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自救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1-18 08:54:15 1
專利名稱:應急自救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救生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應急自救裝置。
背景技術:
由中國衛生部發表的數字顯示,中國每年有57000人溺水死亡,相當於每天有150 多人,溺水事故是一個世界性的嚴重問題。目前我們常看到的救生裝置是一種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製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形成一個大的圓圈,使人可以鑽進圓圈裡。上述的救生圈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很多的缺陷該救生圈體形過於龐大,人們在溺水時都是突發狀況,意想不到的,所以一般不會攜帶。同時,由於它的體積龐大,造價成本也會很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救生圈所存在的攜帶不便,成本高等問題,從而設計了
一種應急自救裝置。應急自救裝置,所述自救裝置包括複數個浮體、複數個連接體和一手柄,所述複數個浮體之間通過連接體依次連接形成一環狀,每個浮體內設有多層用於放置反應發泡膨脹物質的同心腔體,在浮體最內層安置有一用於刺破所有同心腔體的刺破裝置,所述破裝置通過連接繩穿過浮體之間的連接體依次相接,並與所述手柄相接。所述的浮體為球形。根據上述技術方案得到的本實用新型採用應急自救裝置來代替常見的救生圈,降低了製作成本。同時,外形設計為手環形,便於攜帶。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參見
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應急自救裝置包括浮體1、連接體2、和手柄3。浮體1和連接體2都採用天然乳膠材料,使得裝置更加結實。浮體1由4層腔體Ia和一刺破裝置Ib組成。這些腔體Ia為同心結構,並依次設置在浮體1內,每個腔體Ia內放有一種用於反應發泡膨脹物質,在使用時利用聚氨酯發泡原理,使得裝置在短時間內迅速發泡,產生浮力。參見圖2,為了使各層腔體Ia內的反應發泡膨脹物質能夠接觸,發生反應,在每個浮體1的最內層安置有一刺破裝置lb,該刺破裝置Ib的的頂端設置為尖端,使其可以刺破各個腔體la。同時,為了使所有的浮體1內的刺破裝置Ib能夠同時刺破腔體la,連接體2內設置一連接繩加,通過該連接繩加將四個刺破裝置Ib與手柄3進行連接,當拉動手柄3時, 將由連接繩加帶動所有的刺破裝置lb,繼而由刺破裝置Ib將相應的浮體1內的腔體Ia刺破。為了增加安全性,防止急救時繩子容易拉斷,連接繩採用魚線。為了方便人們的攜帶,將該裝置的外形設計為手環形,人們只需將其戴在手上就好使用了,既方便又安全。同時,為了使人們在溺水時能夠迅速反應,拉動手柄3,手環整體採用紫色,因為紫光穿透力強,在水中照射最遠,使人們能夠看到。根據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如下人們在下水時,將裝置佩戴在手上,當遇到危險時,用手拉動手柄3.從而牽動連接繩2a,使得連接繩加上的4個刺破裝置Ib順著連接繩加移動,使其穿破各個腔體la, 各腔體Ia內的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通過化學反應能夠迅速發泡,填充浮體1,使得浮體1 膨脹變大產生較大的浮力,從而使人們獲救。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1.應急自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自救裝置包括複數個浮體、複數個連接體和一手柄,所述複數個浮體之間通過連接體依次連接形成一環狀,每個浮體內設有多層用於放置反應發泡膨脹物質的同心腔體,在浮體最內層安置有一用於刺破所有同心腔體的刺破裝置,所述刺破裝置通過連接繩穿過浮體之間的連接體依次相接,並與所述手柄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急自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浮體為球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應急自救裝置,所述自救裝置包括複數個浮體、複數個連接體和一手柄,所述複數個浮體之間通過連接體依次連接形成一環狀,每個浮體內設有多層用於放置反應發泡膨脹物質的同心腔體,在浮體最內層安置有一用於刺破所有同心腔體的刺破裝置,所述刺破裝置通過連接繩穿過浮體之間的連接體依次相接,並與所述手柄相接。本實用新型成本低,同時攜帶方便。
文檔編號B63C9/13GK202175180SQ20112029605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5日
發明者李笑 申請人: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