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練太極要記住的感覺 找找這些感覺你身上有嗎?

2025-08-02 18:02:08

現在每次清晨我們總能在公園或是廣場看到中老年人在哪裡練習太極拳,也經常聽到在談論太極拳的好處如有調理臟腑、疏通經絡、調理臟腑、補益氣血的作用。而今天小編不是要講太極拳好處而是在練習太極拳時的感覺和體會,我們正常把太極拳分為三個層次,初級階段,由實到虛的過程,空、松、圓、活過程。當然每個過程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骨升肉降的感覺、脊柱行拳的感覺、天人合一的感覺等九種感覺,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感覺吧!

練習太極拳有三個層次

開始就像是在水底下練,然後就像在水中央練,最後像是在水面上練。這是郝為真老前輩練習太極拳的體會。孫祿堂跟郝為真的後人也把這句話記錄下來。

練習太極拳的體會,實際是表達了練習太極拳由實到虛的修煉過程。在開始的時候,練習太極拳是重和實的,隨著功夫的增長,動作會變得輕靈,最後則好像在空氣中練拳了。

在水底練拳,腳扎在水底,身體運行時有水的阻力,這表明身體的輕靈度還沒有達到最高水平;進一步練習,好像在水中央練拳了,腳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這表明練拳的輕靈度提高了;到了第三層,就浮到了水面上;沒有水的阻力;身體就極其虛靈了。因此,武派太極拳在走架時,要求做到空、松、圓、活。實際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圓、活。

如何做到空、松、圓、活呢?

這就要求走架時要從重、大向輕、靈的方向練習。也就是開始練習時要沉穩重大,隨著功夫的增長逐漸變得輕靈圓活。這三層意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經歷的,這只是郝為真老前輩自己的體會。其實,每個人練拳都有自己的體會,比如中國臺灣的鄭曼青老人,他練拳的感覺是像」陸地行舟」,這是在空氣中鍛鍊自己輕靈勁的功夫。這些練拳的體會其實都是一種從重濁到輕靈的感受。

練拳講究「落地生根」,這其實也是一種比喻,也就是練拳要注重腳下的穩定。太極拳拳論中講:「邁步如貓行…邁步如臨深淵。」這也是一種比喻,是講步法的輕靈。要做到「邁步如貓行」,得做到兩點:第一要輕,第二要沉穩。所謂沉穩,就是紮實,也就是腳下要有根。

如果腳下沒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會有步法輕靈了;如果腳下過於滯重,也是做不到」邁步如貓行」的。所以,我們要求練拳要做到「舉步輕如鴻毛,落步重如泰山」。這就要求在步法轉換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後,再去轉動腳掌的位置、角度來調整身形上的不協調。這也就是所謂的「落地生根」。

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做到輕靈穩健,就必須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規範標準,要根據自己的身高、體型,找到適合自己的步幅、步寬。在轉腳時,還要做到角度準確。另外,還要練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輕靈穩健的。

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穩健輕靈還要掌握一些技術技巧。比如做弓步動作,邁步時,一定要把支撐腿穩定好。另一條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腳要腳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後依次過渡到全腳掌著地,重心前移,最後完成弓步動作。

在將要完成弓步動作時,意念體重通過前腳湧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樣。這時,前腿的膝蓋不能過腳尖,膝蓋也不要左右搖擺,要穩定住;後腿要微曲,有彈性,腳後跟不能離地,腳掌也不能轉動。還有,邁步時重心不要先移動,要等到前腿落實後,重心才能逐漸向前移動;重心移動時,身體要中正,不能低頭貓腰。這樣練習就能做到「舉步輕如鴻毛.落步穩如泰山「。

另外,太極拳為了技擊,除了要求穩健輕靈外,還要快速準確。這就要求在騰挪閃展上下功夫。閃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騰挪則是腿上的功夫。要達到這個程度,只是練習拳架還不夠,還要進行一些專門的功法訓練。

總體來說,」落地生根」「腳下生根」就是為了練拳穩如泰山、舉步輕如鴻毛。沒有「落地生根」的穩定性,就不能做到「舉步輕如鴻毛」的輕靈。「落地生根」不是滯重,而是穩定。如果過於滯重,就不能達到舉步輕靈的目的。

至於練習拳架的高低問題,要因人而異。過去練習太極拳,都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開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動作要大一些。過去都是青少年練習太極拳,成年人練習太極拳的很少。所以,開始練習時,都是低架。青少年練習武式太極拳,也要求底架。隨著年齡增長,拳式要逐漸緊湊,身法就高了。

楊式太極拳身法比較低,這是由於楊澄甫老師教拳時年齡不是很大,身體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較開展。但是,練拳的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年齡,來決定架勢的高低。鄭曼青老師的拳架就比較高,也比較快,這是因為鄭曼青個子和楊澄甫相差懸殊,所以他並沒有在外型上學習澄甫,而是在太極拳的理念上學習了楊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練習武式太極拳的人高架比較多,這是由於武式太極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間傳播,這些人大部分不是從小練習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較靈活。總之,練拳要因人而異,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去己之根」的觀點,他的觀點是練習太極拳要像不倒翁一樣,上輕下沉。如果「腳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靈活了。其實,這只是從文字上對「腳下生根」的理解,比較片面。「落地生根」並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動了,而是對人在運動中下肢穩固的一種比喻。太極拳並不是只講「落地生根」,還講究輕靈敏捷、騰挪閃展。

沒有「落地生根「的穩定性,也就不會有騰挪閃展的輕靈敏捷。「落地生根」是強調你在舉步投足時腳下要穩,如果腳下不穩,你還怎麼和人推手搏擊?所以,下肢穩固,是上肢輕靈的基礎,也是騰挪閃展的基礎。這就像蓋房一樣,不打好基礎,房子是蓋不起來的。

不僅僅是太極拳,中國武術都十分重視腰腿的功夫,重視下盤的穩固。所以,王壯弘說的」像不倒翁一樣.上輕下沉」是對的,但是,對「腳下生根…。落地生根」的理解是片面的。「腳下生根」並不是要把樁步扎死,並不是死的樁步,而是對下肢穩定的一種形容比喻。

另外,在推手時要做到身體穩固,並不完全取決於樁步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對虛實的把握。崔毅士老師當年坐著跟我推手,他虛實變化得好,到他手裡我站都站不穩,更甭想「落地生根」了。李亦畲對太極拳的虛實說得很清楚,他說:虛,並不是全無著落:實,也不是完全扎煞,像一個樁子扎在地上一樣。實中要有虛,虛中要有實。

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虛實的變化。如果虛實變化不好,再穩的樁步也是沒用的。不懂虛實的變化,也就像王壯弘說的,樁步也就成了死樁了。所以,在推手中,虛實變化得好是身體穩定的關鍵。如果你不懂得虛實變化,或者是大虛大實,不懂得細微的虛實變化,那麼你想穩如泰山也是做不到的。懂得虛實變化,身體才能像不倒翁一樣穩定。

但是,下肢的穩固也是身體虛實變化、閃展騰挪的基礎。所以,練習太極拳,既要練習「腳下生根「的穩定性,又要懂得虛實的變化,練習騰挪閃展的靈敏。太極拳最重要的是開合虛實,其他身法的變化、樁步的穩定,都是為了開合虛實服務的。

找找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

一 、「骨升肉降」的感覺

「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離。「骨肉分離」是行拳時 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 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 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 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 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放鬆節節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

「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變化而脹縮鼓蕩。蓄勢時,體 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發勢時,體內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髮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蕩」。-----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棚勁」,「開合鼓蕩」就是體內棚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棚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採、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棚勁拳」之稱。太極拳棚勁的鼓蕩、充盈程度 標誌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

「吸縮呼脹」和「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蕩」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勢時,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吸氣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由此 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髮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吸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只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並不難,這裡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初練時腦子裡只需想著動作,不要考慮拳式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鬆和舒適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 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蕩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蕩,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蕩「形於手指」的感覺。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蕩。蓄勢時,隨著

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手掌心隨著拳勢蓄髮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髮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 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八、「口內生津」的感覺

「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 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

「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 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屬。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 產生開合鼓蕩,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 你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結語:學習太極拳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不是短時間就能成為太極拳高手的,當練習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其內在身心難以用語言表達,方知神意氣所催發的形體動作是如此的美麗和高貴,內氣的充盈是如此的豐富和舒適,走進另一個境界似有人似無人所有的勁是一體的。太極感覺不只是在練拳時可以有,找到這種感覺之後,生活中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練習精神內收。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