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魯迅先生作文【精選】
2024-11-14 12:23:11
篇一:
偉大—這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第一印象。因為他日夜為改變民族的命運而忙碌著。身體瘦弱的他卻是文學上的巨人。魯迅先生幽默,且不乏親切。在我看來,他是平凡而偉大的人!
魯迅先生去世的時候,終年才55歲,卻寫出了無數經久不衰的作品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被譯成了外文廣為流傳。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魯迅先生卻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
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時,意識到華人「華人的病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理上。」於是他決定拿起筆,通過自己的文章來呼籲所有的華人,所以有的人說:「魯迅先生的筆是同黑暗作鬥爭最厲害的武器。」
魯迅先生那愛讀書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去學習。人們把魯迅先生譽為「民族魂」,原因是魯迅先生或者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他給人民當牛做馬,卻毫不驕傲,更不曾騎在人民的頭上高呼:「啊!我多麼的偉大!」所以,群眾們把他舉得很高,很高。
魯迅先生也從不突出自己的地位,賣弄自己的知識。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們給他的榮譽和讚賞。
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篇二:
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人民忘不了他,全中國忘不了他,他的名字就叫:魯迅
魯迅先生為了中國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惜一切代價使人們過上有知識的生活。他一次又一次的忘記自己的病痛,半夜三更地趕文章,他的心中,人民永遠都是站在第一位。
他冒著生命危險翻譯外國的革命文章,為的不是錢,而是為了獲得人民群眾的心,人民的支持。在群眾的眼裡,他就像黑暗裡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走向溫暖的陽光當中去。
他已經累得氣喘籲籲,卻又挺直著身子,大步地向前邁去,他被疲勞和病魔折磨的只剩下骨頭,但他不怕,樂觀地去面對它們。那飽經風霜的臉,那虛弱的瘦的不能再瘦的身體,可他仍不放棄,面對黑暗,面對現實,面對敵人!他都不會舉起那顯眼的白旗,舉起雙舉的手!因為他的心裡有人民,人民的心裡有他,因為他就是人民的希望!
他總是那麼慈祥,那麼充滿了風趣。給人一種親如父親的感覺,他總是帶著微笑,向每一個人給予關愛、幫助。也許,我們並不能明白他所堅信的理念,他文筆中所蘊含的是多少種怨訴,多少種痛苦。雖然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在人民的眼中,他比誰都重要,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人民的心中永遠忘不了他,他的精神永遠在人們的心中發芽。
他瘦,因為他經受了太多的困難,經受了太多的風吹雨打。他為國為民,因為他是中國的一員,是祖國的孩子。他冒著生命危險譯書,是因為他想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如今,他不行了,但他仍忘不了人民,但是死神還是奪走了這位中國偉人的寶貴生命。
他為了我們,為了全中,不管經歷了怎樣的風霜,他總能挺到那一端……
此時我的耳邊又想起了那一句話: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的人,人民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篇三:
我一直不敢談及魯迅先生,因為那深入骨髓與血液的敬畏,因為慚愧於自己內心的荒涼和粗糙。但讀了他的諸多文章,又不得不令我想談談他。於是,我要寫寫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是謂此文緣起。
初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在上小學時學他寫的《三味書屋》一文,他的「時時早,事事早」,已根深蒂固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再後來,學了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一系列文章之後,更加深了對他的理解。
再後來,讀了他的《朝花夕拾》《吶喊》《彷徨》《野草》,讓我感受深刻的,是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讀完之後,總有一種憂鬱,憤懣的心情和一籌莫展的情懷。
他的憂國憂民之心,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讓我發自心底的佩服。不管身處何地,都不忘忠心報國。他棄醫從文,想用文章喚醒中國人,可當時腐敗的中國,已完全麻木,誰還會從他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一絲絲愛國的氣息呢?
蕭邦曾說:「愛祖國高於一切!」這句話充分印證在了魯迅先生身上,在他的字典中,「愛國」是頭等重要之事,先把這件事做好,再考慮其它的事也不遲。
最終,在五十多歲時,因終日積慮而得了不治之症,與世長辭了。從他的文章中,總能讀出一些飽經風霜,看透世俗的味道,但也不乏抱有一絲希望,儘管是如此渺茫,儘管很難實現。
我讀《朝花夕拾》的時候,便這樣想過:那裡是寫著先生的成長史的,從少年到青年,重要的片斷,差不多都留在了那裡,然而他卻未寫那些慘烈的生活,如故土的灰色,雖筆下不乏沉重的影子,但依稀可以感到先生對鄉俗中野性的力量的依戀。
但也絲毫沒有放棄他那沉悶的風格,魯迅先生打量舊我的時候,好像也有一點無奈,但他坦然直視自我,不乏也看看其中之「美」:長媽媽的憨態,藤野的慈悲,範愛農的耿介,都是人間少有的閃光。長夜漫漫,在冷冷的人世間上,假使僅存有這微茫的光點,那也是一種幸福了。而現代社會,無法說,也不知從何說起。
魯迅先生對經歷過的生活,是持一種超然的,反諷的目光,有時雖說記得都是一些瑣碎之事,並無宏大存在,但我卻窺見出了諸種切實的東西,雖說年少時的歡樂中還夾雜著絲絲隱痛,但即便存有痛感,也彌散了多半吧!這畢竟不如中年時的傷痛打擊大,先生的傲骨之中透著一骨剛毅之氣,有著人本的魅力。
心中的魯迅先生,大抵就如上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