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再創佳績?Win 10還需再放幾個大招
2024-01-30 13:11:16
泡泡網筆記本頻道1月6日 距離Windows 10第一代技術預覽版發布已經過去三個月有餘了,本月下旬(1月21日)微軟將再次舉行發布會,發布Windows 10的消費者預覽版,屆時肯定還會有更多消息放出,比如IE12、移動版Windows 10、全新的Cortana(小娜)、更多的使用模式等等。那麼回歸了開始菜單的Windows 10,在經歷了如Vista一般失敗的Windows 8/8.1之後,能為微軟再創佳績嗎?在Windows 7依然佔據50%以上份額的今天,Windows 10想有點成績,恐怕還得發幾個大招吧。
作業系統首先是一個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其中使用價值決定了它能帶給我們怎樣的使用體驗,而價值決定了價格,這也是我們作為消費者最關心以及是否選擇它的兩個重要因素。而這兩者表現在作業系統這個具體的產品上,就是更新、兼容性和升級成本,其中更新決定了它將帶來哪種新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環境,這點在微軟已經發布的預覽版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絕大部分;兼容性包括軟體的向下兼容以及消費者是否習慣;而升級成本則包括微軟官方的升級價格和重新部署使用環境以及再培訓的人力和時間成本。Windows 10能否取代Windows 7,成為新一代成功的作業系統,也是由這幾點所決定的。
擴展閱讀 :
Windows 7戰勝Windows XP
不知道電腦前的你是否使用過經典的Windows 98和Windows XP,如果是的話,我們可以一起回想一下當時迫使我們將Windows XP升級為Windows 7的原因是什麼。不可否認,Windows 7確實比Windows XP更炫麗時尚了一些,但真正讓我們不得不使用Windows 7的原因還是Directx 10/11的支持以及對更多內存等系統資源的識別和管理。當然,如果具體較真起來,就更複雜了,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辦法讓Windows XP支持Directx 10;Windows XP 64位版本也可以支持更多的內存,但軟體對64位XP的兼容性不太好等等。
歸根結底,Windows 7是在沒有大量改變我們使用習慣的同時,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用類似於溫水煮青蛙(雖然這個原理是不科學的)的方式,經過3年的努力,獲得了絕大部分硬體廠商(主要是預裝)和商業消費型軟體/遊戲開發商的支持,兼容了大部分的常用軟體,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然後迫使我們大部分個體消費者升級。
微軟推出Windows 8用以實現跨平臺的整體構想是好的,但問題就出在它一個開始按鈕的缺失顛覆性的改變了我們的日常使用習慣,並且沒有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以及足夠誘人的升級價格。
關於微軟之前的作業系統我們就簡單介紹這麼幾句,大家對這些肯定都有著自己的更多更詳細的看法和見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下微軟為了Windows 10可能會發哪些大招。
Directx 12拋棄Windows 7
一些讓Windows 7成功的招數雖然老套,但足夠有用,所以微軟必然會繼續使用,比如Directx 12,很明顯,微軟不會良心發現地讓Directx 12支持Windows 7。
Directx 10/11確實帶來了比Directx 9更好的畫質,這點我們已經深有體會,Directx 12肯定也會有所進步,但是否能如微軟介紹的那麼優秀,大幅提升遊戲性能和降低功耗並且增加對多核心的優化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畢竟還沒有真正基於Directx 12的遊戲出現,但不支持Windows 7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相比於企業級用戶來說,個人消費者升級新版作業系統的成本和風險是相對較低的,而且遊戲愛好者在個人消費者中佔據了相當一部分的比例,所以微軟如果想大力推廣Windows 10,除了要大力宣傳Directx 12的優勢(更好的畫質,更好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並且鼓勵遊戲廠商開發基於Directx 12的遊戲之外,還要將Directx 12的支持僅限於Win 8/8.1和Windows 10上。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在Windows 7佔據50%份額以上的今天,遊戲廠商憑什麼放棄原有API(Directx 10/11)轉向基於Directx 12開發呢。雖然微軟聲稱Directx 12提供的API讓開發更加高效,並且允許遊戲開發者擁有更好的控制力,NVIDIA和AMD也聲稱自己的顯卡可以很好的支持Directx 12,但是採用新的API進行開發不可避免的要增加成本和風險(包括開發風險和銷售風險)。這種情況下,就只有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遊戲開發商在不去除對Directx 10/11的支持的同時增加對Directx 12的支持(現在的遊戲依然支持Directx 9),由微軟對增加的這部分的成本進行補貼。
當然這種在Directx上給Windows 7斷奶的做法未必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當時Directx 10/11不支持Win XP就曾經造就過Directx 9一時的火爆。
增加兼容性 會不會出現一個Windows 7 Mode呢?
和新Directx類似,Windows 10一定還會推出一些其他的新特性,但是這種新特性體驗一定要建立在對舊版本Windows下軟體的良好兼容性上,這樣才能保證人們工作平臺以及數據遷移的風險降到最低。這一點也是企業級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多專業性很強的軟體依然還在僅支持Windows XP,這也是為什麼Windows 7中還專門出現了XP Mode。
新的作業系統意味著新特性、新API,這與前面我們介紹的基於Directx 12開發遊戲非常相像,但普通的應用軟體開發商多如牛毛,在Windows 10沒有佔領足夠多的市場份額之前,一些較小的軟體開發商是肯定不會參與進來的,微軟也不太可能為每個軟體開發商進行補貼,不過在免費提供API標準文檔的基礎上附加一些免費的培訓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Windows 10必然要為舊的作業系統下的軟體版本提供足夠好的兼容性來保證人們在軟體的使用體驗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Windows 10中會不會再出現一個Windows 7Mode呢?
除軟體兼容性之外,還有對小尺寸高分屏的兼容,很明顯,Windows目前在這方面還有待改進,我們非常享受高分屏帶來的畫質上的細膩,但是同時卻要飽受小文字、小圖標的折磨,雖然在調節縮放比例之後這個情況會有所緩解,但縮放後又產生了難以忍受的模糊效果。這一點固然有軟體開發商的考慮不足,但作為更底層存在的作業系統很明顯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筆者猜測:普通應用軟體中的字體大小應該是以像素為單位設置成了固定值,所以會出現100%正常縮放比例下太小而改變縮放比例後太模糊的現象,如果將字體大小設定值單位更改為可調節的字號標準,而作業系統根據軟體提供的字號來展示相應的大小或許有可能解決類似問題。
為多平臺交互提供一個優秀的生態環境
在多平臺統一這個方面,蘋果的Mac OS X已經做了,Linux也有意通過Ubuntu手機作業系統來實現這個想法,微軟則是希望通過多平臺使用同樣的作業系統來實現。因為作業系統的同一性,在不同平臺上的使用環境在幾類作業系統是最為相似的,但是因為前期對智能設備重視不足,導致微軟在智能設備領域目前仍然處於落後的狀態。如果微軟能夠在智能設備繼續發力,打造出一個被人們所需要的、優秀的、起碼不亞於其他作業系統平臺太多的多平臺協同使用的生態環境,那麼它就能憑藉其在PC作業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對新系統的推行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價格越低越好 最好免費升級
雖然觸控螢幕和小尺寸高分屏的普及讓我們的PC生活產生了一些改變,但大體上目前Win 7在適配當下PC硬體配置上還沒有出現之前Win XP所表現出的明顯的不足,而我們也已經養成了一個確定的PC使用習慣,如果微軟不提供一個足夠有誘惑力的升級價格(尤其是Win 7升級Windows 10),在大部分消費者對新PC需求下滑的今天,僅僅依靠為品牌機預裝來提高市場份額明顯是達不到微軟的預期效果的。
其他強制措施
直接在筆記本/品牌機上預裝最新的Windows 10作業系統這一老招,微軟也一定會繼續使用,並且很有可能進一步增加消費者自行安裝舊版本作業系統的難度,甚至不允許降級安裝(雖然這一點可能會遭到反壟斷起訴),這一點我們在一部分預裝了Windows 8的筆記本上安裝Windows 7的時候已經有所體會了(BIOS的Secure Boot限制打著更安全的旗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安裝其他作業系統增加了困難)。
擴展閱讀:
微軟規定,所有預裝Windows 8的廠商(即OEM廠商)都必須打開Secure Boot。因此,消費者購買一臺預裝Windows 8的臺式機或筆記本,想要在上面再安裝其他作業系統(包括以前版本的Windows)是不可能的,除非關閉Secure Boot,或者其他作業系統能夠通過Windows 8公鑰的認證。
寫在最後
PC的發展已經逐漸進入平穩期,到現在,依然是以控制、運算、傳輸、存儲為基礎的馮諾依曼計算機結構,除了速度的越來越快,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之外,對於我們普通用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輸入方式的改變和顯示方式的進化,依據這個標準我們可以大致將計算機的進化過程分為打孔紙帶輸入、文字界面鍵盤輸入、圖形界面鍵盤/滑鼠輸入到現在的屏幕觸控輸入,以及以後將會發生的全息投影下的3D觸控輸入。而在速度方面,只有遊戲愛好者和專業領域有一定的需求,對於絕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升級PC的需求正在逐步降低,對新系統的需要也隨著降低了。
因此,在傳統的PC領域,微軟想讓Windows 10在短時間內達到現在Windows 7的份額肯定是有些困難,此外,靠更新系統來賺錢的模式也需要有所轉變,而應該將眼光放到之後的計算機發展上,在這方面開源作業系統和軟體的盈利模式上有很多可以借鑑的地方,比如靠提供應用和技術服務盈利,否則,放再多大招也難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