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才能把胃養好?這15種方法你要記住
2025-07-22 20:00:16
天氣越寒冷,胃就越容易受涼,從而出現一些胃部疾病,再加上會因為冷吃一些過燙、辣的食物,讓胃的負擔增大,從而導致胃痛、胃脹、積食等等症狀。所以到了冬天我們更應該注意養胃,那麼冬季到底該如何養胃呢?今天小編就教教大家在冬季養胃的一些好辦法。一起來看看吧!
冬季養胃的方法
1、正確的喝水
想保養好胃,必須要有足夠的胃液來消化。早上胃酸比較濃,此時空腹進食會大致消化不良,建議先在餐前空腹喝一杯白開水,能很好的稀釋胃液,達到酸鹼平衡,自然就能很好的消化。
2、多吃燉菜少吃涼拌的
冬季天寒,很多人喜歡吃燙嘴的食物,但人的食道壁由黏膜組成,非常脆弱,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而太過冷的食物進入胃部也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也不利於人體保暖。
因此,冬季的食物要以溫熱為主,多吃燉菜、炒菜,少吃涼拌菜,喝湯不要喝剛煲好的滾湯。
3、控制酒量
喜歡喝酒的朋友,少量飲酒比較好,能刺激胃腸蠕動,以利消化,亦可暢通血脈,振奮精神,消除疲勞,除風散寒。但是過量的飲酒,害處很多。脾胃一定受到傷害,輕則腹脹不消,不思飲食,重則嘔吐不止。
4、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胃喜暖怕冷,喜潤惡燥,冬天天氣寒冷,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所以要注意保暖。
尤其是注意胃部和腹部保暖,可以穿上一件保暖效果好的內衣,以防冷空氣侵入。
睡前最好可以用熱水泡腳,這也可以暖胃。在溫度低的地方,可以準備一個方便攜帶的暖水袋,給胃部取暖。在家中,需穿好襪子,最好不要光腳。
5、揉擦小腹
腹部受涼,很容易引起胃痛。可以選擇揉擦小腹: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
由於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揉擦小腹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位,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6、多吃溫性食物
溫性食物有強身益氣,滋補腸胃的作用。太過熱性的食物會造成肝火、胃火旺盛,適得其反;過寒性的食物易造成腹瀉、腸胃炎等疾病,因此養胃需吃溫性食物,如:牛肉、瘦肉、魚肉、麵粉、高粱、大豆、牛奶等。
7、喝桂花茶
古人認為桂花為百藥之長,可以「散冷氣」。桂花性溫味辛,煎湯、泡茶或浸酒內服,可以化痰散瘀,對食欲不振、痰飲咳喘、腸風血痢、經閉腹痛有一定療效。用桂花、紅茶做成桂花茶,有暖胃的功效,適宜冬天飲用。可以取7—10朵桂花,1—2克紅茶,用開水泡開,沒有糖尿病的人可根據自己口味添加少許紅糖,代茶飲。連續飲用7—14天,對冬季暖胃有很好效果。
8、平心靜養
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9、三頓要定時定量
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後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並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鐘雖然可以前後移動,但總是在一定範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
10、不能吃得過快
冬天吃飯的速度一定要慢。如果剛從室外回來,不要馬上吃飯,可以先喝點溫水,過10—15分鐘後再進餐。每頓飯的進食時間至少在25分鐘以上,一定要放慢速度,增加咀嚼時間。冬天吃飯,最好先吃點主食,再吃菜肉、喝湯,這樣有利於刺激唾液分泌澱粉酶,增強胃的消化能力,還能保護腸胃。
11、飯前喝湯
在食物比較幹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況下,適量的湯水有益於消化和吸收,尤其適合在冬季腸胃「懶惰」時。湯水會稀釋唾液和胃液,但它對腸道消化液的影響很小。注意不要將飯和湯一起吞下去,飯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容易消化不良。
12、腰部減肥
若腰部脂肪過量的堆積,很容易壓迫胃,從而導致胃液向食道流。另外,鬆開腰帶也可以緩解胃灼熱,不妨改穿吊帶褲。
13、不宜餐後運動
有胃病的人飯後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總之,餐後不宜工作。
14、注意口腔衛生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病的元兇,主要來自於不潔的口腔,大量存儲於牙菌斑上。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幽門螺桿菌易導致胃病的發生或復發。因此,要經常更換牙刷,並堅持每餐飯後正確漱口。
15、適度做運動
身體長時間得不到鍛鍊也會影響消化功能,造成食欲不振、胃腸功能紊亂等。所以在冬季適當的運動是非常必要的。適度的運動鍛鍊,可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除了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體能鍛鍊外,每天進行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腸病的有效方法。
冬季養胃食譜
1、參芪猴頭菇燉雞
材料:猴頭菇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猴頭菇洗淨去蒂,發脹後擠幹水,切片待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文火慢燉。
功效:此湯水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的作用。
2、神曲陳皮粥
材料:神曲15克,陳皮10克,大米50克。
做法:將神曲、陳皮研為細末,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次,連續吃3-5天。
功效:可健脾胃、助消化,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難消。
3、胡椒豬肚湯
材料:胡椒20克,生薑3片,紅棗6個,豬肚250克。
做法:椒是健胃、暖胃的之佳品。豬肚用食鹽搓擦,用水洗淨。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片。中火煲兩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可以調理胃寒的病症,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散寒、溫中止痛的作用。
4、砂仁黃芪豬肚湯
材料:砂仁6克,黃芪20克,豬肚1個。
做法:將豬肚洗淨,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
功效:具有益氣健脾、消食開胃的作用。
5、豬骨山藥湯
材料:豬脊骨適量、山藥適量、嫩玉米適量、桂皮適量、生薑適量、香葉適量、枸杞適量、精鹽適量。
做法:豬脊骨洗淨,用刀斬成小塊。把豬脊骨焯水,去血沫撈出備用。砂鍋裡添足水,放入豬脊骨、薑片、桂皮、香葉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燉製。嫩玉米切成小塊。砂鍋煮30分鐘後倒入嫩玉米塊,小火繼續燉製。山藥去皮,切滾刀塊。把山藥塊倒入砂鍋。灑入枸杞。調入適量精鹽,小火煮10分鐘即可。
功效: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秋季脾胃虛弱者的最佳藥方。
6、蘿蔔羊肉湯
材料:羊腩肉(750克),白蘿蔔(500克),薑片、料酒、胡椒粉、食鹽等適量。
做法:將羊腩肉(750克)洗淨,切成粗絲,白蘿蔔(500克)洗淨切成絲。坐鍋點火倒入底油,放入薑片煸炒出香味後倒入開水,加鹽、雞精、料酒、胡椒粉調味。水燒開後先放入羊肉煮熟,再放入白蘿蔔,轉小火煮至蘿蔔斷生後,撒上蔥絲和香菜葉即可出鍋。
功效:此湯補中益氣、溫胃散寒。
7、蓮藕紅豆章魚煲豬踭湯
材料:蓮藕800克,紅豆、蓮子各50克,紅棗5個,章魚乾1隻,豬踭500克,陳皮1/3個,生薑3片。
做法:各物洗淨,蓮藕去節、切段;紅豆、蓮子、章魚稍浸泡;紅棗去核;豬踭切塊,與生薑一起下瓦煲,加水30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兩小時,下鹽便可。
功效:蓮藕能健脾、開胃、養血。紅豆亦為旺血之食材。豬踭為豬肉之上乘,常為廣東民間入湯之用,關鍵此湯中加入章魚乾既養陰又讓湯味更鮮美、可口。此湯甘潤鮮美可口,有健脾益氣、養胃生津、滋陰補腎之功。
8、風慄鮮淮山紅棗煲鮮雞湯
材料:鮮淮山1條、風慄肉12個、紅棗6個、雞半隻、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淨。鮮淮山刮皮、切塊;風慄肉切對半;雞去髒雜、尾部,一起與瘦肉、姜和紅棗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
功效:鮮美清潤,有益氣生津、健脾養胃、強筋壯骨之功,且男女老少皆宜。
9、花生木瓜章魚乾煲鯽魚
材料:花生100克,半生熟木瓜1個(約500~600克),章魚乾1隻,鯽魚1條(約400~500克),豬瘦肉50克,生薑4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淨,花生、章魚乾分別浸泡約10分鐘,木瓜去皮去囊切塊,鯽魚宰洗淨,煎至微黃。全部材料放入瓦煲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煮1小時,下鹽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和中,養胃生津,有通乳作用。
10、芋頭羊肉湯
材料:羊肉500克,芋頭150克,蔥15克,姜10克,精鹽8克,紹酒20克。
做法:羊肉剔去筋膜,洗淨,略劃幾刀,放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蔥、姜拍破備用;芋頭洗淨,切成2釐米厚的長塊;芋頭與羊肉一起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蔥、姜、胡椒粉、紹酒,先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轉用小火燉至熟爛,撈出羊肉晾涼;羊肉切成片,放入碗內,把原湯中的蔥、姜除去,略加調味,連芋頭一起倒入羊肉碗內即成。
功效:芋頭中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等多種成分,具有健脾、散結、調節中氣、化痰、添精益髓等功效。與羊肉搭配,也是一道養生良品,有健脾暖胃的功效。
總結:冬季養胃很重要,以上養胃的方法,你做到了嗎?為了在冬季能吃上各種美味,還是需要按此養胃方法來養護好我們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