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03:50:26 1
專利名稱: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
背景技術:
在醫學上2型糖尿病是代謝病,是葡萄糖、脂肪等多種代謝紊亂的疾病。胰島素抵抗與胰島素分泌缺陷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是這個代謝紊亂發生的基礎。故研究治療2型糖尿病就必須研究胰島素抵抗及其所導致的代謝紊亂問題。目前西醫、中西醫結合及中醫界已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西醫治療胰島素抵抗及其所導致的代謝紊亂或從降糖,或從調脂,或從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入手,但至今尚未有一種有效藥物面世。中醫研究治療或從痰瘀入手,或從氣陰兩虛入手,或從脾虛、腎虛等入手,雖皆有所強調,有所側重,但稍嫌片面,稍嫌不夠根本。本發明者認為,胰島素抵抗及其所導致的代謝紊亂應從中醫「肝熱腎虛,痰瘀阻滯」的病理機制去認識,去研究。這是根據《傷寒論》、《醫學心悟》、《黃帝內經》、《外臺秘要》等古代醫家對「消渴屬厥陰熱證」、「消渴屬腎」的認識,結合現代糖尿病出現的新特點即多肝熱、多腎虛、多痰瘀而確立的認識觀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西醫、中西醫在治療本病的方面的缺陷,從中醫的治病機理角度認為本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是由肝腎失調並痰瘀阻滯所致,故提供了一種調肝滋腎,調整陰陽,化痰祛瘀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
本發明是通過下列方案實現的,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是由下列重量比(份)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6~18份黃 芩5~15份生 地6~40份山 萸6~30份山 藥6~40份天花粉8~33份太子參6~33份澤 瀉6~15份蒼 術9~30份丹 參6~33份黃 連2~12份肉 桂2~9份淫羊藿6~30份龍膽草2~15份車前子6~20份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比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8~15份 黃 芩8~10份生 地10~20份山 萸10~20份,山 藥12~30份天花粉9~30份太子參10~30份澤 瀉9~14份蒼 術12~24份丹 參10~30份 黃 連3~9份 肉 桂3~8份淫羊藿10~24份龍膽草4~12份車前子8~16份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比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12份黃 芩6份生 地30份山 萸20份山 藥20份天花粉20份太子參20份 澤 瀉12份蒼 術18份丹 參30份黃 連6份 肉 桂4份淫羊藿18份龍膽草6份 車前子9份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洩與清解少陽之邪,疏洩肝膽氣機之鬱滯;黃芩苦寒,清洩少陽之熱;生地清熱、養陰、生津亦滋腎;山萸肉、山藥滋腎陰而固澀腎精、腎氣,共為主藥。天花粉清熱生津,與生地相伍,以消除肝膽鬱熱灼傷陰津之口渴;太子參益氣養陰,亦針對元氣不足、陰津不能上承之口渴多飲,又能健脾,共為輔藥;澤瀉、蒼朮健脾、祛溼、化痰,亦防滋膩;丹參活血化瘀,又可與祛痰溼藥相伍以痰瘀並治,共為佐使藥。全方共奏調肝(疏肝、清肝、洩膽)滋腎,調整陰陽,化痰祛瘀之功。
製作方法①洗淨;②自然晾乾或電加熱烘乾;③粉碎用120目的中藥粉碎機粉碎成極細末;④裝袋將藥末裝入一次性紙過濾袋,每袋重10g;⑤封口用塑料薄膜封口機先將紙過濾袋熱合封口,再將其套入塑膠袋再熱合封口。本發明製成的藥物可以為命名為消癉湯製劑(袋泡茶),下同。
用法一次1袋,一日2-3次,水泡當茶飲,連服兩月為一療程。
本發明的藥品名為「消癉湯」。其技術方案新穎合理,功效顯著,體現從肝腎論治、從痰瘀論治的思想。在降糖的同時兼有調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通過觀察臨床症狀的變化和相關實驗室數據的變化,證明本發明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及其所致的糖、脂代謝紊亂具有很好的改善和調節作用,從而能夠有效地治療2型糖尿病。
臨床試驗與觀察1選擇病例共選病例11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8例,對照組5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齡35~74歲,平均50.38±7.1歲;病程1~20年,平均8.60±2.4年。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齡36~75歲,平均50.36±7.2歲;病程1~18年,平均8.41±2.34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均無統計學差別。
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WHO專家諮詢報告,參照2002年新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糖尿病診斷標準如下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中服糖後兩小時血糖(2hPG)≥11.1mmol/L;或症狀+隨機血糖≥11.1mmol/L並排除急性感染、外傷及其它應急情況引起的暫時性高血糖。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考2002年新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有關糖尿病中醫證侯診斷標準,在以陰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證型為主的基礎上結合痰瘀的認識觀點和從肝腎論治的觀點,制定了基本證型,即肝熱腎虛、陰陽失調、痰瘀阻滯證。具體如下(1)主要症狀表現咽幹口燥伴或不伴多飲,頭暈目眩,夜尿增多,倦怠乏力或身重乏力;(2)次要症狀表現心煩畏熱、腰膝酸軟,多食或易飢,口苦。舌脈舌質紅黯,或舌邊紅黯,苔黃或膩,脈弦滑或弦細數。主要症狀具備3項以上,次要症狀具備1~2項即可診斷。
胰島素抵抗(IRS)診斷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對IRS研究工作提出的建議進行診斷。(1)主症①胰島素抵抗(IR)患者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顯著低於同批健康人的均值。②糖耐量減退(IGT)服糖後兩小時血糖為7.84~11.2mmol/L。③糖尿病(DM)隨機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80mmol/L(2)次症①高血壓動脈血壓≥140/90mmHg。②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甘油三脂(TG)≥1.70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男<0.9mmol/L,女<1.0mmol/L。④中心性肥胖體重指數(BMI)>25;或腰臀比男>0.90,女>0.85。⑤微量蛋白尿尿蛋白>20μg;或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見上述主症1項,並見次症2項,即可作出IRS的診斷。
3排除標準合併有其他嚴重疾病者,如腦血管病急性期,或入選前3個月內發生過心肌梗死者,或其他嚴重的併發症者;合併嚴重感染者;患有惡性腫瘤者;患有嚴重消化不良或能影響藥物吸收的其他胃腸道疾病者未作入選範圍。
4治療及觀察方法4.1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常規的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定量飲食控制和基本的降糖藥治療,即選用二甲雙胍片0.25g,一日3次,格列奇特片40~80mg,一日2次治療。治療組在上述基礎治療上加用消癉湯。用法一次1袋,一日2~3次,水泡當茶飲,連服兩月為一療程。對照組只用上述基礎治療方案。
4.2觀察指標及計分4.3臨床症狀主要觀察咽幹口燥,頭暈目眩,夜尿增多,倦怠乏力,舌黯紅苔黃等。按照臨床證候輕、中、重分別計1、2、3分。即,1分臨床證候不經常出現,程度較輕;2分臨床證候經常出現,程度中等;3分臨床證候頻繁出現,程度嚴重。將所有臨床證候計分相加得出總積分,進行統計。
4.4實驗室指標(1)血糖包括空腹血糖與餐後2h血糖。分別於治療前及治療後各測一次,中間每兩周測一次,以監測病情。(2)糖化血紅蛋白分別於治療前與治療後各測一次。(3)血脂分別於治療前與治療後各測一次。(4)血液流變學分別與治療前、治療後各測一次。(5)胰島素分泌水平、胰島素敏感指數分別於治療前後各測一次。胰島素敏感指數,採用李光偉等引進的方法,即IAI=-log(FINS*FPG)。(6)常規性檢查①體格檢查;②分別於治療前後各測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一次。4.5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所有計數資料的表示以x±S表示。
5治療結果5.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糖尿病指導原則。顯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空腹血糖及餐後2h血糖下降至正常範圍,或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30%;有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空腹血糖及餐後2h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均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
5.2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68例中,顯效33例(48.5%),有效30例(44.1%),無效5例(7.4%),顯效率48.5%、總有效率92.6%。對照組有效24例(48.00%),無效11例(22.00%),顯效率30.00%,總有效率78.00%。兩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1)。
5.3兩組治療前後主要症狀改善情況比較表1示,兩組治療後比較,對所列症狀的改善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治療組對症狀的改善作用明顯優於對照組。
5.4兩組治療前後主要症狀積分情況比較表2示,治療組治療後的症狀積分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對照組積分下降則不明顯(P>0.05)5.5兩組治療前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變化比較表3示,治療組的空腹血糖和餐後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
5.6兩組治療前後血脂變化比較表4示,治療組對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有升高作用,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對照組對TC、TG、LDL-C無明顯降低作用,對HDL-C無明顯升高作用(P>0.05)。兩組治療後比較,治療組對血脂的調節作用優於對照組。
5.7兩組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表5示,治療組治療後的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降低,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
5.8兩組治療前後空腹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敏感指數的比較表6示,治療組治療後的空腹血漿胰島素水平下降,即高胰島素血症水平下降,而胰島素敏感指數升高。自身前後對照和組間對照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
表1兩組治療前後主要症狀改善情況比較(x±S)
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5,*△P<0.01表2兩組治療前後主要症狀積分情況比較(積分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表3兩組治療前後空腹血糖、餐後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1
表4兩組治療前後血脂變化比較(mmol/L,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1表5兩組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1表6兩組治療前後空腹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敏感指數的比較(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5典型病例病例1郭某,男,38歲,主因口渴多飲,多尿,體重減少,於2003年11月初診。患者嗜菸酒,過食肥甘,更加情志失調。於一年前出現口渴多飲,多尿,體重減少,以及怕熱、出汗、身疲乏力,腰膝酸軟,痰多、夢多等症,遂診。患者有高血壓、腦梗塞之家族史。
檢查血糖空腹16.3mmol/L,餐後2h24.24mmol/L,糖化血紅蛋白11.92%。血脂總膽固醇6.7mmol/L,甘油三脂2.79mmol/L,低密度膽固醇3.9mmol/L,高密度膽固醇0.9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比粘度高切6.31mpa.s,低切16.16mpa.s,還原高切9.92mpa.s,還原低切27.21mpa.s。血漿比黏度1.61mpa.s,纖維蛋白原4.92g/L。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10.03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4.79。
中醫證候所見精神倦怠,面色晦暗,形體消瘦。煩渴多飲,多尿,怕熱、出汗,口苦咽幹,痰多、夢多,腰膝酸軟。舌質黯,舌尖紅,苔黃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消渴病;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辨證肝膽鬱熱,腎陰虧虛,痰瘀阻滯。治則調肝滋腎,化痰祛瘀,調整陰陽。
處方消癉湯。用法每服1袋(10g),每日2次,水泡當茶飲。
先後經過5次診治,共服用消癉湯8周,患者上述諸症消除,精神氣色轉好,舌脈平。檢查空腹血糖6.92mmol/L,餐後2h血糖7.9mmol/L,糖化血紅蛋白7.12%。血脂總膽固醇5.69mmol/L,甘油三脂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4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比粘度高切4.31mpa.s,低切9.11mpa.s;還原高切9.54mpa.s,還原低切23.71mpa.s;血漿比黏度1.21mpa.s,纖維蛋白原2.36g/L。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8.10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3.89。
按本證患者由飲食不節(包括嗜菸酒與過食肥甘)及情志失調而早發糖尿病。如《素問奇病論》雲「此肥美之所發也,其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靈樞.五變》篇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飲食不節可致痰熱內生,痰瘀又可互致互結;情志失調即肝之疏洩失常,肝之鬱熱產生,鬱熱可灼傷五臟之陰,尤其是灼傷腎之陰精,導致全身陰陽失調,而成消渴之證。縱觀本病例之病機為肝熱腎虛,痰瘀阻滯,陰陽失調。符合消癉湯之病機,故能獲得顯著療效。
病例2王某,女,42歲,主因發作性頭暈目眩,伴口渴多飲、消瘦,於1999年3月19日初診。後出現頭暈、目眩及噁心、口苦、脅痛,呈發作性,上述症狀加重,更兼口渴多飲,多尿,食量稍增,消瘦乏力,以及腰膝酸軟,急躁易怒,多夢易驚等證侯。
檢查血糖空腹14.4mmol/L,餐後兩小時18.6mmol/L,糖化血紅蛋白12.34%;血脂總膽固醇5.7mmol/L,甘油三脂2.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比粘度高切6.15mpa.s,低切15.16mpa.s,還原高切9.90mpa.s,還原低切27.72mpa.s。血漿比黏度1.61mpa.s,纖維蛋白原4.94g/L。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12.09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4.82。肝功能正常。X線頸椎攝片未見異常,頸顱都卜勒超聲正常。
中醫診斷消渴病;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辨證肝(膽)熱腎(陰)虛,痰瘀阻滯。治則疏洩肝膽,滋養腎陰,化痰祛瘀。
處方消癉湯。用法每服1袋(10g),每日2次,水泡當茶飲。
連服一月,諸症基本消失,精神氣色明顯好轉,舌質淡紅,微黯,苔薄白,脈弦細略滑。血壓149/91mmHg。血糖空腹7.2mmol/L,餐後2h8.9mmol/L,。知邪熱已去,痰濁初化,少陽始和,而脾氣稍虛,治在上方基礎上加大太子參之量,並加黃耆以補脾益氣,繼服一療程。後諸症消失,精神氣色大好。血壓降至138/89mmHg。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6.0mmol/L,餐後2h血糖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7.13%。血脂總膽固醇4.7mmol/L,甘油三脂1.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6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比粘度高切4.31mpa.s,低切8.70mpa.s,還原高切8.22mpa.s,還原低切20.01mpa.s,血漿比黏度1.29mpa.s,纖維蛋白原2.92g/L。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7.13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4.03。從臨床症狀到實驗室指標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隨訪一年,諸症未發,血糖仍在正常範圍。
本例患者以發作性頭暈目眩、口渴多飲、消瘦為主訴,伴有急躁易怒,多夢易驚、舌邊紅,苔黃膩等症候,一派肝鬱化火,肝膽鬱熱之徵象。又兼腎虛之象,如腰膝酸軟等症。故屬肝膽熱盛,腎陰虧虛,痰瘀阻滯之證。治以疏瀉肝膽,滋養腎陰,化痰祛瘀。方用消癉湯治之,病機與立方之義相符,方與證相投,故能獲得顯著療效。
病例3喬某,女,43歲。主因口渴多飲、多尿、多食易飢,伴外陰部瘙癢、視物模糊等一年,加重並進行性消瘦半年而診。
檢查血糖空腹12.42mmol/L,餐後2h16.53mmol/L,糖化血紅蛋白12.42%。血脂總膽固醇5.92mmol/L,甘油三脂4.0l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10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比粘度高切6.21mpa.s,低切15.18mpa.s,還原高切9.95mpa.s,還原低切23.01mpa.s。血漿比黏度1.65mpa.s,纖維蛋白原4.87g/L。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13.12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5.04。
中醫證候所見神情抑鬱,精神倦怠,面色晦暗,面容消瘦。煩渴多飲,多尿,多食易飢,消瘦乏力,外陰瘙癢,腰膝酸軟。舌質黯,舌邊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中醫診斷消渴病。西醫診斷1、2型糖尿病,2、高血壓I級,中危。辯證肝膽鬱熱,腎陰虧虛,痰瘀阻滯,治則疏洩肝膽,滋養腎陰,化痰祛瘀。
處方消癉湯。用法每服1袋(10g),每日2次,水泡當茶飲。
先後經過四次診治,共服用消癉湯6周,檢查空腹血糖6.92mmol/L,餐後2h血糖10.48mmol/L。糖化血紅蛋白6.92%。血脂總膽固醇5.1mmol/L,甘油三脂1.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1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16mmol/L。血液流變學全血粘度高切4.29,低切8.58,還原高切7.98,還原低切21.01,血漿比黏度1.30,纖維蛋白原2.91。空腹血漿胰島素濃度6.92μU/ml,胰島素敏感指數-4.11。獲得臨床顯效。停藥後隨訪半年未復發。
本病例以口渴多飲、多尿、多食易飢,伴外陰部瘙癢、視物模糊為主症,兼見腰膝酸軟,怕熱多汗等症。故口渴多飲,多食,消瘦;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少腹,故外陰部瘙癢;肝開竅於目,肝經熱盛,肝陰不足,故視物模糊。證屬肝膽熱盛,溼熱下注為主,兼腎陰虛內熱,瘀血阻滯之證。治宜疏洩肝膽溼熱,滋養腎陰,化痰祛瘀。方用消癉湯。方證合拍,故能獲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取柴胡12克,黃芩6克,生地30克,山萸20克,山藥20克,天花粉20克,太子參20克,澤瀉12克,蒼朮18克,丹參30克,黃連6克,肉桂4克,淫羊藿18克,龍膽草6克,車前子9克,製作方法①洗淨;②自然晾乾或電加熱烘乾;③粉碎用120目的中藥粉碎機粉碎成極細末;④裝袋將藥末裝入一次性紙過濾袋,每袋重10g;⑤封口用塑料薄膜封口機先將紙過濾袋熱合封口,再將其套入塑膠袋再熱合封口。
用法一次1袋,一日2-3次,水泡當茶飲,連服兩月為一療程。
實施例2,取柴胡6克,黃芩14克,生地25克,山萸28克,山藥40克,天花粉15克,太子參30克,澤瀉6克,蒼朮10克,丹參15克,黃連4克,肉桂8克,淫羊藿25克,龍膽草10克,車前子15克,製作方法和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每份5克計算。
取柴胡18份,黃芩6份,生地40份,山萸25份,山藥40份,天花粉15份,太子參30份,澤瀉15份,蒼朮29份,丹參20份,黃連2份,肉桂3份,淫羊藿30份,龍膽草15份,車前子20份,製作方法和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每份1克計算稱取,柴胡6份,黃芩5份,生地6份,山萸6份,山藥6份,天花粉8份,太子參6份,澤瀉6份,蒼朮9份,丹參6份,黃連2份,肉桂2份,淫羊藿6份,龍膽草2份,車前子6份。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5,每份10克計算稱取,柴胡18份,黃芩15份,生地40份,山萸30份,山藥40份,天花粉33份,太子參33份,澤瀉15份,蒼朮30份,丹參33份,黃連12份,肉桂9份,淫羊藿30份,龍膽草15份,車前子20份。方法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
1.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是由下列重量比(份)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6~18份 黃 芩5~15份 生 地6~40份 山 萸6~30份山 藥6~40份 天花粉8~33份 太子參6~33份 澤 瀉6~15份蒼 術9~30份 丹 參6~33份 黃 連2~12份 肉 桂2~9份淫羊藿6~30份 龍膽草2~15份 車前子6~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是由下列重量比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8~15份 黃 芩8~10份 生 地10~20份 山 萸10~20份山 藥12~30份 天花粉9~30份 太子參10~30份 澤 瀉9~14份蒼 術12~24份 丹 參10~30份 黃 連3~9份肉 桂3~8份淫羊藿10~24份 龍膽草4~12份 車前子8~16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是由下列重量比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 胡12份 黃 芩6份 生 地30份 山 萸20份 山 藥20份天花粉20份 太子參20份 澤 瀉12份 蒼 術18份 丹 參30份黃 連6份 肉 桂4份 淫羊藿18份 龍膽草6份 車前子9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中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能夠改變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與糖、脂代謝紊亂的中藥製劑。由下列重量比的有效成分中藥原料製成,柴胡、黃芩、生地、山萸、山藥、天花粉、太子參、澤瀉、蒼朮、丹參、黃連、肉桂淫羊藿、龍膽草、車前子;本發明技術方案新穎合理,功效顯著,體現了從肝腎論治、從痰淤論治和調整陰陽的思想。在降糖的同時兼有調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胰島素抵抗和分泌缺陷的作用。不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且有調整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胰島素分泌水平或分泌缺陷、提高胰島素敏感指數的作用;經臨床試驗療效顯著,其臨床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分別達到48.5%與92.6%。優於對照組30%、78%,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1)。
文檔編號A61P3/00GK1899480SQ200610012978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21日
發明者張德貴, 賀建麗 申請人:張德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