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生命存亡的關鍵----精氣神 太極拳健身養生

2025-08-02 23:07:08

                                                                                      生命存亡的關鍵----精氣神
      中醫學很講究精氣神,「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是人體生命活動力:「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這三者的盛衰存亡,都關係到人命上的生死,所以精氣神是人的生命根本。
    在《靈樞·本藏篇》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人體血氣精神的相互為用,是奉養形體,它可以周遍全身維護生命的,是保持生命的根本物質)。因為「精氣神」在人體這樣重要,所以古人對這三方面的調護、攝養極為重視。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呼吸」指保呼吸,是一種吐納養生功夫:「精氣」指真氣而言:「獨立守神」是說精神能夠不受任何幹擾的內守)。又說「積精全神」(也就是擺脫雜念,聚精會神)。如《莊子·刻意篇》中云:「吹咆呼吸,吐故納新」,「導引神氣,以養形魂」。這些都是前人卻病健身,延年益壽的方法,《內經》關於這方面的論述紀載是很多的。在古代講究保健養生的人,和現代實踐證明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寶,如人們所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氣」是水谷之精氣以及所吸人的大氣(天空之氣)所合併而成的。「精」和「氣」是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的主要物 質:「神」是人體一切精神、思維活動的概括。
    由此可見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例如《靈樞.本藏篇》所說:「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者失守而陰需;陰需者無氣,無氣者死矣。」從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看出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五藏藏精,精為神之宅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積精』,才可以全神。精傷了,神就無所舍,是為失守,這是精與神的關係,也就是精為體,神為用。精不但為神之宅,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精化為氣」(精可產生動力〕,這是精與氣的關係。同時氣也能生精,如在同一篇又說「氣歸精」(氣又可以充實轉化為精,沒有氣的動力,精也就無所生)。總之,「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體,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關述。所以「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所在,只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能夠怯病延年。我們今天談它,不是在講《內經》的藏象學說「精氣神」,而是通過「精氣神」的基本概念,用來說明中醫學與保健的密切關係。
保健養生---氣養為先
     「保健」的運動鍛練內容,實質就是提高人的機體「精氣神」的充沛、旺盛,從而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當然,這裡面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即眾所周知的「功夫」。保健,養生,氣功,武術,各有特色,但又相互為用,它和中醫的實踐和理論是息息相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這種傳統的保健內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豐富多彩的,是取之不盡的。從精神修養、起居飲食、藥餌調攝,鍛運動來看,都是保健養生,康壽延年,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身的運動,練氣當先。雖然說「民以食為天…『有病藥當之」是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可是要從保健養生的方面看「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氣養」,因此「氣養」尤為至要。史載後漢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正是他長期堅持鍛練身心的結果。他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樞」的道理和導引方法,創造出五種動物運動的形象《五禽戲》(虎、鹿、猿、熊、鳥,)來進行健身防病,抗老長壽的鍛練手段,至今仍廣為流傳。
長壽之道

    從歷代看有不少的中國長壽老人,大都善於保健攝生,如唐代孫思邈百歲時還能著書立說。寫下不朽的醫典《千金冀方》:唐《明堂人形圖》的著者甄權活了103歲;宋朝成都名醫譚仁顯「年高而精神愈壯108」歲才逝;明代溫病學家吳有性(又可)也年至百歲;清代四川雅安的弁太醫活到了120歲;清乾隆時山東蓬萊的阮國長一面行商、一面行醫,活了高達165歲,他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四月二十八日丑時,卒於民國十三年一月(公元1924年)。據有關統計從秦漢到近代414位名中醫,平均年齡為77.5歲。現代在世的老中醫還能行醫診病的有廣西鄧洪英105歲;湖北林雄成114歲;四川羅明山117歲;江蘇的陳照106歲。另外如安徽的農民王祥伍124歲;北京的書法家孫墨佛106歲;考古學家、教育家、太極拳家吳圖南102歲,他的夫人畫家劉桂貞也已92歲。僅就從湖北省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在全國人口普查中,發現年滿100周歲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歲,平均年齡是102.8歲。以上略舉的這些長壽老人,他們大多是在合理的保健運動中生活的,所以能夠健康長壽。當然,別的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會因素,生活因素,環境因素,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如遠在新疆英吉沙縣的吐地沙拉依,生於1840年至1984年報導已135歲。其母110歲去世,兄135歲去世,大弟二弟分別103歲101歲去世。這可能是遺傳因素與體力勞動結合的效果。早在春秋時的孔子,就很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他的「養生之道」除了喜樂不喜憂「不怨天,不尤人」的達觀態度重視性情的陶冶,對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他認為飲食粗細,只要可口就是美食,於身體大有好處。孔子還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養生的很好方法。在三國時魏明帝(曹叡)散騎常侍應璩的《三叟長壽歌》中雲「昔有行路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除苗莠。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三叟前致辭,內中嫗醜。中央前致辭。量腹節所受。下叟前致辭,夜臥不復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應璩所談三條長壽之道,只是當時諸多養生的部分經驗。近世《長壽歌又名十叟長壽歌)雲「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年皆百歲餘,精神加倍有。誠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壽?一叟捻須曰:我不緬旨酒。二叟笑莞爾,飯後百步走。三叟領首頻,淡泊甘蔬糗。四叟拄木杖,安步當車久。五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六叟運陰陽,太極日月走。七聖摩巨鼻,空氣通窗牖。八叟撫短鬚,早起床亦早休。九叟摸赤頰,沐日令顏黝。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善哉十叟詞,妙訣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壽。
    從以上所談,不難看出一個人的壽命,延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但人們如能懂得如何充分的正確地去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因素),就要充分的去利用。因為時間是寶貴的,人的生命在時間上更是寶貴的,所以中醫學「整體觀念」的理論,從有病治療服藥到精神情志修養,從起居飲食到調攝健身養生,無不貫串「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保健運動,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運動。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 。闢猶戶樞,終不朽也。」只要有一種合理有效的方法,去進行運動鍛鍊,是可以達到保健長壽的諸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行氣功》、《健身十八法》,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保健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運動,而太極拳又是較為高級形式的運動鍛練手段。為什麼叫做太極拳呢?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