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動移苗器的製作方法
2024-02-25 13:33:15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動移苗器,屬於小型農用工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作物苗期,因多種原因會造成缺株斷壟現象,為保證作物產量需要進行補苗移植,目前大都通過移苗器來完成移苗、補苗。移苗時需通過筒體在待補苗的地上挖出一個苗窩,然後通過筒體挖取一株苗木移植至預先挖好的苗窩中,完成移苗,在移苗過程中苗木的根系得到部分破環,且苗株的四周存在移苗形成的縫隙,必須將移來的土塊壓實、壓緊,與原處的土壤結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根系快速生長、恢復,提高成活率。目前的移苗器只有移栽功能,沒有壓緊土塊的功能,移苗成活率低,在農業生產使用中存在顯著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高效、省時、不傷根傷苗的手動移苗器。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手動移苗器,包括盛苗器、倒苗板、錘擊柱、連接杆和腳蹬,其特徵在於:錘擊柱的下端部連接有盛苗器,在盛苗器的內部設有倒苗板,倒苗板中空成圓環狀,連接杆連接在倒苗板的兩側且與盛苗器活絡連接,在連接杆的兩端設有腳蹬。
倒苗板成圓環狀,用於供苗穿過,且不傷害幼苗。
所述的盛苗器的側壁上設有兩對稱縱向長孔,連接杆的兩端分別置於兩長孔內。連接杆可以帶著倒苗板在盛苗器上縱向移動。
所述的盛苗器的外壁上長孔兩邊設置刻度。
所述的盛苗器包括器壁和插土板,插土板設置在器壁底端,插土板為半圓形,插土板數量為2、4或6個。
優選的,所述的盛苗器的器壁為圓臺形,器壁的上底面直徑比下底面直徑大1-2cm,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為5-25cm。設計成該形狀使成的坑的邊緣緊實,並且倒土時不費勁。
所述倒苗板橫向置於盛苗器內,倒苗板的直徑與盛苗器的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相同。
所述的插土板為具有彎曲度的半圓形,插土板的邊沿為半圓弧狀,插土板的彎曲度與盛苗器側壁的彎曲度相同。
優選的,所述的器壁為長方體形,該長方體的長為45-65cm,寬為15-25cm;
所述的倒苗板為長方形,倒苗板橫向置於盛苗器內。
盛苗器的下邊緣厚度遞減。盛苗器為鋼質結構,下邊緣呈薄刃狀,以方便盛苗器快速進入土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倒苗板可將苗株從筒體內推出,利用倒苗板將苗株自帶的土壤與原地土壤壓緊、壓實,避免形成縫隙,促使苗木根系快速生長、恢復,起到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目的。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土塊壓緊、壓實功能,有利於苗株根系的快速生長、 恢復,可顯著提高移苗成活率,具有顯著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手動移苗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手動移苗器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插土板與盛苗器的連接關係示意圖;
圖中:1、盛苗器,2、倒苗板,3、腳蹬,4、錘擊柱,5、長孔,6、連接杆7、插土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此。
實施例1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手動移苗器,包括盛苗器1、倒苗板2、錘擊柱4、連接杆6和腳蹬3,錘擊柱4的下端部連接有盛苗器1,在盛苗器1的內部設有倒苗板2,盛苗器1的側壁上設有兩對稱縱向長孔5,連接杆6貫穿倒苗板2,連接杆6的兩端分別置於盛苗器1的兩長孔內,連接杆6可以帶著倒苗板2在盛苗器上縱向移動。在連接杆6的兩端設有腳蹬3。盛苗器1的器壁為圓臺形,器壁的上底面直徑比下底面直徑大1cm,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為22cm,倒苗板2為圓形,倒苗板2橫向置於盛苗器1內,倒苗板2的直徑與盛苗器1的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相同,為22cm。盛苗器1的下邊緣厚度遞減。盛苗器1為鋼質結構,下邊緣呈薄刃狀,以方便盛苗器快速進入土層。如圖3所示,盛苗器1還可以為包括器壁和插土板7,器壁為圓臺形,器壁底端設置有插土板7;插土板7為具有彎曲度的半圓形;插土板7數量為2個。插土板7的邊沿為半圓弧狀,插土板的彎曲度與盛苗器側壁的彎曲度相同。
錘擊柱4為一焊接於盛苗器1外頂部中央的垂直鋼管,除直接給盛苗器1施加壓力外,還可通過錘擊柱4將壓力分散至整個盛苗器1頂面,使之均勻進入土層。
可根據培菌品種,直接打出直徑不同的培菌坑。
培菌品種為平菇、雞腿菇、灰樹花、白靈菇、靈芝等大型子實體的菌柱,使用盛苗器1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為22cm的形成坑器;
盛苗器1通過錘擊柱4受力後,進入土層,通過連接杆在長孔的位置掌握進入土層的深度,確認進入土層的深度為15釐米時,停止錘擊,通過觀察去掉底層厚約8釐米的的土壤,通過腳蹬3使倒苗板2受力後,將剩餘的表層土壤從盛苗器1內全部壓出,覆於培菌坑內,填滿菌柱周邊後,剩餘的土覆蓋菌柱表層厚約5釐米左右,稍踩實,隨後灌水即可。
實施例2:
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
盛苗器1器壁的下底面直徑為16cm的成坑器;
盛苗器1通過錘擊柱4受力後,進入土層,通過連接杆在長孔的位置掌握進入土層的深度,確認進入土層的深度為13釐米時,停止錘擊,通過觀察去掉底層厚約7釐米的的土壤,通過腳蹬3使倒苗板受力後,將剩餘的表層土壤從盛苗器1內全部倒出,覆於培菌坑內,填滿菌柱周邊後,剩餘的土覆蓋菌柱表層厚約4釐米左右,稍踩實,隨後灌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