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調行距和列距的手推式簡易播種機的製作方法
2024-04-10 21:10:0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具體涉及一種可調行距和列距的手推式播種機。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播種工作已經由機械替代人手操作。市面上常賣的是發動機配套的大型播種機,但是具有價格高,而且農戶保護意識不強,常常損壞,導致有維修成本高等問題。採用簡易的播種機具有價格地、性價比高、結構簡單、容易修復等優勢。經檢索,也有簡易的播種機的公開專利,如公開號為CN201349401的專利,公開了一種簡易的手推播種機,該專利公開的機構包括:手推柄、用於行走的播種輪、播種輪軸、用於容納種子的播種盒、用於帶出播種盒中的種子的播種輥,播種輪軸和播種輥之間通過變速輪組件連接。但是該結構的的缺點是,播種輥的長度不可調節,播種輥中用於撒落種子下凹槽之間的列距不可調節,不同作物的播種密度要求不同,因此,該結構的播種機適用性不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播種機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調節行距和列距的手推式簡易播種機,農戶可根據種植的需求自行調節播種的密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調行距和列距的手推式簡易播種機,包括架體、手柄、種子槽、播種輥筒、輥軸、行走輪、行走輪軸、以及傳動組件;所述輥軸通過軸承安裝在架體上且可相對架體轉動;所述播種輥筒是套裝在輥軸上的且可隨輥軸同步轉動;所述種子槽安裝在架體上且位於播種輥筒的上方,所述種子槽的開口向下,所述播種輥筒的表面抵在種子槽的開口處;所述行走輪安裝在所述行走輪軸上,且行走輪軸可隨行走輪同步轉動;所述傳動組件連接在行走輪軸和輥軸之間;所述手柄安裝在架體上;特別地:所述播種輥筒是由若干個輥環組成的;所述全部或部分輥環的表面周向地形成有陣列排布的用於承載種子的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種子放在種子槽中,播種輥筒抵在種子槽的開口處,播種輥筒不轉動是種子不會掉落。播種時推動手柄,使行走輪在土地上滾動,同時帶動行走輪軸轉動,行走輪軸通過傳動組件帶動輥軸轉動,輥軸轉動則帶動播種輥筒轉動;輥環經過種子槽時在重力作用下,種子掉落輥環表面的凹槽中,輥環繼續轉動當承載有種子的凹槽轉動開口向下時,種子自動掉落到土地中即可。
傳統的播種輥筒為長條狀一體成型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若干個輥環依次套裝在輥軸上形成長條狀的播種輥筒,可根據實際使用的需要設置播種輥筒的長度。當需要增加播種的列距時,可在相鄰兩個表面帶有凹槽的輥環之間增加表面沒有凹槽的輥環,則可增加播種輥筒表面的凹槽的間距。
優選地,所述輥軸為方形管,所述輥環的中部設置與輥軸匹配的方形孔。
優選地,所述輥環的寬度為1~5cm;輥環表面的凹槽的孔徑為0.1~1cm;輥環的表面,相鄰兩個凹槽之間的間距為2~6cm。輥環的寬度、其表面凹槽的孔徑及間距可製備成不同的尺寸,實際使用時可更換不同尺寸的輥環。常用的輥軸長度為70cm,也可以通過配套不同尺寸的輥環,實現不同列距的播種需要。
進一步地,為方便在不同更換輥環的情況下調節播種行距,所述傳動組件優選為變速傳動件。傳動組件的結構包括:第一變速輪、第二變速輪和傳動皮帶;所述第一變速輪和第二變速輪均為由若干個不同直徑的皮帶輪疊加成錐狀結構而組成的;所述第一變速輪連接在行走輪軸的一端,所述第二變速輪連接在輥軸的一端;所述第一變速輪和第二變速輪互相平行,第一變速輪的錐尖部和第二變速輪的錐尖部相向設置;所述傳動皮帶裝在第一變速輪和第二變速輪之間。通過調節傳動皮帶分別與第一變速輪和第二變速輪上不同直接的皮帶輪互相對應時,即可調節行走輪軸與輥軸的傳動速度,亦即可調節播種輥筒的轉速,即可調節播種的行距。
進一步地,為了防止種子從播種輥筒與種子槽相接的縫隙處撒落,所述種子槽的開口處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緣下方還設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墊優選為還軟膠或海綿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播種機具有可根據實際調節播種行距和播種列距的優勢,以滿足不同作物對生長列距的生長要求,性價比高。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播種機的立體圖;
圖2為實施例1的播種機的局部結構分解圖;
圖3為實施例1的播種機的播種輥筒部分分解圖;
圖4為實施例1的播種機的第一輥環剖面圖;
圖5為實施例2的播種機的播種輥筒局部結構分解圖;
圖6為實施例2的播種機的第二輥環剖面圖;
附圖標記:1-架體;2-手柄;3-種子槽;4-播種輥筒;41-第一輥環;411-凹槽;42-第二輥環;5-輥軸;6-行走輪;7-行走輪軸;8-變速傳動組件;81-第一變速輪;82-第二變速輪;83-傳動皮帶;9-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一種可調行距和列距的手推式簡易播種機,架體1、手柄2、種子槽3、播種輥筒4、輥軸5、行走輪6、行走輪軸7、以及變速傳動組件8。
如圖2和圖3,輥軸5是通過軸承安裝在架體1上且可相對架體1轉動,輥軸5為PVC方形條狀管。播種輥筒4是由若干個第一輥環41疊加套設在輥軸5上形成的,第一輥環41中設有與輥軸5匹配的方形孔,因此播種輥筒4是可隨輥軸5同步轉動的。本實施例的第一輥環41的寬度為2cm,表面周向地形成有陣列排布的用於承載種子的凹槽411,相鄰的凹槽411之間的間距為2cm,凹槽411的孔徑為0.25cm。
種子槽3也安裝在架體1上且位於播種輥筒4的上方,種子槽3的開口向下,播種輥筒4的表面抵在種子槽3的開口處。種子槽3的開口處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緣下方還設有密封墊9。
行走輪6安裝在所述行走輪軸7上,且行走輪軸7可隨行走輪6同步轉動。
手柄2也是安裝在架體1上的,用於推動行走輪6著地轉動。
如圖2,變速傳動組件8是連接在行走輪軸7和輥軸5之間的。變速傳動組件8包括第一變速輪81、第二變速輪82和傳動皮帶83。第一變速輪81和第二變速輪82均為由若干個不同直徑的皮帶輪疊加成錐狀結構而組成的。第一變速輪81連接在行走輪軸7的一端,第二變速輪82連接在輥軸5的一端;第一變速輪81的錐尖部朝外,第二變速輪82的錐尖部朝內,第一變速輪81和第二變速輪82互相平行相向設置;傳動皮帶83裝在第一變速輪81和第二變速輪82之間。傳動皮帶83安裝在外側,即與第一變速輪81配合的皮帶輪直徑小於與第二變速輪82配合的皮帶輪直徑時,播種輥筒4的轉速慢,播種行距大;傳動皮帶83安裝在內側,即與第一變速輪81配合的皮帶輪直徑大於與第二變速輪82配合的皮帶輪直徑時,播種輥筒4的轉速塊,播種行距小。
實施例2
如圖5和圖6,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播種輥筒4是由若干個第一輥環41與若干個第二輥環42互相間隔設置而組成的;第二輥環42的表面為光滑弧形面,沒有承載種子的凹槽;第二輥環42和第一輥環41的外徑相同。即要調節播種的列距時,可以在第一輥環41之間設置第二輥環42,使播種用的凹槽411的列距增大。
基於以上原理,實施例的第一輥環和/或第二輥環的寬度、其表面凹槽的孔徑及間距可製備成不同的尺寸;也可以通過更換不同尺寸的輥環,調節播種列距。優選的尺寸取值範圍為:輥環的寬度為1~5cm;輥環表面的凹槽的孔徑為0.1~1cm;輥環的表面相鄰兩個凹槽之間的間距為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