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最容易犯錯的盲點 為你詳細解析
2025-08-02 22:17:09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習太極拳貴在領悟。掌握太極拳有助於太極拳的修煉,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有章可循的。但是很多人由於多種原因導致很多錯誤。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太極拳易錯的幾點:
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對於套路絕對化是津津樂道,還借用前人的事跡來論證——有「太極一人」之稱的陳發科老先生每日就練拳三十遍,卻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還曾練過什麼內容,更別提其他訓練內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訓練應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訓練。自我訓練中不僅包括練習盤架和套路,還包含各種層次的發力、步法、身法、眼法、反應和功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訓練。
第二部分是從自我訓練到實戰的過渡訓練。就傳統太極拳的推手、打手的練法而言,絕不是當今流行的那種溫柔的訓練模式,而是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與實際操作模式,且是為實際運用而設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實戰訓練。套路練習中的對敵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實戰中的對手可不會站著不動,讓你隨便打。實戰訓練是在雙方接觸中的針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應、搶點奪位,以及技擊的角度、距離、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擊能力的綜合訓練。
太極拳訓練體系的每個環節都有其各自的針對性、各自的訓練要求和功能,各種訓練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種訓練模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效,真正獲得太極拳功夫。
二、把拳當操練
有些人習練太極拳不是以技擊實戰、強身健體或者修身養性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難、新穎、美觀、舒展、大方,競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種「藝術性」。
這種現象在太極拳表演中尤為嚴重,評委評分、選手是否能拿冠軍,只看其動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來的拳架與太極拳譜往往貌合神離,形神相悖,枉顧其是否符合太極拳的本義。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對套路的「發展」、「美化」,恰恰違背了傳統太極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壞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極拳套路訓練中的每個動作都應該完全符合人體基本的間架結構的正確運動,如果破壞了這個基本結構,就違背了太極拳使身心陰陽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家講究種下什麼樣的因緣,即得什麼樣的果報,練習太極拳一旦偏離了太極拳法的根本主線,必然無法體現出太極拳的內涵和真諦,也無法得到習練太極拳理應產生的效果。
還有些人為了增加表演效果,盡力地顯示太極拳中的發力,任意地增加彈抖。的確,有時候彈抖得越多越厲害,觀眾的掌聲就越多越響亮,但這種刻意為之,錯誤地理解了彈抖的力量,誇大了彈抖在太極拳中實際所佔的比例。事實上,彈抖在技擊實戰中的用處並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實戰當中也沒有這樣抖來抖去的時間。實戰中,你的對手往往每秒鐘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還沒抖完,就不知道被對手打到哪裡去了。所以,這種抖彈只適用於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實際上是一瞬間把力抖彈到對方的體內,而不是自我欣賞式的顫抖。松、活、抖、彈,一秒鐘幾拳都出去了,根本沒有讓你進行所謂「運勁」的時間。
三、推手技擊擒拿化
太極推手講究「踢拿摔打,分筋錯骨,拿脈點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擊中,擒拿的效果並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觸之時才能有所發揮。
張三丰的《太極拳經》中說,「任彼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法流派的特點便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然而,許多太極拳拳師為了展示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效果,過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極拳拳法中的地位,過頻地用擒拿來進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來較為簡單,也比較安全,可以讓學生增加興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來代替太極拳的其他拳法動作,那就是捨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於技擊,擒拿只是技擊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輩們常說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況高手互相搏擊時,想碰到對方都難。
有人認為:「先拿後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雖然不能說這種理論絕對錯誤,但在實際運用當中,「拿中有打」是很難發揮出來的。
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把太極椎手,作是一種擒拿術,認為推手就是技擊的一種表現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思路對於太極拳的習練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太極拳推手的訓練體系是一種高密度、高強度、多變化的綜合訓練體系。只有這樣訓練,才能充分地體現太極推手的性質和特點。模式化的訓練,往往只是入門時期採用的一種練習方法,習練者切勿把它當做是太極推手訓練的全部內容。
古人云: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為方便太極拳的初學者學習,這些程序化推手對於教學來說有一定的效果,初學者這樣練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定基礎之後,就不適合修習這種程序化推手了。因為這種程序化推手培養不了技擊實戰中所需要的全部素養。
傳統的太極拳推手訓練體系完全是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具備「踢拿摔打、分筋錯骨、拿脈打穴」等各種上乘要求,無論是沾手、分手、接手還是合手,其每個階段的動作練習都與前後的訓練密切相關,環環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極推手的訓練方法,往往是一種固定節奏的定式訓練,缺乏節奏和力度等的變化。太極拳練習的初期,應從有形有勢中找勁,培養合理的間架結構和用力習慣,但到了中高級階段,就要訓練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需要習練者拋開定式化的束縛,達到自然而然地應變。拳諺說:「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
不要把太極推手等同於技擊,或乾脆認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擊。其實,推手只是通往技擊道路的一個階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極拳的對抗時,為了方便,往往採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來表現。試想,如果對方不是處在推手的狀態下,而是與演示者進行實戰,敢問這些展示出來的技術還能得心應手地使用嗎?
推手是建立在不脫點接觸的基礎之上,搏擊卻沒有這種約束。傳統的太極推手在不脫點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種技擊方式,這就是老輩人說的「亂環」,推中可以帶打。這種技擊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極拳實戰的必經之路,始終貫穿著技擊實戰所需要的各種素養的培植,包括脫點和不脫點的訓練。根據訓練的指導思想,就能辨別所進行的推手訓練是否服務於技擊實戰的需求。
太極拳講究拳無定法,周身無處不是拳,遍體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擊。此處的「拳」並不局限於手部;我們常說的「手法」如何,也不僅僅指手上的動作;「推手」也是一種概指的說法,「推」不是單一的肢體前推,「手」也並不單指手的動作。唐朝詩人賈島曾因為一句「僧推月下門」而在「推」和「敲」之間來回斟酌,低頭騎驢時不小心衝撞了正在巡邏的韓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談。所以,推手之「推」字也應該取「推敲」、「試探」之含義,並不僅僅是「推開」的意思,而「手」是泛指以手部動作為代表的攻擊和防禦技法。太極拳推手訓練初期,手上的技法運用較多,但同時也要練習用身體去推,用身體去引化對方的力量。
太極推手講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夠走出八個勁,身上同樣也需要練出來,這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整體性。「推」並非是肢體上的推,也要訓練意識、本能、承接、發放、遊走,推手是綜合性的訓練的概指,最終的效果是能夠隨感而發,隨感而行,應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訓練是從勁力開始,到了中高級階段,也要培養用意的快慢、引化、聽勁,練習利用對手的反應時間差來進行力的發放。同樣一個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還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練習時,逐級深入,最後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