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低血糖症是什麼?該如何調理
2025-07-22 01:31:09
低血糖的症狀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女生特別容易到低血糖。可是你們知道功能性低血糖嗎?有人就會覺得它和低血糖是一樣,按理說它們症狀和發病時差不多一樣,所以很多人就會把它們當做是同一種病,其實它們的發病原理是不同的,而且功能性低血糖的調理方式要更難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功能性低血糖的簡介
主要因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迷走神經興奮性過高所致,為非器質性疾病引起,血糖利用過度性餐後低血糖,胃排空加速,胰島素分泌過多。多見於神經質的中年婦女,症狀多而體徵少,為早發反應性低血糖(餐後2~3小時),表現為輕度交感神經症狀,持續不足30分鐘可自行緩解,血糖略降低,胰島素水平正常或略高,激發、抑制試驗正常。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症病程長而不惡化。處理上加強宣教,少食多餐,低糖、高蛋白、高脂、高纖維飲食,儘量避免吸收快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必要時可使用抗焦慮鎮靜藥及普魯本辛等抗膽鹼藥。
功能性低血糖發病的原因
1、飲食不當:
飲食無規律,進主食量突然減少;注射胰島素或口服磺脲藥物後,進餐時間延遲;過量飲酒、吸菸。
2、運動不當:
運動量突然增加,或運動時間延長至胰島素作用高峰期,空腹洗澡。應避免在胰島素高峰期運動量過大。
3、合併腎動能不全:
因胰島素代謝障礙、腎糖異生減少、熱量攝入少等原因,晚期糖尿病腎病極易出現低血糖。此期胰島素用量應適當減少,使血糖控制在稍高的水平。
4、脆性糖尿病病人:
因胰島功能完全喪失,血糖極不穩定,易發生低血糖與高血糖交替出現。應儘量生活規律,處於平靜狀態。在用胰島素時加用雙胍類藥物,或安置胰島素泵。
功能性低血糖的預防
1、要注意飲食調整,少食多餐,使得血液中的糖分緩慢上升,讓胰島細胞不至於過度反應。
2、面對伴有焦慮、易激動、睡眠差等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的表現,應該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如健腦安神藥、谷維素以及多種維生素。
3、失眠者在睡前可以適當地服用安眠藥,並且要積極護肝和治療脂肪肝;平時應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戒菸戒酒。
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的飲食調理
1、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約吃六到八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點心也會有幫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種類,不要經常吃某種食物,因為過敏症常與低血糖症有關。食物過敏將惡化病情,使症狀更複雜。
2、應加以限制的食物要嚴格控制
嚴格限制單糖類攝取量,要儘量少吃精製及加工產品,如速食米及馬鈴薯、白麵粉、汽水、酒、鹽。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飲用。也要少吃通心粉、麵條、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類及馬鈴薯一周可以吃兩次。
3、增加高纖維飲食
高纖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濃度。當血糖下降時,可將纖維與蛋白質食品混合食用(例如,麥麩餅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醬)。吃新鮮蘋果取代蘋果醬,因為蘋果能夠抑制血糖的波動,也可加一杯果汁,以迅速提升血糖濃度。纖維本身也可以延緩血糖下降。在用餐前的半小時,可以先服用纖維素,以穩定血糖。兩餐之間服用螺旋藻片,可以進一步地穩定血糖濃度。
4、戒菸禁酒
酒精、咖啡因、抽菸都將嚴重影響血糖的穩定,最好能戒除或少用。
功能性低血糖的治療
1、對病人說明疾病本質,給予精神分析和安慰解釋工作。鼓勵病人進行體育鍛鍊。
2、調節飲食飲食結構宜適當提高蛋白、脂肪含量,減少糖量,小量多餐,進較幹的食物,避免飢餓。此外在食物中加入纖維(非吸收性碳水化合物如果膠等)有一定幫助。
3、可試用小量抗焦慮安定藥如地西泮、氯氮等。抗膽鹼能藥物如丙胺太林、阿託品等。能可使用以延緩食物吸收和減少胰島素分泌。
總結:功能性低血糖症可大可小,如果不小心得了,那就一定要去醫院做個檢查,一定要做好平常的調理,不要圖一時的開心,讓自己發病,要謹記醫生買的囑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