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到底好不好呢?洗牙前後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2025-07-20 18:17:12
牙齒的健康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牙齒健康可以給別人一個很好的印象。為了牙齒的健康,大家會選擇去洗牙,很多人以為洗牙是美白牙齒,但實際上卻不是只有這一個作用。那麼洗牙的好處和作用到底有哪幾種呢?又要注意哪些問題?
洗牙到底好不好
1、「洗牙後牙齒會變白嗎?」
洗牙專業術語叫「潔治」,是嚴格的醫療行為,是牙周病治療的基礎。洗牙洗掉的是菌斑、牙結石、色素,專業稱為外源性著色,而內源性著色如四環素牙、氟斑牙、牙髓壞死等押題的變色,是不能通過洗牙來改善的。
2、「洗牙對牙齒有沒有損傷?「
超聲潔牙機頭跟我們平時用於修牙的車針不同,它沒有切削功能。二是通過高頻的超聲振蕩,使牙石菌斑脫離牙面,再通過噴的水霧把牙石衝下來。如果規範操作是不會損傷牙齒的。即使操作不當因為一點損傷而不去洗牙,會導致牙齦出血、萎縮。而且洗牙後一般都要進行拋光使牙面恢復光滑。
3、「洗牙牙齒會疼痛」
一般情況下會有兩種疼痛:一種是洗牙過程中的酸痛。牙石常聚集於牙齦緣、牙頸部等牙體組織較薄的部位,所以在洗牙時會感到敏感、酸痛。另外一種就是洗完牙一段時間內有些人會感到冷熱刺激敏感。去除後由於牙石中細菌的刺激多數有牙齦萎縮致牙根暴露的現象,就會出現敏感的這症狀,這種症狀是暫時的,牙齒會有防禦性反應產生修復牙本質,幾天或者一兩周後反應會逐漸消失。
4「洗牙後牙縫變大了」
這種情況也是在長期不洗牙,牙結石多的患者中容易出現。堆積的的牙石填塞牙縫,洗牙後去除了牙石,牙縫就變的明顯了,舌頭舔起來牙齒的輪廓也更明顯,感覺牙齒好像變長了。
5、「洗牙會讓牙齒鬆動」
這種情況在長期不洗牙,牙石比較多的患者中容易出現。其實鬆動現象並非洗牙本身所致。這些患者本來牙周病比較重,牙槽骨已吸收,牙齒已經鬆動。由於牙石的固定而得到暫時的「支撐」,平時感覺不到牙齒鬆動。牙石被去除後,牙齒這種病態的固定消失了,於是出現了鬆動。
6、「牙時會出很多血「
為什麼洗牙時牙齦會出血?一般情況下是因為牙齦有炎症,這個炎症就是牙結石和菌斑引起的。有炎症的牙齦,組織會比較脆弱,所以在洗牙時就會出血了。另外,在洗牙時混有潔牙機頭噴出的水及唾液,也會造成出血很多的假象。
7、「洗牙過程容易傳染疾病」
這個話題最長被人提起,其實只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選擇專業的醫生,器械消毒嚴格,就不會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就沒有感染的機會,從而能避免傳染疾病。
洗牙的好處
1、除口臭和牙出血。通過洗牙可以保持口腔內的衛生清潔,使牙齒表面更加乾淨光滑,同時去除掉附著在牙齒上的牙垢、菌斑、牙結石等,治療因這些因素導致的口臭和牙出血。
2、防牙周病,防止牙齒松落:不經常洗牙有可能患牙周病,導致牙槽骨吸收,使您的牙齒移位、鬆動,是導致成年人牙齒脫落的元兇。如果早期診斷,牙周病可以治療和扭轉。如果沒有得到治療,後面將導致更嚴重的牙齦疾病。定期的洗牙和檢查,可以有效防止牙床疾病。
3、助於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洗牙,將有助於確保您維護良好的口腔健康,與牙科檢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您的牙齒成長脫離了正軌,那麼洗牙可以幫助你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
4、以預防口腔癌:根據口腔癌基金會的統計,僅在美國一地,每小時都有人死於口腔癌。如果您經常洗牙來保持牙齒的清潔,您的牙醫也會幫你做口腔癌的檢測,因為越早發現,治療會越有效。
5、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不經常洗牙導致口腔衛生不良的可能會誘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每6個月做一次洗牙有助於保持您的牙齒和牙齦健康,並可能降低您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洗牙前後的注意事項:
1、洗牙的過程通常會有點酸痛,如果發炎厲害或牙結石很多、很久未洗的人可能會流點血。洗牙後的流血情形一般會在一兩天內慢慢消失,如能維持良好口腔衛生,洗牙前的刷牙流血現象多半可在一周左右自動不見。如果局部地方仍會流血,則得請牙醫小心檢查是否已有牙周病或牙齦深部尚有殘餘的牙結石存在。
2、洗牙後的牙齒對冷熱會有點敏感而感到酸痛,這暫時的症狀及原來刷牙容易流血的情形通常在一周左右會消失。若酸痛症狀一直存在可考慮市面上的抗敏感牙膏,使用一個月左右多會改善。
3、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群,如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白血病患者、未控制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等,應該預先適量應用促凝血藥物,控制凝血速度,以免洗牙時出血不止。
4、患有急性傳染病的人群,如急性肝炎活動期、結核病患者等,這類人應該等到疾病穩定後,方可到醫院進行洗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病情,再者也是為了避免傳染他人。
5、口腔局部軟硬組織炎症處於急性期的患者,應該待急性期過後再洗牙,以免炎症通過血液傳播、擴散。
洗牙的五個誤區
我們常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洗牙是對牙齒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清潔和護理。可是很多人卻對洗牙存在誤區,比如說,認為洗牙之後牙齒就會像明星一樣白。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大家對洗牙存在的六大誤區:
誤區一:可以很久才洗一次牙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兇,在洗牙之後還會不斷地在牙面重新形成。要是不定期清除,再加上唾液中的礦物鹽逐漸沉積,日久天長,就會形成牙石和引起牙周病。因此,一般建議16歲恆牙期以後每年洗一次。如果洗牙之後發現牙周病,則由醫生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制定相應複診計劃。如果已經患有牙周炎的病人,或者是牙周情況比較差的,建議半年洗牙一次。
另外,吸菸人群,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特別是更年期前後的女性),衛生習慣不好的人群,工作熬夜過多以致勞累程度較高的人群,都需要注意定期洗牙。
誤區二:天天刷牙就不需要洗牙了
「洗牙」又稱齦上潔治術,是指用潔治器械去除齦上牙石、菌斑以及牙面上沉積的色素,並拋光牙面,以延遲菌斑和牙石再沉積。「很多人覺得認真刷牙了就解決問題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魯潔解釋,洗牙就是保健牙齒。刷牙刷得再認真再好,也難免留有死角。臨床上,許多看起來表面挺乾淨的,可是口腔檢查時候都能發現牙菌斑和輕度的牙軟垢,發展下去就會形成結石。此外,洗牙恰恰是預防或是中斷牙周炎發展的一個好方法。
誤區三:本來好好的,洗完牙後反而會酸痛
洗完牙一段時間內有些人會有冷熱刺激敏感的情況,這是正常的。因為牙石阻擋了外界的刺激,去除後牙齒暴露在外界環境中,會產生敏感症狀。如果是健康的牙齒,這種敏感症狀通常在洗牙後一到兩周內會逐漸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時間敏感症狀不消失,很可能是由於牙齦萎縮造成牙頸部暴露,致使牙本質外露,如不及時治療,長時間的刺激會損傷牙髓,引起牙髓發炎。
誤區四:洗牙傷牙齒
許多人會顧慮洗牙會磨損掉牙齒表面的釉質。有關專家介紹,洗牙會在牙齒表面留下只有顯微鏡下才可看到的微小劃痕,但牙齒組織是不會受到損傷的。洗牙之後一般都要進行拋光處理,可以彌補這些細微的粗糙面,減少色素沉著或沉積牙石的機率。
也有人怕「把牙縫洗大了」,這只會在牙石比較多的人身上出現。牙齒天然是有縫隙的,甚至由於牙齦的萎縮造成牙縫的增大,但由於牙石的堆積、牙齦的炎症會導致牙齦的局部腫脹從而填塞牙縫,看上去牙齒之間挺緊實的。一旦洗牙後去除了牙石,牙齦腫脹逐漸消退,牙縫就變得明顯起來。
誤區五:年紀大了牙齒也會掉,不需要洗牙了
專家表示,最需要加強洗牙觀念的正是老年人。發達國家為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提出的標準是「8020」,意思是指人到80歲應有功能良好的20顆牙齒。因此為了保證老年人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必須格外重視口腔的衛生保健。而牙垢是使老年人最容易犯的牙周疾病,如牙周炎、牙齦炎進一步惡化,並加速牙齒衰老。據統計,60%的人缺牙都是牙周炎造成的。而預防和中斷牙周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洗牙。
正常牙的顏色其實是略帶黃色的,而洗牙是幫你搞衛生,不是粉刷「房子」,因此洗牙不會讓牙齒變得跟明星一樣白。在醫學上,單純牙齒色黃、色暗等稱牙齒著色,分為外源性著色和內源性著色。外源性著色是指牙齒「外在染色」,如食物色素著色、煙漬、茶漬等造成,對於這部分人洗牙有較大的改變,但也只是恢復牙齒的本色。
總結:洗牙的好處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洗牙,所以洗牙一定要視自己的情況而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