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掌握太極拳發勁技巧及要領 助你少走十年彎路
2025-08-02 03:22:08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體育鍛鍊越來越重視了,太極拳就是最為受歡迎的一種。而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就是練習發勁,只有將太極拳的發勁練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太極拳的技巧,對我們的身體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深入練習太極拳的動作時,會感覺到它的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是有力度的,這就是長期練習出來的發勁。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太極拳發勁吧!
如何掌握太極拳的發勁技巧
習拳的人對勁應該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與腰,形與手指等,但是能真正理解的人又有幾個呢?
小時候大家都玩過撥浪鼓,一轉動手柄就發出咚咚響的聲音, 非常悅耳。鼓兩邊栓著小球的繩子是無力的, 當你轉動那面鼓時,鼓兩旁的拴著的小球也會跟著轉動。
你將鼓轉得越快,小球也會轉得越快;聲音越大.把你的身體當作是那面鼓,你的手臂是球,當你轉體時,你的手臂也會跟著轉動;你的手臂越放鬆,就會轉得越快;你的身體轉得越快,你的手臂也就揮得越快。發出的力越大,而這就是擊球的全部秘訣。
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一項整體運動,練習太極拳要求做到內外三合,即內三合和外三合,太極拳將肌肉與意識機密相連。
簡單的說,任何的發力,都是利用重心的轉化,以身體隱形存在的中心線為軸旋轉發力。這個中心線,如果從頭頂穿脊椎投影於地面,形成一個點,這個點與雙腳的點形成一個三角形,這個投影點決定身體的穩定性。
「撥浪鼓」來比喻人體運動。當「撥浪鼓」轉動時,以鼓柄(中線)為軸,鼓身(體)帶動鼓臂(肢),將鼓錘(手,足)自然擺動。鼓臂及鼓錘擺動的方向、頻率和幅度,源於鼓身轉動的速度及傾斜角度。
人體運動力要從中線擴散到軀幹,從軀幹傳遞到四肢末端,由於人體四肢並非是被動物體,所以在傳遞的過程中,將各局部的力連接在一起,使力量成為一個整體,為人體充分發揮力量打下基礎,這就是以體帶肢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用手去操作,如果要求某個人用腰做事,馬上就會變成笑話,可是練太極拳要求以腰帶動四肢,由於生活習慣的影響,很多人喜歡用手練拳。
很少想到用腰練拳,因而上身得不到鬆柔的鍛鍊,胸,肩等部很難靈活,推手時易為對方所乘,不會走化了。現在開始練太極拳時要改掉以前的習慣,用腰來練拳,要像和尚念經一樣。
心裡不停念叨手不動,手不動,腰動手不動。多想一想撥浪鼓,對太極拳功夫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發勁要領
一、不可用慣性發勁
在太極拳鍛鍊中,任何發勁的動作,都不要採用慣性打出,一定要腳踏實地、轉腰發勁。
比如要打一個「通背捶」發勁動作,架勢是:左弓步,右腳後蹬,左掌上託,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腳,腳的跟部著地,快速向左轉腰,帶動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動作沉著有力、穩重。
練習時,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以保持自己身體的穩定和平衡。
如果左腳、左掌、右拳同時出去,這種慣性打法會使重心不穩、漂浮無力、動作不穩,會產生跳躍現象,不符合太極拳規格。
不論扇通臂、野馬分鬃、雙叉掌、進步雙捶、搬攔捶等等,凡是發勁快打的動作,均不採用上下肢和腰同時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腳著地支撐後,再抖腰帶動上肢發勁,這樣打出去的勁乾脆利落、定勢沉穩。
二、發勁要動短勁長
每個發勁動作,在發出之前不可拉長運行線路,要以腰帶手、腰為主宰。
腰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力量的源泉。
腰的旋轉不超過45°,掌(拳)後拉不過隙,後腿不做下蹲姿勢,腰勁突然抖出,襠勁變換,全線出發。
如此發出的勁,可謂動短勁長、氣足力猛。
發勁的原則是:其根在腳、發於腿,腰為主宰,形於手,要注重力從脊發,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
震腳後腳提起不宜過高,離地面要近,腳下震時出聲要脆,上身不可出現一拔一蹲的形狀,也不要把下震一邊的肩膀偏低,這主要靠下震腳的腿彎曲度來調節上身的平衡。震腳要輕靈活潑,不犯笨重。
太極拳發勁秘訣
1、丹田吞吐逆呼吸
開合是太極,吞吐是內功。陳式太極拳所練的是內勁,除預備式外,所有的形體動作都不離開開合變化。通過動作的開合來調整氣息的吞吐,以拳練功,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產生內勁的目的。口鼻之呼吸,不過藉以通內外而已。太極拳之吞吐,是「氣沉丹田」之謂,為丹田之內呼吸之稱。口鼻呼吸之外氣與丹田呼吸之內氣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與丹田之元氣相交(心腎相交),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如此方是拳經所云之:「上下相連,內外合一」。所謂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於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中之內勁也。」所以,太極拳的身手開合、丹田吞吐即是內勁習練之法,陳式太極拳發勁中採用腹式逆呼吸與丹田呼吸之內氣相接,上下鼓蕩,激發真氣,從而達到以內摧外的目的。
2、擤氣口呼「哼」與「哈」
將逆腹式呼吸與丹田吞吐有機結合所產生的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勁,外形上只是機靈一顫,勁已發出,只有「運勁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才能在實戰中自由運用,此時,「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太極拳十大要論》。內勁在得機得勢中瞬間的激發,均可在吸氣、呼氣、閉氣三種狀態下運用,其勁的長短、強弱,取決於以鼻擤氣、以口呼氣氣息的長短。一般的說,擤氣:即上顎與舌微合,合而有隙,發勁時,部分氣息從口鼻可呼出,氣壓下降,與丹田之氣相交,鼻中自然發出「哼」的聲音,冷彈脆快。純粹以口呼氣,自然發出「哈」的聲音,相對於擤氣,氣息沉降,丹田之勁上升,力猛勁長。在太極拳發勁中巧妙採用「哼,哈」的發聲來協助各種發勁.特別是在技擊中,呼吸中的發聲能使人體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縮與舒張.促使肌肉具有較高彈性,還能使肌體得到放長,可以使人體內的意氣得到調動,達到以氣催力,以聲助威的效果。
擤氣、呼氣與發聲的內在關係要在不斷的發勁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勁法門。
3、蹬地擰襠緊四梢
拳論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一氣貫通其根在腳,太極拳要求「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輕而不浮即為沉,要求腳下生根,無根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發勁時瞬間,腳下蹬地發力,根不移位,牢不可破,方能藉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將勁力源源不斷的傳輸到梢節。拳論曰「欲練太極拳,先求內外通。 陰陽互為根,全在襠胯求。」只有襠胯關節放鬆,腰部圓活才能靈活。兩胯與兩膝要撐開撐圓,而又虛虛相合,襠部突然擰扣,發勁一瞬間,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幾乎同時,驟然一緊,勁衝出貫於四梢,全身驟然一緊,像急剎車一樣,緊急制動,產生松彈、冷脆的慣性彈抖力,發力後立即放鬆、吸氣,恢復自然。
4、內開外合對稱求
拳訣云:「拳打十分力,開合氣中出,運氣貴於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修煉太極功夫即修練丹田之氣,內氣充盈、飽滿,自會勝人一籌,拳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以意領氣,氣大勝三分。太極拳發勁時動如閃電、聲若雷音。以氣摧力,促使內氣爆發,做到心與意合,氣與力合,意與氣合,這樣才能發出整勁。
「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蓄於丹田又發於丹田,這便是太極拳的發勁特點,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上下的力量總是對稱的,並且大小也相等,兩力對頂,既快又穩,並且可以連續爆發,「發即是蓄,蓄即是發」, 幾乎同時出現,同時消失,這樣的對稱性發勁是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掌握了太極拳的發勁的對稱性,有助於提高整體發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