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氣虛有哪些症狀?吃什麼食物補氣?

2025-07-21 01:23:08

氣虛是中醫中的學術詞,一般講的是人體內元氣不足,導致的氣虛,在中醫裡氣虛有很多的症狀,比如脾氣虛,廢氣虛,腎氣虛等等。我們從氣虛的症狀可以看出來氣虛對身體的影響是存在於方方面面的,對於腎臟,脾胃,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也代表著補氣對身體有多重要。

氣虛的症狀

1.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2.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腎氣虧虛,失於榮養,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3.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4.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5.陽(氣)虛

氣虛可見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補氣的食物

(1)粳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2)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3)狗肉性溫,味鹹,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宜。《日華子本草》云: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醫林纂要》中還說,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4)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5)鰱魚性溫,味甘,能入脾肺而補氣。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暖胃,補氣,澤膚。故氣虛者宜食。

(6)鱔魚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云:黃鱔善補氣。

(7)鱖魚俗稱桂魚。可以補氣血,益脾胃。《日華子本草》云:鱖魚益氣。《開寶本草》認為益氣力,令人肥健。尤以氣虛兼脾虛者最宜。

(8)大棗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9)櫻桃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10)葡萄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11)花生性平,味甘。《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花生還有補脾和補肺的作用,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12)山藥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13)燕窩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性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14)人參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參,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同樣的道理,黨參和太子參也有人參相同的作用,也適宜氣虛體質服食。《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故氣虛者宜食。由於西洋參性偏涼,且有養肺陰和降虛火作用,所以,對氣虛而兼有肺陰不足者更為適宜。

(15)黃芪性微溫,味甘,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參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16)紫河車性溫,味甘鹹,有顯著有力的補氣強壯作用。明代醫家吳球說它益氣補精。《本草再新》認為它能大補元氣。凡氣虛體質者,常少量服食,有卓著的補氣效果。

此外,氣虛者還宜食用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南瓜、白扁豆、黃豆、牛肚、烏骨雞、鵝肉、兔肉、鵪鶉、青魚、魷魚、章魚、熟菱、海松子、胡蘿蔔、豆腐、豆漿、馬鈴薯、香蕈、草菇、平菇、蜂王漿、紅糖、白木耳、白朮、甘草等。

氣虛如何調理

1、起居調理

提倡勞逸結合,不要過於勞作,避免損傷正氣。在平時,應避免汗出受風。居室環境應採用明亮的暖色調。

2、運動保健

最好選擇比較柔和的傳統健身項目,如八段錦。在做完全套八段錦動作後,將「兩手攀足固腎腰」和「攢拳怒目增力氣」各做1-遍。同時,避免劇烈運動。

還可採用提肛法避免臟器下垂,提肛法:全身放鬆,注意力集中在會陰肛門部。首先吸氣收腹,收縮並提升肛門,停頓2-3秒,再緩慢放鬆呼氣,如此反覆10-15次。

總結:以上就是關於補氣應該吃什麼食物,還有氣虛平時要注意什麼。中醫裡氣虛就代表著邪氣容易入侵身體,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所以氣虛時補氣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推薦閱讀:

同类文章

525心理健康小知識

什麼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

藥液濃度換算0.04mg等於多少ml

體積單位和重量單位之間是不能直接換算的,ml 是體積單位,而mg則是重量單位,如果液體密度未知,是無法直接換算出來的。密度是以1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摩爾數表示的濃度,以單位體積裡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即摩爾數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作該溶質的摩爾濃度,又稱該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濃度可分為質量濃度、體

小學生秋季食品安全常識

一、中小學生購買食品應注意哪些問題1、到正規商店裡購買,不買校園周邊、街頭巷尾的「三無」食品。2、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儘量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品牌。3、仔細查看產品標籤。食品標籤中必須標註:產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等。不買標籤不規範的產品。4、食品是否適合自

酥咔餅乾真的能減肥嗎

不要糾結這個,並無任何實際意義,根本就沒有什麼減肥藥物,更況且是減肥的餅乾。就當是零食少吃點,餅乾又不是什麼好東西。餅乾就只有兩種用途,墊飢和解饞,其他什麼用都沒有,所謂的猴菇也好,高鈣也好,減肥也好,商業噱頭罷了,真有這功能,就不能算食品和副食了,要歸類到保健品和藥品了,也就是說不能隨隨便便的出

怎麼吃減肥

那要看的決心了,其實吃什麼都可以減肥,只是看你怎麼吃。我以前也比較胖,現在瘦了下來,方法是這樣的:每天必須吃早飯,而且能吃多少吃多少,儘量吃飽,而且以主食為主。中午和晚餐都不要再吃主食了,多吃菜和水果,控制量,尤其是晚餐,只要吃到五分包就可以了。如果晚上餓了,可以加一個水果(香蕉或蘋果)。但切記晚

健康過冬小知識

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

中藥的煎煮.常識

1、煎藥器皿的選擇。煎中藥時第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對於煎藥器皿的選擇。在琳琅滿目的眾多熬煮器皿中對於煎藥來說最為適合的就是砂鍋或陶瓷器皿,因為這類的器皿成分相對穩定不易與煎煮的中藥發生化學反應,同時這類鍋更加密實,熬出來的湯藥更濃。最忌用銅鍋、鐵鍋之類的。這類器皿很容易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

健康生活方式小知識小手拉大手

大手牽小手 共建美好家園倡議書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當前我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市委市政府又發出了「建設美麗家園,爭做文明市民」的號召。我們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積極行動起來,爭當「美麗家園小使者」,為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盡上一份力。我們要讓爸爸媽媽和身

小學生冬季健康常識

1.防冬季身上發癢多穿棉製品多吃菠菜進入冬季很多人身上會發癢,有些人以為這是洗澡不夠乾淨,就用熱水衝洗,哪曉得越洗越癢,身上都抓出血了,還是癢。對付這個毛病,可以儘量穿純棉、柔軟的內衣,保持清潔和寬鬆;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胡蘿蔔、菠菜和豆製品,少吃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以及牛

立夏養生小常識簡訊

夏季養生簡訊--可以下載,發送客戶! 1.夏季三月,陽氣旺盛,大自然一片火象。中醫五行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心臟,容易出現身體的心火旺盛和情緒的心浮氣躁,因而夏季要特別注重養心。 2.《黃帝內經》指示夏季養生,一定要讓陽氣跑出來,該出汗就一定要出汗。皮膚是人體重要排毒管道,出汗可以有效地幫助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