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1-18 12:54:1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機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
背景技術:
製鞋工業中,壓底(鞋底的加壓黏固)過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工序,傳統生產中完全藉助人力來完成,存在效率極低下、產品質量不佳等問題,隨著工業社會發展,壓底工序中出現了自動化生產的壓底機。現有常見壓底機結構為一機臺結構,該機臺上設置一至兩個壓底工位,壓底過程中,由操作人員將鞋子放於工位上,啟動開關,壓底機相關壓底機構操作將鞋底壓緊。所述現有壓底機雖然實現自動化,但是一個操作人員只能負責一臺壓底機的一至兩個壓底工位,每工位每次壓底過程需要一定操作時間,於此造成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問題。
鑑於此,本案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為了輔助控制鞋機平穩可靠工作,本申請人進一步提出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確保圓盤鞋機簡潔穩定可靠工作的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包括電機、電控箱及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電機設於壓底圓盤鞋機的機座上,電控箱及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分別設於壓底圓盤鞋機的呈上下設置且同步旋轉的圓頂盤和圓機臺上;電控箱設有電源端和多組控制線組,電控箱的電源端與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的後端引出導電線相電連接,多組控制線組與壓底圓盤鞋機的多組壓底裝置一一對應連接設置。
所述每組控制線組具有多條分支路,該多條分支路與每組壓底裝置的多個電控閥組件一一對應連接設置。
所述電控箱通過一支撐架架空設在壓底圓盤鞋機的圓頂盤的中部。
所述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的後端引出導電線分出有多組導電線支路,該多組導電線支路一一對應牽引至多組壓底裝置以與對應的還原開關電連接。
所述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包括旋轉電滑環、旋轉軸及固定外殼;旋轉軸轉動套設在固定外殼內,該旋轉軸的前端與旋轉電滑環的旋轉連接器連接,旋轉軸的後端作為外連端;旋轉軸內開設有沿軸向延伸的一電線道、至少一輸出流道及一輸回流道;電線道貫穿旋轉軸的倆端,旋轉電滑環的導電線貫穿過電線道並且從外連端伸出;旋轉軸的外側壁上凹設有與輸出流道和輸回流道的前端一一對應相連通的輸出環槽和輸迴環槽,固定外殼上設有分別與輸出環槽和輸迴環槽相連通的前端進口和前端回口;輸出流道和輸回流道的後端均延伸至貫穿旋轉軸的外連端,分別構成有外連出口和外連回口。
採用上述方案後,本新型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於:電控系統針對壓底圓盤鞋機專門設計,電控系統包括電機、電控箱及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該三大部分各自於壓底圓盤鞋機上合理又簡潔的布置,藉助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及電控箱配合,適用於壓底圓盤鞋機的特殊上下雙層圓盤結構,壓底圓盤鞋機設置多組壓鞋裝置,但整個電控系統無需複雜的連接結構,即能夠實現壓底圓盤鞋機旋轉工作及多組壓鞋裝置同時穩定、可靠又有序的壓底操作,故而本新型電控系統為壓底圓盤鞋機提供了簡潔、實用又關鍵的電控保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新型涉及壓底圓盤鞋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新型電控系統在壓底圓盤鞋機上的主視圖;
圖3是圖2中圓頂盤部分的示意圖;
圖4是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的主視圖;
圖5是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的分解圖。
標號說明
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
旋轉電滑環11,進電端111,旋轉連接器112,導電線113,
固定外殼12,主殼部1201,輔殼部1202,
前端進口121,承出流道1211,前端回口122,承回流道1221,
旋轉軸13,電線道130,輸出流道131,輸出環槽1311,外連出口1312,
輸回流道132,輸迴環槽1321,外連回口1322,外連端133,
軸承件14,密封件15;
機座200,圓機臺300,圓頂盤400;
壓底裝置500,下合模機構51,上壓杆機構52;
電控系統800,電機82,電控箱83,
電源端831,控制線組832,還原開關8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案涉及一種壓底圓盤鞋機的電控系統800,壓底圓盤鞋機如圖1-2所示,包括機座200、圓機臺300、圓頂盤400、壓底裝置500及電控系統800。圓頂盤400和圓機臺300呈上下一體設置,圓機臺300通過相關旋轉驅動機構轉動設在機座200上,由相關旋轉驅動機構帶動圓頂盤400和圓機臺300同步旋轉。壓底裝置500具有均勻環繞設在圓頂盤400和圓機臺300間的多組,每組壓底裝置500包括設在圓機臺300上的下合模機構51,以及對應設在圓頂盤400上的上壓杆機構52。每組壓底裝置500的上壓杆機構52和下合模機構51相互配合工作,實現自動鞋壓底操作。
如圖2-3所示,本新型電控系統800,包括電機82、電控箱83及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電機82設於壓底圓盤鞋機的機座200上,該電機82為相關旋轉驅動機構的驅動源,電機82外接入電源L1,電機82驅動工作,實現相關旋轉驅動機構帶動圓機臺300旋轉。電控箱83設於圓頂盤400上,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設於圓機臺300上,具體地安裝在圓機臺300中部下方。
電控箱83設有電源端831和多組控制線組832。電控箱83的電源端831與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的後端引出導電線M1相電連接,多組控制線組832與壓底圓盤鞋機的多組壓底裝置500一一對應連接設置。即每組控制線組832與對應組的壓底裝置500電連接,實現該組壓底裝置500的各電控閥組件(液壓閥)電控作用。具體實施例中,壓底裝置500設有六組,則電控箱83具有對應的6組控制線組832。圖中給出兩組壓底裝置500和對應兩組控制線組832的示意。
所述壓底裝置500的上壓杆機構52和下合模機構51共需要多個液壓組件,其中下合模機構51對應有作壓邊、束緊及升降動作的三個液壓組件,上壓杆機構52為自動平衡長短壓杆組合機構,對應有兩個液壓組件。如此,對應壓底裝置500的多個電控閥組件(具體實施例中5個液壓閥),於此每組控制線組832具有對應的多條分支路,該多條分支路與每組壓底裝置500的多個電控閥組件一一對應連接設置。
所述外接電源L1設有變頻器,在保證電機82的輸出扭矩不變情況下,可以任意調節頻率來改變電機的轉速,如此利於整個圓盤實現反覆啟轉和停頓(供每組壓底裝置的工位操作)作業。
所述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的前端(下端)接入電源L1,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的後端(上端)引出導電線M1。進一步,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的後端引出導電線M1分出有多組導電線支路M11,該多組導電線支路M 11一一對應牽引至多組壓底裝置500,以與對應組壓底裝置500處所設的還原開關841電連接。還原開關841採用另外牽引出導電線支路,利於各組的各自獨立還原設置作用。
優選的,電控箱83通過一支撐架(圖中未示)架空設在壓底圓盤鞋機的圓頂盤400的中部,如此利於電控箱83在圓頂盤400上裝配連接,以及隨圓頂盤400旋轉操作,同時還利於電控箱83穩定可靠設置以及電控維護作用。
所述氣液電混合滑環總成100,如圖4-5所示,包括旋轉電滑環11、固定外殼12及旋轉軸13。旋轉軸13轉動套設在固定外殼12內,較佳地固定外殼12與旋轉軸13間的前後端處均設有軸承件14,利於旋轉軸13在固定外殼12內安裝及實現轉動。
旋轉軸13的前端與旋轉電滑環11的旋轉連接器112連接,具體地旋轉連接器112伸入固定外殼12的前端,實現與旋轉軸13的前端連接。旋轉軸13的後端作為外連端133,該外連端133較佳地伸出固定外殼12,以利於該外連端133與相關旋轉驅動機構外連,實現由相關旋轉驅動機構帶動旋轉軸13與圓機臺300及圓頂盤400同步旋轉作業。
旋轉軸13內開設有沿軸向延伸的一電線道130、至少一輸出流道131及一輸回流道132。電線道130貫穿旋轉軸13的倆端,於此,旋轉電滑環11的導電線113(M1)從旋轉軸13的前端伸入,貫穿過電線道130後,從外連端133上的對應開口牽引出。旋轉電滑環11上設有進電端111,供電源L1進電連接。
旋轉軸13的外側壁上凹設有與輸出流道131相連通的輸出環槽1311,固定外殼12上設有與輸出環槽1311相連通的前端進口121。輸出流道131的後端延伸至貫穿旋轉軸13的外連端,構成有外連出口1312。如此旋轉軸13與固定外殼12在靜止或者旋轉動作中,始終構成有一輸出通路,依次為前端進口121-輸出環槽1311-輸出流道131-外連出口1312。前端進口121為滑環總成的進油端,該進油端通過進油管L2、油泵連接油箱,該油泵和油箱均可固定安裝在機座200上。該外連出口1312為滑環總成的出油端,該出油端通過油路M2與壓底裝置500的液壓組件連接。
同理,旋轉軸13的外側壁上凹設有與輸回流道132相連通的輸迴環槽1321,固定外殼12上設有與輸迴環槽1321相連通的前端回口122。輸回流道132的後端延伸至貫穿旋轉軸13的外連端,構成有外連回口1322。如此旋轉軸13與固定外殼12在靜止或者旋轉動作中,始終構成有一輸回通路,依次為外連回口1322-輸回流道132-輸迴環槽1321-前端回口122。該前端回口122為滑環總成的去油端,該去油端通過回油管L3連接油箱;外連回口1322為滑環總成的回油端,該回油端通過油路M3與壓底裝置500的液壓組件連接。
優選的,前端進口121和前端回口122均設於固定外殼12的靠近前端的位置處。固定外殼12內設有連通前端進口121和對應輸出環槽1311的承出流道1211,以及設有連通前端回口122與輸迴環槽1321的承回流道(圖中未標示)。則所述輸出通路依次為前端進口121-承出流道1211-輸出環槽1311-輸出流道131-外連出口1312。所述輸回通路依次為外連回口1322-輸回流道132-輸迴環槽1321-承回流道-前端回口122。如此設計,氣液的輸入通路的進端、輸回通路的回端、以及導電通路的引入端均集中於滑環總成的前端處,並且所述氣液輸入通路的進端、輸回通路的回端、以及導電通路的引出端均集中於滑環總成的後端(外連端133)上,如此設計是本案的創新技術點所在,克服現有設計中所忽視的問題,利於整體結構的簡潔、緊湊又有效的安裝連接,安裝配合性極強,如此也保障功能的穩定性,還利於維護,在實踐應用中帶來極大的裨益。
進一步,為了利於結構裝配,固定外殼12包括主殼部1201和輔殼部1202,輔殼部1202連接在主殼部1201的前端,二者呈密封連接。前端進口121和前端回口122均設在輔殼部1202上。
優選的,輸出環槽1311的環寬度大於輸出流道131的前埠徑,承出流道1211的後埠徑大於輸出流道131的前埠徑並且小於輸出環槽1311的環寬度。進一步,承出流道1211的後埠設有擴口槽,該擴口槽的槽口徑大於輸出流道131的前埠徑並且小於輸出環槽1311的環寬度。如此設計,利於氣液在輸出環槽1311處有效環流及輸送,適當緩衝壓力,避免發生堵塞及漏氣液等問題,加強功能穩定性。輸迴環槽1321可同理設置,具體來講,輸迴環槽1321的環寬度大於輸回流道132的前埠徑,承回流道的後埠徑大於輸回流道132的前埠徑並且小於輸迴環槽1321的環寬度。進一步,承回流道的後埠設有擴口槽,該擴口槽的槽口徑大於輸回流道132的前埠徑並且小於輸迴環槽1321的環寬度。
給出具體實施例中,輸出流道131設有兩組,則對應前端進口121及輸出環槽1311設有一一對應的兩組,兩組輸出環槽1311在旋轉軸13上沿軸向前後並排設置。當然輸出流道131根據具體應用需要可以設置三組甚至多組。優選的,電線道130設於旋轉軸13的中心處,輸出流道131設有兩組,該兩組輸出流道131和輸回流道132呈三角均勻分布在電線道130的周圍。
優選的,為了加強旋轉軸13內各通路的相互密閉性以及整個滑環總成的密閉性,旋轉軸13上的對應各輸出環槽1311和輸迴環槽1321的兩側處均設有密封件15,起到高度密封作用。具體實施例中,密封件15每組設有並列的兩道密封圈。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凡跟本新型權利要求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和修飾,均應屬於本新型權利要求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