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式倒角機的製作方法
2024-02-25 23:36:1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倒角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組合式倒角機。
背景技術:
倒角機是一種專業用於模具製造、五金機械、工具機製造、液壓零件、閥類製造、紡織機械的倒角及銑、刨等加工方式的小型精密工具機,而為了適應管件類工件的生產加工,現在普遍存在一種能夠同時倒管件的內角、外角和銑管件端面的組合式倒角機。
參照圖1和圖2,組合式倒角機上具有一個組合式倒角刀7和帶動管件2轉動的轉動主軸8,位於轉動主軸8上的管件2的端部朝向組合式倒角刀7,組合式倒角刀7朝向管件2端部設置有倒梯形結構的切削刃71,當進行管件2的倒角和端面23銑削時,轉動主軸8帶動管件2相對切削刃71轉動,呈倒梯形結構的切削刃71同時進行管件2的內倒角21、外倒角22和端面23切削加工,從而同時完成管件2的內倒角21、外倒角22及端面23的切削。
但是,組合式倒角刀7朝向管件2的切削刃71為槽型結構,切削刃71在切削管件2的過程中,被切削出的金屬屑容易堆積在切削刃71的槽型結構內,當這些堆積的金屬屑進入切削刃71與管件2之間時,金屬屑會直接與切削刃71相抵,由於金屬屑非常小,所以金屬屑與切削刃71的接觸面積也非常小,會造成金屬屑對切削刃71的壓強急劇增加,從而導致切削刃71的嚴重磨損或崩刃,導致組合式倒角刀7的使用壽命大大減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延長組合式刀具使用壽命的組合式倒角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組合式倒角機,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用於夾持管件的夾持部、設置在機架上且沿管件軸心轉動的轉動部,所述轉動部朝向管件的側面沿管件軸心的周向依次設置有用於切削管件外倒角的外倒角刀、用於切削管件內倒角的內倒角刀、用於切削管件端面的端面刀。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管件需要進行加工時,轉動部帶動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一起沿管件的軸心轉動,由於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沿管件周心的周向分開並依次設置的,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之間相互不幹涉,所以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之間不會形成留滯金屬屑的凹槽,管件的外倒角處產生的金屬屑會直接被外倒角刀推出或由於重力而落下,然後被高速轉動的轉動部彈出,管件的內倒角處產生的金屬屑會直接被內倒角刀推出或由於重力而落下,然後被高速轉動的轉動部彈出,管件的端面處產生的金屬屑會直接被端面刀推出或由於重力而落下,然後被高速轉動的轉動部彈出,管件上被加工出的金屬削不會留滯,從而金屬屑不會進入外倒角刀、內倒角刀、端面刀和管件之間,防止金屬屑對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的切削刃的磨損,甚至造成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上切削刃的崩刃,從而達到延長組合式刀具使用壽命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轉動部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轉動部分別位於管件的兩端。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管件被夾持部夾持後,兩個轉動部上的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同時對管件的兩端同時進行加工,在一次的加工程序中,同時對管件的兩個端部進行加工,從而提高管件的加工效率。
優選地,所述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在轉動部上均勻分布。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在對管件進行加工過程中,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均勻分布在管件的徑向,防止管件的受力不均,特別對於一些剛性較差的管件,能夠使管件的端部均勻受力,防止管件的彎曲,從而達到保證管件的尺寸精度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外倒角刀包括用於切削管件外倒角的外倒角切削刀頭,所述外倒角切削刀頭轉動設置在外倒角刀上,所述外倒角切削刀頭與外倒角刀之間設置有用於固定外倒角切削刀頭的固定部。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管件的外倒角具有角度要求時,通過轉動外倒角切削刀頭,從而改變外倒角切削刀頭與管件的夾角,從而能夠加工出所需的角度外倒角的管件,然後通過固定部將外倒角切削刀頭固定在外倒角刀上,進行管件外倒角的切削加工。
優選地,所述外倒角刀位於外倒角切削刀頭處貫穿設置有若干用於給外倒角切削刀頭散熱的通風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外倒角切削刀頭對管件的外倒角進行切削時,通風孔增大外倒角切削刀頭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外倒角切削刀頭上的熱量能夠更加快速的通過熱傳遞傳遞到空氣中,具有進一步對外倒角切削刀頭進行散熱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外倒角刀與轉動部沿管件的徑向滑移連接,所述轉動部上設置有與外倒角刀相抵以將外倒角刀固定的第一固定螺釘。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加工的管件的外側直徑發生變化時,外倒角刀沿管件的徑向滑移,將外倒角刀滑移至所需位置,然後通過第一固定螺釘將外倒角刀固定,實現外倒角刀能夠對不同外側直徑管件的外倒角進行加工。
優選地,所述內倒角刀包括用於切削管件內倒角的內倒角切削刀頭,所述內倒角刀沿管件的徑向設置有至少兩個用於安裝內倒角切削刀頭的固定凹槽。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所加工管件的內徑僅具有兩種或數量不多的尺寸規格時,一個固定凹槽對應一個管件內徑尺寸,當對更換內徑的管件內倒角進行加工前,只需將內倒角切削刀頭更換固定凹槽即可,實現快速調整內倒角切削刀頭與管件軸心距離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內倒角刀與轉動部沿管件的徑向滑移連接,所述轉動部上設置有與內倒角刀相抵以將內倒角刀固定的第二固定螺釘。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管件的內徑變化很小時,通過將內倒角刀相對轉動部沿管件的徑向滑移,以適應內倒角刀對更換後管件的內倒角的加工,然後通過第二固定螺釘將內倒角刀固定。
優選地,所述機架位於轉動部處設置有用於遮擋轉動部的防金屬屑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部上的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對管件進行加工時,管件上被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切削的金屬屑會四處飛散,防金屬屑板將轉動部遮擋,從而減少金屬飛向操作人員,而金屬屑一旦飛入操作人員的眼鏡,金屬屑對眼睛的傷害極大,通過防金屬屑板對金屬屑的遮擋,從而達到有效避免金屬屑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防金屬屑板與機架轉動連接以使防金屬屑板遮擋和離開轉動部。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轉動部上的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需要調整時,通過轉動防金屬板以使防金屬屑板離開轉動部,便於操作人員操作,當管件進行加工時,將防金屬屑板轉動至轉動部處,防金屬屑板用於遮擋轉動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轉動部上沿管件軸心的周向依次設置的外倒角刀、內倒角刀和端面刀,從而達到延長組合式刀具使用壽命的效果;
2、通過將轉動部分別設置在管件的兩端,從而提高管件的加工效率;
3、通過通風孔的設置,達到進一步對外倒角切削刀頭進行散熱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背景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3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部分的放大圖;
圖5為實施例中轉動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中轉動塊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11、夾持部;111、推力氣缸;112、第一夾持塊;113、第二夾持塊;12、防金屬屑板;13、轉動部;131、轉動電機;132、轉動塊;1321、第一固定螺釘;1322、第二固定螺釘;1323、第三固定螺釘;2、管件;21、內倒角;22、外倒角;23、端面;3、滑移槽;31、滑移塊;4、外倒角刀;41、外倒角切削刀頭;42、固定部;43、通風孔;5、內倒角刀;51、固定凹槽;52、內倒角切削刀頭;6、端面刀;7、組合式倒角刀;71、切削刃;8、轉動主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組合式倒角機,參照圖1和圖3,其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置有用於夾持管件2的夾持部11,夾持部11包括第一夾持塊112、第二夾持塊113和推力氣缸111,推力氣缸111的活塞杆與第一夾持塊112固定連接,推力氣缸111的活塞杆帶動第一夾持塊112靠近或遠離第二夾持塊113,第一夾持塊112朝向第二加持塊的側面設置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凹槽,第二夾持塊113朝向第一加持塊的側面設置有輪廓與第一夾持塊112上凹槽相對且輪廓相同的凹槽,當第一夾持塊112、第二加持塊相互靠近時,能夠兩個相對的凹槽將管件2夾持住。
參照圖1和圖3,機架1在管件2的兩端處均設置有轉動部13,轉動部13包括轉動電機131、連接轉動電機131上轉動軸的轉動塊132,轉動電機131的轉動軸與管件2同軸心設置,當轉動電機131的轉動軸轉動後,轉動軸和轉動塊132均沿管件2的軸心轉動。
參照圖2和圖4,轉動塊132朝向管件2的側面分別設置有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和端面刀6,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和端面刀6沿管件2的軸心的周向依次均勻分布。
參照圖2、圖3和圖4,外倒角刀4上設置有外倒角切削刀頭41,外倒角切削刀頭41用於與管件2的外倒角22處接觸,在外倒角切削刀頭41轉動的過程中對管件2的外倒角22進行切削加工,為了使外倒角切削刀頭41能夠適用管件2外倒角22不同角度的加工,外倒角切削刀頭41轉動的設置在外倒角刀4上,外倒角切削刀頭41為三角形結構,參照圖5,外倒角切削刀頭41與外倒角刀4之間設置有固定部42,固定部42包括緊固螺釘,外倒角切削刀頭41中心處貫穿設置有供緊固螺釘的螺杆穿過的通孔,外倒角刀4上設置有螺紋孔,緊固螺釘穿過外倒角切削刀頭41上的通孔與外倒角刀4上的螺紋孔螺紋連接,外倒角切削刀頭41的邊緣凸出外倒角刀4的邊緣,以便於對管件2的外倒角22進行加工,當外倒角切削刀頭41需要轉動一定角度時,通過將外倒角切削刀頭41沿緊固螺釘的螺杆轉動至所需的角度,然後通過緊固螺釘將外倒角切削刀頭41固定在外倒角刀4上。
參照圖2、圖5和圖6,轉動部13沿管件2的軸心處徑向設置有三個「T」型滑移槽3,相鄰滑移槽3之間的角度為120度,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端面刀6位於相應滑移槽3處均設置有「T」型滑移塊31,以實現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端面刀6分別與轉動塊132的滑移連接,以便於調整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端面刀6與管件2軸心之間的距離,轉動塊132分別螺紋連接有第一固定螺釘1321、第二固定螺釘1322和第三固定螺釘1323,當第一固定螺釘1321的螺杆與外倒角刀4上的滑移塊31相抵緊時,外倒角刀4固定在轉動塊132上,當第二固定螺釘1322的螺杆與內倒角刀5上的滑移塊31相抵緊時,內倒角刀5固定在轉動塊132上,當第三固定螺釘1323的螺杆與端面刀6上的滑移塊31相抵緊時,端面刀6固定在轉動塊132上。
參照圖6,外倒角刀4上貫穿設置有若干個通風孔43,通風孔43與外倒角切削刀頭41的側面相通,從而達到一定對外倒角切削刀頭41散熱的效果。
參照圖6,內倒角刀5上沿管件2的徑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固定凹槽51,這裡具體的為兩個固定凹槽51,固定凹槽51用於安裝內倒角切削刀頭52,內倒角切削刀頭52的邊緣凸出內倒角刀5,內倒角切削刀頭52用於切削管件2的內倒角21,內倒角切削刀頭52通過螺釘固定在固定凹槽51內,當需要更換內倒角切削刀頭52的位置時,直接將內倒角切削刀頭52從固定凹槽51內拆出,安裝在另一固定凹槽51內。
參照圖3和圖4,機架1位於轉動塊132的上方轉動設置有防金屬屑板12,當管件2進行切削加工時,防金屬屑板12轉動至轉動塊132的正上方,防金屬屑板12對向上飛射的金屬屑進行阻隔,防止向上飛射的金屬屑對操作人員造成危害,當防金屬屑板12轉動移動角度後,防金屬屑板12離開轉動部13,此時轉動塊132和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和端面刀6均裸露在外,便於調整外倒角刀4、內倒角刀5和端面刀6在轉動塊132上的位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