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的製作方法
2024-02-24 13:31:15 1

本實用新型屬於液動換向閥、溢流閥、液壓系統集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
背景技術:
現有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通常由儲能器、液動換向閥、先導溢流閥、手動轉閥和壓力表組合而成。壓力油由液壓泵出口、再經液壓控制閥組的內部流道、最後進入工作油缸,由於局部壓力損失,壓力油自液壓泵出口到工作油缸進口會存在壓力差,產生一定的功率損失,進而使油液溫度升高。由於閥組外形結構空間、管道連接方式所限制,液動換向閥和先導溢流閥的不能安裝在同一水平,現有的液動換向閥和先導溢流閥的閥體是分開的,需要通過垂直型式的安裝板面連接固定,兩個閥體需要加工對應的斜孔和交叉孔,加上需要額外加工適配的安裝板面,不僅增加的加工製造的難度和成本,而且使得閥組總體外形尺寸相對較大,內部流道較長,延長了溢流響應時間,安裝板面還容易出現滲油現象,這些進而導致壓力損失較大,壓力油自陶瓷泥漿泵出口到工作油缸進口的壓力差在0.6MPa以上。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加工成本較高、壓力損失較大的技術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加工成本低、可大大減少壓力損失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
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包括:
一集成閥塊,所述集成閥塊內部設有一液動閥腔、一溢流閥腔和若干內部流道,所述集成閥塊上設有一進油口、一回油口和兩工作油口,所述液動閥腔的內壁設有臺階並通過所述內部流道分別與所述進油口、所述回油口和所述工作油口連通,所述溢流閥腔通過所述內部流道分別與所述進油口和所述回油口連通;
一液動換向閥組件,所述液動換向閥組件包括設於所述液動閥腔內的液動閥芯、固定於所述集成閥塊兩端的供蓋住所述液動閥芯的前閥蓋和後閥蓋、設於所述後閥蓋和所述液動閥芯之間的復位彈簧,所述液動閥芯設有臺階與所述液動閥腔內壁的臺階相對應,所述液動閥芯於所述液動閥腔內移動時可切換所述進油口與兩所述工作油口之間的通路以及所述回油口與兩所述工作油口之間的通路;以及
一設於所述集成閥塊一側的溢流閥組件,所述溢流閥組件包括一設於所述溢流閥腔內的溢流閥芯。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前閥蓋和所述後閥蓋設有供容納所述液動閥芯兩端的容腔,所述集成閥塊內、所述前閥蓋內和所述後閥蓋內還分別設有孔道將所述進油口分別與所述前閥蓋和所述後閥蓋的所述容腔連通;所述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還包括一設於所述集成閥塊一側的可切換所述進油口分別與所述前閥蓋和所述後閥蓋的所述容腔之間的通路的換向轉閥。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溢流閥組件還包括一與所述溢流閥芯連接的設於所述集成閥塊一側的調壓手柄。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進油口和所述回油口並排設於所述集成閥塊同一側,兩所述工作油口設於所述集成閥塊另一側。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其還包括一設於所述集成閥塊一側的供測定所述集成閥塊內部壓力的壓力表。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其還包括一設於所述集成閥塊一側的儲能器。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溢流閥組件為先導溢流閥或直動式溢流閥。
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集成閥塊為灰鑄鐵HT300鑄件,所述內部流道為翻砂流道。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採用集成式設計,所述集成閥塊內不僅設有液動閥腔,還設有溢流閥腔,將液動換向閥組件和溢流閥組件集成在同一閥塊中,所述集成閥塊既是液動換向閥體,也是溢流閥體,不再需要連接固定液動換向閥體和溢流閥體的安裝板面,同時避免分別加工兩個閥體和一些斜孔和交叉孔,大大降低了加工難度和成本。所述集成閥塊的進油口引入壓力油,出油口即可連接工作油缸,相比於現有的液壓閥組,內部油路長度較短,縮短了溢流閥響應時間,降低噪音,且沒有安裝板面的滲油現象,大大減少了壓力損失,壓力油進出閥組油口壓力損失在0.3MPa以下,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功率損失。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外觀更為緊湊,體積比原來縮小百分之二十左右,運輸和安裝更加方便,總體經濟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的仰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的俯視圖;
圖3為圖2中A-A面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其包括集成閥塊1、液動換向閥組件2、先導溢流閥組件3、壓力表4、儲能器5和換向轉閥6。
如圖2和3所示,集成閥塊1為灰鑄鐵HT300鑄件,內部設有柱狀的液動閥腔11和溢流閥腔12,底部並排設有進油口P和回油口T,頂部並排設有工作油口A和B。液動閥腔11的內壁設有臺階,並通過集成閥塊1內部的翻砂流道13分別與進油口P、回油口T以及工作油口A和B連通,溢流閥腔12同樣通過集成閥塊1內部的翻砂流道13分別與進油口P和回油口T連通,集成閥塊1內還設有與進油口P連通且通至集成閥塊1兩端的孔道14。較佳的,液動閥腔11的內壁用平面磨床保證粗糙度(Ra≤0.8)和平面度(0.01/100)的要求,液動閥腔11的軸向尺寸精度(公差≤0.08mm)和溢流閥腔12的軸向尺寸精度(公差≤0.05mm)由數控車床來保證,液動閥腔11和溢流閥腔12的孔徑尺寸精度(公差≤0.015mm)、圓柱度(公差≤0.01mm)和直線度(公差≤0.01mm)由研磨設備來保證。
液動換向閥組件2包括設於液動閥腔內的液動閥芯21、固定在集成閥塊兩端的前閥蓋22和後閥蓋23、以及設於液動閥芯21一端與後閥蓋23之間的復位彈簧24,其中液動閥芯21設有臺階與液動閥腔11內壁的臺階相對應,當液動閥芯21於液動閥腔11內移動時可切換進油口P與兩工作油口A和B之間通路以及回油口T與兩工作油口A和B之間通路。前閥蓋22和後閥蓋23設有供容納液動閥芯21兩端的容腔25,前閥蓋22和後閥蓋23內部分別設有孔道26對接集成閥塊1內孔道14,以此將進油口P分別與前閥蓋22和後閥蓋23的容腔25連通。
先導溢流組件3包括設於溢流閥腔12內的先導溢流閥芯31和固定在集成閥塊1一側與溢流閥芯連接的調壓手柄32。
壓力表開關4和儲能器5分別固設於集成閥塊1上並與調壓手柄32處於同一側。
換向轉閥6安裝在集成閥塊1的另一側,用於切換進油口P與通至兩端的孔道14之間的連通。
其中,液動換向閥組件2、先導溢流組件3、壓力表開關4、儲能器5和換向轉閥6均可使用市場現有的標準件。
工作過程原理
本實用新型的陶瓷泥漿泵液壓控制閥組採用集成式設計,集成閥塊1內不僅設有液動閥腔11,還設有溢流閥腔12,將液動換向閥組件2和溢流閥組件3集成在同一閥塊中,集成閥塊1既是液動換向閥體,也是溢流閥體。來自液壓泵的壓力油自集成閥塊1的進油口P進入,通過翻砂流道13同時分別進入液動閥腔11和溢流閥腔12,進入液動閥腔11的壓力油從工作油口A或B進入工作油缸。當內部壓力超過預設壓力時,壓力油可將溢流閥芯31推動從而壓力油可通過溢流閥腔12的出口和翻砂流道13溢出回流至回油口T,以此降低內部壓力,使內部壓力保持穩定。該過程壓力油始終在集成閥塊1內部流動,不用再像原有的閥組那樣需要先後流經液動換向閥和先導溢流閥兩個閥體。該閥組一方面內部油路較短,縮短了溢流閥響應時間,降低噪音,另一方面沒有安裝板面的滲油現象,大大減少了壓力損失。
油路切換時,可通過陶瓷機上移動的撥杆撥動換向轉閥6的手柄,切換進油口P與通至兩端的孔道14之間的連通,壓力油流經孔道14和孔道25進入前閥蓋22或後閥蓋23的容腔25,進而推動液動閥芯21向另一端移動,以此切換進油口P與工作油口A或B的連通,以及回油口T與工作油口B或A的連通。比如圖3中顯示的是進油口P與工作油口A連通,回油口T與工作油口B連通,那麼切換油路時,壓力油流經左端的孔道14和26進入前閥蓋22的容腔25中即液動閥腔11的前端,進而推動液動閥芯21向右端移動,液動閥芯21上的臺階隨之移動切斷進油口P和工作油口A以及回油口T和工作油口B的通路,同時使進油口P和工作油口B以及回油口T和工作油口A連通,至此油路切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