駛平穩性好、機車爬坡能力強、車外形美觀大方。製造成本低、傳動效率高。行走輪可為三輪亦可為四輪。
文檔編號B60K5/00GK2113196SQ9220224
公開日1992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1992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1992年1月30日
發明者張軍陀, 孟會強, 魏晉才, 黑坤嶺, 孟凡民, 遇吉明, 蔡定月, 付德報, 席新忠, 駱建國, 趙榮志, 司振鵬, 周勝利, 武慶斌, 盧風奎 申請人:許昌機器製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