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與流程
2023-12-05 02:30:51 1
本發明涉及電子輸注泵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對於電子輸注泵的技術領域中,其使用的安全要求非常高。同時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持續時間長,容易在病人移動、挪位等情況下造成輸液管被壓迫、彎折而造成輸液管堵塞,使得電子輸注泵無法正常輸液,影響病人的治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精確快速判斷電子輸注泵是否處於堵塞運行狀態的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設計的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它包括用於檢測電機內部的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的運放電路,所述的運放電路與控制單片機連接,控制單片機用於分析、判斷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是否異常,若異常則證明電子輸注泵堵塞。
所述的運放電路為:電機m1的一端與電源vdd連接,另一端與三極體q1連接,且在電機m1的兩端並聯有二極體d1,三極體q1的另一端埠分別連接電阻r5和運算放大器的3號埠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接地;三極體q1的另一端埠分別連接電阻r3、電阻r4,電阻r3的另一端與單片機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運算放大器的2號埠連接有電阻r2、電阻r1,電阻r2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1的另一端與運算放大器的1號埠、5號埠連接;運算放大器的4號埠接地,運算放大器的8號埠接電源vdd,運算放大器的6號埠、7號埠均與電阻r12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連接電容c3,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至單片機。
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運算放大器檢測電機內部的電流或電壓,將電機的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實時轉換處理成相應的信號輸送至單片機,通過單片機的處理和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即當前電機是否處於堵塞運行狀態。從而對於電子輸注泵是否被堵塞能進行快速精確的判斷,其利用電子輸注泵工作狀態中,輸液管堵塞後輸液管內部的壓力增大,從而使得電機轉動過程中所承受的扭力更大,最終造成電機內部的電流、電壓發生變化,
本技術:
實時檢測電流或電壓信號,當其發生變化時,單片機則直接判定輸液管被堵塞,或者當電流信號、電壓信號發生變化時,單片機分析該變化是否與事先暫存在單片機內的電機堵塞運行狀態的電流信號、電壓信號相似,若相似則判定輸液管堵塞。當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般採用一旦檢測到電壓信號或電流信號發生異常,則判定堵塞,單片機控制報警器發出警報,確保安全。
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方法,通過檢測電機中的電流或者電壓,並利用單片機分析、判斷電機處於堵塞運行狀態還是非堵塞運行狀態。
本發明所得到的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其通過電流信號、電壓信號的實時監測,當其發生異常即可判斷其輸液管被堵塞,精確程度高,反應快速,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描述的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它包括用於檢測電機內部的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的運放電路,所述的運放電路與控制單片機連接,控制單片機用於分析、判斷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是否異常,若異常則證明電子輸注泵堵塞。
所述的運放電路為:電機m1的一端與電源vdd連接,另一端與三極體q1連接,且在電機m1的兩端並聯有二極體d1,三極體q1的另一端埠分別連接電阻r5和運算放大器的3號埠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接地;三極體q1的另一端埠分別連接電阻r3、電阻r4,電阻r3的另一端與單片機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運算放大器的2號埠連接有電阻r2、電阻r1,電阻r2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1的另一端與運算放大器的1號埠、5號埠連接;運算放大器的4號埠接地,運算放大器的8號埠接電源vdd,運算放大器的6號埠、7號埠均與電阻r12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連接電容c3,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至單片機。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描述的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方法,通過檢測電機中的電流,並利用單片機分析、判斷電機處於堵塞運行狀態還是非堵塞運行狀態。具體手段是通過運放電路實時檢測電機中電流信號,然後通過單片機進行分析,若存在異常,則立刻判定為堵塞。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電子輸注泵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它包括用於檢測電機內部的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的運放電路,所述的運放電路與控制單片機連接,控制單片機用於分析、判斷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是否異常,若異常則證明電子輸注泵堵塞。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方法,通過檢測電機中的電流或者電壓,並利用單片機分析、判斷電機處於堵塞運行狀態還是非堵塞運行狀態。本發明所得到的一種電子輸注泵的堵塞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其通過電流信號、電壓信號的實時監測,當其發生異常即可判斷其輸液管被堵塞,精確程度高,反應快速,安全可靠。
技術研發人員:胡菲菲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桐鄉昊屹電子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29
技術公布日: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