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排汙的T型三通球閥的製作方法
2024-02-27 00:10:15 1

本發明涉及了一種球閥,尤其是涉及一種帶排汙的t型三通球閥。
技術背景
t型三通球閥用於管路中介質的分流、合流及流向的切換。當三通球閥用於流量調節與流量分配時,通常要求不改變進口通道的流量,通過三通球閥開度的調節和改變,來分配兩個出口通道的流量。但是普通的三通球閥在進行兩個出口通道的流量調節時,由於球體的遮擋,會導致三通球閥的進口通道的流道面積也發生很大的改變如圖1所示,因此,常規的三通球閥無法適用於系統的流量調節與分配。球閥關閉時,閥腔及管路內會存在殘留液體。當管路輸送的是腐蝕性液體時,殘留液體的存留會加劇球閥的腐蝕。
因此研製出能在閥門調節時實現保持閥體進水通道的流通面積和流量不變,並且能夠及時排出閥腔及管路廢液的三通球閥顯得十分重要,現有技術中缺少類似功能的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
背景技術:
中現有球閥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了一種帶排汙的t型三通球閥。本發明的三通球閥可流量調節與流量分配,可在調節時實現保持閥體進水通道的流通面積和流量不變,並且能夠及時排出閥腔廢液的三通球閥,延長三通球閥的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包括左閥體、右閥體、閥芯和排汙球閥,閥體兩端開口形成一個進口流道,右閥體四周設有連接埠、密封端、第一出口流道和第二出口流道,右閥體底部開有排汙流道,左閥體一端固定連接到右閥體的連接埠,使得左閥體和右閥體相固定連接形成具有一個閥腔以及與閥腔相通的三個流道和一個密封端的閥體結構;閥腔內設有非完整球形的閥芯,閥芯上端連接有用於帶動閥芯旋轉的大閥杆;排汙流道位於閥芯正下方,排汙流道內設有排汙球閥,閥芯下端與排汙球閥連接。
所述的閥芯主要由四分之一球殼和排汙管構成,四分之一球殼的寬度均大於進口流道、第一出口流道和第二出口流道的直徑,排汙管固定連接在四分之一球殼底部並豎直安裝,排汙管下端經第四密封圈和排汙球閥的上端入口連接,排汙球閥的下端出口經第五密封圈與右閥體排汙流道處的端壁連接;排汙管的管孔為排汙孔,排汙管側壁開有與閥腔相通的排汙槽,排汙孔和排汙槽共同組成排汙流道;排汙球閥側部與小閥杆連接,小閥杆一端穿過右閥體底部的安裝孔後與排汙球閥側部連接,右閥體底部的安裝孔和小閥杆之間連接有填料壓蓋螺母,並設有填料,通過填料壓蓋螺母將小閥杆壓緊密封到安裝孔。
所述四分之一球殼頂端開有方形凹槽,大閥杆下端插入到方形凹槽內,使得大閥杆旋轉帶動四分之一球殼旋轉。
所述的大閥杆下端穿過右閥體頂部的安裝孔後與閥芯上端連接,右閥體頂部的安裝孔和大閥杆之間連接有填料壓蓋螺母,並設有填料,通過填料壓蓋螺母將大閥杆壓緊密封到安裝孔;
所述進口流道、第一出口流道和第二出口流道在朝向閥芯的埠處分別設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閥芯分別經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與進口流道、第一出口流道和第二出口流道的埠密封連接。
所述的排汙管與閥芯一體成型。
所述的排汙管外徑與排汙流道相同且其一部分在排汙流道內,排汙管內排汙孔直徑與排汙球閥內流道直徑相同。
所述閥芯與閥體之間設有分別位於進口流道側和第一、第二出口流道側的密封圈,密封圈與所述閥芯形成密封副。
針對如圖1所示的普通的三通球閥分流、合流及流向切換功能,考慮到如圖1所示的普通三通球閥用於調節兩個出口通道的流量時,由於進口通道受到球體的遮擋而導致進口通道流量改變,進而影響管道輸送的穩定性。以及三通閥門在關閉時,閥腔和管路中的殘留液體會加重對閥門和管路的腐蝕。
本發明旨在通過削減三通球閥閥芯的密封面面積和閥芯的體積以及密封原理,使三通球閥在控制、調節出口流量分配的過程中不會因球體的遮擋而導致三通球閥的進口流道的流道面積發生改變,從而保證了管道輸送的穩定性。通過排出閥腔和管道內的殘留液體,減輕對閥門和管路的腐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相比普通三通球閥,本發明的三通球閥調節流量與分配流量時不改變進口流道流量,閥門關閉時閥腔殘留液體不會會對閥門造成破壞。
本發明充分利用閥芯的特殊結構,使三通球閥在通過旋轉改變球體的開啟角度來控制及調節閥體出口流道的流通面積和流量分配的過程中不會因球體的遮擋而導致三通球閥的進口流道的流道面積也發生很大的改變。三通球閥關閉時可打開排汙球閥可將閥腔及管路中的廢液和雜質排出。
本發明主要用於使三通球閥在調節時實現保持閥體進水通道的流通面積和流量不變。當管路輸送腐蝕性液體時,打開排汙球閥閥門可排出閥腔及管路的殘留廢液和雜質,減少對閥芯的破壞。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普通三通球閥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左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全開條件下俯視圖;
圖5為本發明的流道ⅲ-流道ⅰ相通條件下俯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流道ⅲ-流道ⅱ相通條件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的全關條件下俯視圖;
圖8為本發明的閥芯三維圖;
圖9為右閥體三維圖。
圖中包括:1.小壓蓋螺母、2.小閥杆、3.填料、4.排汙槽、5.右閥體、6.扳手、7.大閥杆、8.壓蓋、9.填料、10.第二密封圈、11.閥芯、12.排汙孔、13.排汙管、14.第四密封圈、15.排汙球閥、16.第五密封圈、17.左閥體、18.第三密封圈、19.第一密封圈、ⅰ.第一出口流道、ⅱ.第二出口流道、ⅲ.進口流道、ⅳ排汙流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左閥體17、右閥體5、閥芯11和排汙球閥15,左閥體17兩端開口形成一個進口流道ⅲ,如圖9所示,右閥體5四周設有連接埠、密封端、第一出口流道ⅰ和第二出口流道ⅱ,右閥體5底部開有排汙流道ⅳ,左閥體17一端固定連接到右閥體5的連接埠,使得左閥體17和右閥體5相固定連接形成具有一個閥腔以及與閥腔相通的三個流道和一個密封端的閥體結構,四個流道交匯於閥腔,進口流道ⅲ與第一出口流道ⅰ同軸布置並與第二出口流道ⅱ垂直,第二出口流道ⅱ和密封端同軸布置,排汙流道ⅳ沿重力方向布置;
進口流道ⅲ、第一出口流道ⅰ和第二出口流道ⅱ在朝向閥芯11的埠處分別設有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10和第三密封圈18,閥芯11分別經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10和第三密封圈18與進口流道ⅲ、第一出口流道ⅰ和第二出口流道ⅱ的埠密封連接。當三通球閥關閉時,閥芯密封面與第三密封圈18接觸形成密封;當三通球閥只有入口流道ⅲ與第一出口流道ⅰ相通時,閥芯密封面與第二密封圈10接觸形成密封;當三通球閥只有入口流道ⅲ與第二出口流道ⅱ相通時,閥芯密封面與第一密封圈19接觸形成密封。
閥芯11上端連接有用於帶動閥芯旋轉的大閥杆7;排汙流道ⅳ位於閥芯11正下方,排汙流道ⅳ內設有排汙球閥15,閥芯11下端與排汙球閥15連接。
如圖8所示,閥腔內設有非完整球形的閥芯11,閥芯11主要由四分之一球殼和排汙管13構成,四分之一球殼的寬度均大於進口流道ⅲ、第一出口流道ⅰ和第二出口流道ⅱ的直徑,排汙管13固定連接在四分之一球殼底部並豎直安裝,即排汙管13的軸線沿重力方向,排汙管13下端經第四密封圈14和排汙球閥15的上端入口連接,排汙球閥15的下端出口經第五密封圈16與右閥體5排汙流道ⅳ處的端壁連接;排汙管13的管孔為排汙孔12,排汙管13側壁開有與閥腔相通的排汙槽4,排汙孔12和排汙槽4共同組成排汙流道ⅳ。
排汙球閥15側部與小閥杆2連接,小閥杆2水平安裝在右閥體5底部的安裝孔中,小閥杆2一端穿過右閥體5底部的安裝孔後與排汙球閥15側部連接,右閥體5底部的安裝孔和小閥杆2之間連接有填料壓蓋螺母1,並設有填料3,通過填料壓蓋螺母8將小閥杆2壓緊密封到安裝孔。通過旋轉小閥杆2,即可完成排汙球閥15的啟閉。
四分之一球殼頂端開有方形凹槽,大閥杆7下端插入到方形凹槽內,使得大閥杆7旋轉帶動四分之一球殼旋轉。
大閥杆7上端與旋轉扳手6連接,大閥杆7下端穿過右閥體5頂部的安裝孔後與閥芯11上端連接,右閥體5頂部的安裝孔和大閥杆7之間連接有填料壓蓋螺母8,並設有填料9,通過填料壓蓋螺母8將大閥杆7壓緊密封到安裝孔。通過旋轉大閥杆7,即可完成閥芯11的啟閉和三通狀態位置。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如下:
通過旋轉扳手6可帶動閥芯11旋轉,即可完成三通閥門的啟閉和流量調節與流量分配,並且進口流道ⅲ流通面積不會發生改變。
當三通球閥只有進口流道ⅲ與第一出口流道ⅰ和第二出口流道ⅱ均相通時,如圖4所示,閥芯位於右閥體5的密封端處。
當三通球閥只有進口流道ⅲ與第一出口流道ⅰ相通時,如圖5所示,閥芯密封面與密封圈10接觸形成密封。
當三通球閥只有進口流道ⅲ與第二出口流道ⅱ相通時,如圖6所示,閥芯密封面與密封圈19接觸形成密封。
當三通球閥關閉時,如圖7所示,閥芯11密封面與密封圈18接觸形成密封,進口流道ⅲ不流通,球閥不工作。
若在某工程中需要將第二出口流道ⅱ變更為入口流道,進口流道ⅲ變更為出口流道時,本三通球閥仍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當三通閥門關閉時,通過轉動小閥杆2,即可打開排汙球閥15,此時閥腔和管路中的殘留液體通過排汙孔12和排汙槽4經排汙球閥15排出,起到保護作用。
由此,本發明的三通球閥可在進行流量調節與分配時保持閥體進水通道的流通面積進而能保持進水通道流量不變,在閥門關閉時可通過閥體下方的排汙球閥可將閥腔及管路內的殘留液體排出,在輸送腐蝕性液體時能有效保護閥門,減少腐蝕性液體對閥門的腐蝕,延長了球閥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